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清印鑄局舊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0年8月,好友世界商場大樓。最初為《人民日報》社大樓

清印鑄局舊址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西側,是清朝印鑄局的舊址。後來曾先後成為《華北日報》、《武德報》、《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社址,現為北京好友世界商場有限責任公司所在地。[1]

簡介[編輯]

此處舊址東到王府井大街,西到晨光街,南到大紗帽胡同,北到梯子胡同(1965年併入大甜水井胡同)。明朝時,此處是一座府第。清朝,在印鑄局進駐之前,這裡是光緒吏部官員延熙(鏡臣)的住宅。[1]

1900年代,清朝「預備立憲」期間,慈禧太后御史趙炳麟之建議,派慶親王奕劻等人籌辦《政治官報》,其宗旨為「開通政治之智識,已開發國家之思想,以成就立憲國民之資格。」該報由考察政治館辦理,每日出一冊,光緒33年9月20日(1907年10月26日)創刊。《政治官報》由清朝的「宮門抄」演變而來。[1]

宣統3年5月(1911年6月),慶親王奕劻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內閣會議決定,在內閣承宣廳下設制誥局、敘官局、統計局、印鑄局。《政治官報》更名《內閣官報》,明定為「公布法令之機關」,由印鑄局接辦,採用自英國進口的鉛印設備,自上海商務印書館聘來技術人員,出版鉛印邸報。此次變革結束了近千年來中國朝廷邸報手抄木印的歷史。印鑄局接辦《內閣官報》後,將每日出版的《內閣官報》交給設在宣武門琉璃廠鐵老鸛廟胡同內的巨興、巨恆、巨升、信義、合成、集文6家報房。各個報房雇報夫分送至各個衙門、官員府第、各個大商號、錢莊等等訂戶,每月訂費兩吊錢。[1]

當時,印鑄局占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擁有百十間房屋。印鑄局下設文牘、庶務、發行等科室。遷入此處之後,印鑄局根據需要,對原有宅院進行了改建,建立了鑄字、排版、印刷、裝訂、機房等車間。除了印報之外,印鑄局還負責為朝廷鑄造、鐫刻朝廷及官員的印章及勳章等等。[1]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印鑄局更名為「政治官報局」。1928年,北京政府倒台,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印鑄局撤銷,此處由中國國民黨北平出版的中央直屬黨報《華北日報》接管。抗日戰爭爆發後,華北日報南遷,日軍占領北平。隨後,日偽方面在此處開辦《武德報》社。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國民黨的《華北日報》遷回原址。[1]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在王府井的原《華北日報》社舊址改設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社。1950年代,《人民日報》社拆除了東部的舊院落,興建了樓房。[1]

1970年代,《人民日報》社選擇新址,興建彩印廠。慮及出航空版的需要,新址需接近首都國際機場,最終確定選擇朝陽區金台路北京機械學院校址。經過改擴建之後,1980年5月25日,《人民日報》社正式遷至金台路,很快出版「人民日報海外版」。[1][2]1984年2月,國務院批示將王府井大街的《人民日報》社原社址交付《經濟日報》社使用。[3]

1996年夏,《經濟日報》社從王府井遷址至宣武區白紙坊東街[4]《經濟日報》社遷走後,此處房產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研究院。後來成為北京好友世界商場有限責任公司所在地。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