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烏程文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程縣學舊址石闕,與鐵佛寺一路之隔

烏程文廟為舊時中國浙江湖州府附郭縣烏程縣縣學文廟,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愛山街道勞動路(原有西河與街並行)以東、紅旗路(原名學前灘)以北、榆樹街以南的區域,原建築已不存,其址現為新天地商貿中心,地塊西北角立有「烏程縣學舊址」石闕一處。

歷史

[編輯]

烏程縣學設立於北宋崇寧年間,最初附設於湖州州學,元後至元三年(1337)縣丞宋文懿利用烏程縣治東側丞廳舊址單獨興建縣學,明成化十四年(1478)知縣魏琮遷至縣治東三十步的泰定倉舊址重建,即今址。原文廟改為城隍廟,儒學則改為豫賑倉[1][2]

民國初年改為浙江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後併入浙江省立第三中學,稱師範部),1958年12月改為嘉興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7月後為湖州市政府西大院[3],2002年10月市政府搬遷至仁皇山行政中心,時尚存東西泮池及泮橋[4],後原址被改建為新天地商貿中心,泮池泮橋亦無存。

建築

[編輯]
清乾隆十一年(1746)《烏程縣誌》學宮圖

據清乾隆十一年(1746)《烏程縣誌》記載及附圖,烏程文廟位於湖州城中偏西,西河縣橋東側,學前灘與榆樹街之間,與原西街西端的烏程縣署(今湖州中心醫院前)及烏程縣城隍廟(西與縣署相鄰)相距不遠。

原文廟占地約三十畝,布局為左廟右學,清康熙時廟南大街上東西各建有石牌坊一座,東題斯文在茲,西題多士維楨,東路孔廟依次為萬仞宮牆、櫺星門三間、東泮池泮橋(半圓形)、大成門三間、大成殿五間(前有東西廡各十間)和啟聖祠(後改名崇聖祠),西路儒學依次為學門、西泮池泮橋(方形)、木牌坊(上題人文蔚起、為國樹人)、儀門(東為文昌祠,西為土地祠)、明倫堂(前有居仁齋、由義齋各三間)、敬一亭和尊經閣五間(東有鄉賢祠,西有名宦祠),院內另有忠義祠、教諭署和訓導署等,院外東南建有文昌閣[5][6]

在鐵佛寺內尚存明天啟年間《烏程馬邑侯重建明倫堂記》(年代已殘缺,但縣誌中有「天啟四年知縣馬思理修」的記載)和明《烏程縣重修儒學記》兩方相關的碑刻,均殘存前半段。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清·羅愫修,杭世駿纂,《乾隆烏程縣誌·卷一·學校》:「烏程縣學在縣治東三十步,宋崇寧中附於州學東偏池上。……元至元三年縣丞宋文懿得丞廳故址,創靈星門、戟門、兩廡、禮殿、明倫堂、兩齋(成化湖州府志)。……成化十四年知縣魏琮以學舍逼近縣治,擇泰定倉舊址遷學,……十九年始就(宏治湖州府志)。(陳音記,烏程舊廟學依於邑東,地窊而制陋,吏因循弗飭,傾圮日甚。成化丁酉魏侯始下車謁廟周視,有志作新。明間爰始經營,初,邑東百武許有泰定倉,儲合郡歲賦,後以漕輸遠艱、移置水次而虛。其故地廣三十畝有奇,侯具疏請以建廟學,而舊學為豫賑倉,舊廟為縣城隍祠,報可。)」
  2. ^ 清·宗源翰、郭式昌修,陸心源、周學濬、汪日楨纂,《同治湖州府志·卷十八·輿地略·學校》:「烏程縣學在府治西一里,宋附州學,元後至元三年縣丞宋文懿即縣治東偏丞廳廢址改建。」
  3. ^ 《“罗蒙”三亿买走湖州原市府大楼》. 浙江在線. 2002-03-26 [2020-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4. ^ 《一座城的记忆和故事》. 費昕璐. 湖州在線. 2016-06-30 [2020-04-12]. [失效連結]
  5. ^ 《乾隆烏程縣誌·卷一·學校》:「文廟五間,東廡十間,西廡十間,大成門三間,前有泮池,池有橋,櫺星門三座,崇聖祠(在大成殿後),文昌祠(在儀門東),土地祠(在儀門西),明倫堂(在敬一亭前),居仁齋三間,由義齋三間,號舍各十間(在堂東西),儀門(在明倫堂前),庫房(在儀門內),射圃(在儀門西,半為民居),木坊(在泮池上,……署曰人文蔚起、為國樹人),尊經閣五間(在堂後),敬一亭(在閣前),教諭衙(在明倫堂西),訓導衙(在教諭衙西),學三間,屏牆一座,石坊二座(在大街,東曰斯文在茲,西曰多士維楨),基地(共三十畝有奇,東界察院廢址,西界縣橋,南北界大街)。……文昌閣(在學門外察院故址)。」
  6. ^ 《乾隆烏程縣誌·卷九·祠祀》:「崇聖祠在文廟後,名宦祠在崇聖祠西,鄉賢祠在尊經閣右,忠義祠在縣學尊經閣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