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廚房
法蘭克福廚房(德語:Frankfurter Küche、英語:Frankfurt kitchen)是民用建築領域標誌性的成果之一,其建造遵循統一的理念,即可帶來高效率工作的低成本設計。該廚房在史上開如此理念之先河,由是被視為現代一體化廚房的先驅。此廚房於1926年由奧地利建築師瑪格麗特·許特-利霍茨基(德語: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為建築師恩斯特·梅(德語:Ernst May)在德國法蘭克福開展的公營住宅項目「新法蘭克福」而設計。[1]1920年代晚期,法蘭克福建造了約一萬個如此的廚房單元。1930年,俄國蘇維埃政府於蘇聯規劃新興工業城鎮時亦請求恩斯特·梅帶領一支「建築大隊」貫徹實行法蘭克福模式。[2]
設計動機與影響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遭受嚴重的房屋短缺。1920年代晚期,為增加出租公寓數量,各式公營住宅工程得以建設。此等工程體量龐大,必須為大量普羅的工人階級家庭提供價格實惠的住宅,由是受到緊縮的預算限制。設計出之公寓因而舒適但未見寬敞,而建築師亦尋求將一個設計套用於更大數量的公寓中,藉此削減開銷。
瑪格麗特·許特-利霍茨基為「羅馬城」(德語:Römerstadt)的廚房所作之設計因此有必要解決如何建造許多廚房並不令其占據公寓過多總空間的問題。其設計脫離了當時常見的廚臥居合一之模式:一戶典型之工人家庭住於兩室公寓內,其中廚房一室而集多種功能——除烹飪外,就餐、起居、洗浴乃至就寢皆在其處;而第二室則作會客室,常留待特別場合如周日會餐用。與此相異,許特-利霍茨基之廚房為一分立的小室,以滑動門同起居室相連。由是工作之功能(如烹飪等)同彼起居娛樂等功能得以分離,符合其人對生活的觀念:
“ | Erstens besteht es in Arbeit, und zweitens in Ausruhen, Gesellschaft, Genuß. 首先,它(指生活)是工作,其次才是休閒、陪伴、歡愉。 |
” |
——瑪格麗特·許特-利霍茨基,《Schlesisches Heim》雜誌,1921年,第8期 |
許特-利霍茨基之設計深受20世紀初時興的泰勒制(即「科學管理」)理念影響。當時呼籲視家務工作為真正意義上之一種職業的風潮日興,其自19世紀中葉發軔於凱薩琳·比徹(英語:Catharine Beecher),又於1910年代鞏固於克莉絲汀·弗雷德里克(英語:Christine Frederick)的著作,如此風潮之下,泰勒制所倡的工業優化也就水到渠成地應用於家居領域。弗雷德里克所著《新家政》(英語:The New Housekeeping)鼓吹泰勒制之優化於廚事中之應用,其文於1922年以「經濟之家政」(德語:Die rationelle Haushaltsführung)為名譯成德文。此類觀點於德奧兩國反響甚佳,構成德國建築師埃爾娜·梅耶(德語:Erna Meyer)工作之基礎,於許特-利霍茨基在法蘭克福廚房之設計中亦有裨益。許特-利霍茨基進行了細緻的碼表時間研究以確定廚房中各處理步驟耗時幾何,因應支持工作流程之需又對其流程加以重製與改進。於其人而言,提升廚房之人因學效果與廚事之優化乃是要事:
