特倫托采邑主教區
特倫托采邑主教區 | |||||||||
---|---|---|---|---|---|---|---|---|---|
1027—1803 | |||||||||
地位 | 采邑主教區 | ||||||||
首都 | 特倫托 | ||||||||
常用語言 | 義大利語、德語 | ||||||||
宗教 | 羅馬天主教 | ||||||||
政府 | 采邑主教區 | ||||||||
歷史時期 | 中世紀 近代 | ||||||||
• 被康拉德二世從維羅納邊區中分離 | 1027 | ||||||||
• 主教被腓特烈二世罷免 | 1236 | ||||||||
• 宣布成為一個公社 | 1425 | ||||||||
• 特倫托會議 | 1545–63 | ||||||||
• 拿破崙入侵 | 1796 | ||||||||
1803 | |||||||||
• 神聖羅馬帝國解體 | 1806年8月6日 | ||||||||
|
特倫托采邑主教區(德語:Hochstift Trient, Fürstbistum Trient, Bistum Trient),是一個教會公國,領土範圍大致相當于于今天義大利北部的特倫托自治省。它建立於1027年,一直存續到1802年。1802年,它被世俗化並被納入到哈布斯堡家族所持有的蒂羅爾伯國中。特倫托是一個Hochstift ,即一個在特倫托采邑主教管轄下的帝國政治體。
歷史
[編輯]- 見羅馬天主教特倫托總主教區的教會歷史
中世紀
[編輯]301年,第一位特倫托主教作為阿奎萊亞主教會議的參與者被記錄。該地區曾是倫巴第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951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進攻義大利國王貝倫加爾二世。952 年,貝倫加爾不得不將維羅納邊區割讓給奧托,奧托將其分封給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一世。
從1004年起,亨利二世皇帝和他的繼任者康拉德二世在維羅納邊區的東北部分離了幾塊較小的領土,並將它們授予特倫托教區。特里托教區最初是巴伐利亞的封地,直到1027年建立了采邑主教轄區,以及類似的布雷薩諾內采邑主教區。這些主教轄區的建立是為了保障帝國軍隊可以沿著克勞迪婭奧古斯塔之路和阿爾卑之路這兩條古老的羅馬道路穿越阿爾卑斯山到達義大利,因此皇帝將該地區委託給兩位主教,而不是經常反叛的世俗諸侯。
這些采邑主教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享有參加帝國議會的權利。特倫托采邑主教們對皇帝保持著強烈的忠誠,即使後者被絕罰:這是因為他們需要皇帝的庇護,只有這樣才能抵禦像蒂羅爾伯國這樣日益強大的鄰居的威脅。1179年腓特烈·巴巴羅薩皇帝和他的兒子霍亨斯陶芬的亨利六世重新確立了特倫托和布雷薩諾內采邑主教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主教獲得了擁有自己的貨幣和徵收通行費的權利。
15和16 世紀
[編輯]1419年,列支敦斯登的主教喬治一世(1390-1419)直接向皇帝臣服,避免了被蒂羅爾征服的命運,但這並沒有阻止主教們在15世紀的進程中進一步失去對城市和鄉村的權力,市民們在1407年試圖建立一個共和國,但被血腥鎮壓。1425年,特倫托又被宣布為公社。10年後,另一場叛亂爆發,奧地利-蒂羅爾軍隊入侵了采邑主教區的領土。在接下來的一年裡,主教們為了挫敗哈布斯堡家族的征服企圖進行了激烈的鬥爭,但最後采邑主教區實際上還是被奧地利所征服。
最後
[編輯]根據1801年的呂內維爾條約, 1803年的采邑主教區被世俗化為特倫托公國,後來成為蒂羅爾伯國的一部分。從1804年起,蒂羅爾伯國成為奧地利帝國的阿爾卑斯皇家領地。根據1805年的普雷斯堡和約,它與蒂羅爾一起被巴伐利亞王國吞併,並於1810年移交給義大利王國,並於1814年再次併入奧地利的蒂羅爾王室土地。
由於其主要人口都講義大利語,義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宣稱特倫托應屬於義大利。然而,即使在1866年第三次義大利獨立戰爭之後奧地利不得不割讓鄰近的威尼托地區之後,它仍然是蒂羅爾王室領土的一部分。根據 1919 年的聖日耳曼條約,前特倫托采邑主教區連同原蒂羅爾伯國的南部才都歸義大利王國所有。
參見
[編輯]- 特倫托羅馬天主教教區,現為總教區;附有主教名單
- 特利騰大公會議(15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