“ | Das Problem, die Arbeit der Hausfrau rationeller zu gestalten, ist fast für alle Schichten der Bevölkerung von gleicher Wichtigkeit. Sowohl die Frauen des Mittelstandes, die vielfach ohne irgendwelche Hilfe im Haus wirtschaften, als auch Frauen des Arbeiterstandes, die häufig noch anderer Berufsarbeit nachgehen müssen, sind so überlastet, daß ihre Überarbeitung auf die Dauer nicht ohne Folgen für die gesamte Volksgesundheit bleiben kann. 讓家庭主婦的工作變得更合理,這樣的問題對社會上所有階層都一樣重要。中產階級女性經常在家裡沒有任何幫手(也就是說沒有僕人)的情況下勞作,工人階級女性則經常還得做其他的營生,她們都過度勞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以至她們的壓力肯定會普遍地對公共健康造成嚴重的後果。 |
” |
——瑪格麗特·許特-利霍茨基,《新法蘭克福》雜誌(德語:Das neue Frankfurt),1926年-1927年,第5期 |
此言簡潔總結了其時泰勒制引人之處。一面者,家事「合理化」之勢日固,其推手為減少用於(經濟而言的)「無生產力」家務之意圖,若是則女性可獲更多時間投入工廠勞作;另一面者,為提升婦女含居家在內之地位所行解放之努力亦呼籲正當之方式以釋婦女之壓力,並使婦女能追求其他志趣。
由包浩斯設計並建於1923年之號角屋者,其小廚房有專用儲藏櫃,且有為各特定物什而設之抽屜。此廚房亦為許特-利霍茨基靈感之一來源。[3]
許特-利霍茨基並於鐵道餐車空間極端約束之廚房中大獲啟發,其人視此類廚房為泰勒制之典範:廚房甚為狹小,然其中二人可為百許乘客備餐上菜,其後尚能洗刷碗碟並收納之。[來源請求]
廚房規劃
[編輯]法蘭克福廚房為一狹窄的廚房,計其大小則為1.9米 × 3.4米(6.2英尺 × 11.2英尺),工作區分為兩列。[4]其入口開在短邊之一牆,對面則為窗。廚房左列置有爐,爐後則有滑動門以連接飯廳居室合一之起居室。右牆有櫥櫃及水槽,窗前有工作檯。廚房內無冰箱,然從照片可見一可摺疊之熨衣板疊於左側牆上。
廚房之狹小布局並非僅為上述之空間限制所致,其同樣亦是為達泰勒制之目的而作的有意之設計。其目的乃是減少於廚房工作時所需步驟之數目,並通過滑動門之加入縮短廚房與鄰室餐桌間行走之距離。
常用配料如麵粉、白糖、大米等等配有專設儲罐以保廚房之整潔不紊;工作區甚至配有一集成可拆卸之「廢料屜」,如此則工作時之廢料可直接推入其中,事畢之後一次清空即可。
其時傳統之廚房器具於新工作流程與狹小之空間皆不適應,故法蘭克福廚房之安設全以於當時之德國屬新奇之家具與電器,若廚中所見之爐者而行。此廚房為首個一體化廚房。因研究發現蠅類避藍色表面而行,廚房之木門與抽屜面板皆漆以藍色;因橡木可驅除麵包蟲,利霍茨基以其制麵粉罐;又因山毛櫸類木材可抗染色酸蝕及劃痕等,桌板即以之製作。廚房中之坐具為一旋轉凳,下配輪腳以得最佳之靈活。[來源請求]
變體及日後發展
[編輯]許特-利霍茨基實則設計了法蘭克福廚房之三種相異的變體。第1型即上文所述者,最為普遍亦最為廉價。其人亦有設計「第2型」及「第3型」,皆為更大且配有桌,空間足以再容納一人乃至兩人幫廚者。然此後來之二型並無其人所設計之「第1型」廚房所造成之影響。
埃爾娜·梅耶於其1927年面世之「司徒加特廚房」中回應了對法蘭克福廚房之批評。其相較略大,平面而言更為方正,並使用組合家具以圖同時適應未來使用者之需求與不同之房間形狀。
使用者接納程度與影響
[編輯]許特-利霍茨基之法蘭克福廚房於法蘭克福約一萬戶住宅單位中安裝,由是取得商業上之成功。單間裝備全備之廚房造價適中(數百國家馬克),而其造價由租客負擔(租金據報每月漲一國家馬克)。
雖如此,廚房之使用者於使用中常有其困難。其不慣於許特-利霍茨基以工作流程為核心之定製設計,於廚房之如何使用常陷於茫然。此廚房常被稱為靈活不足——專用之儲罐常用以儲存他物而異於標籤所言。此等儲罐之另一問題為其易於為兒童所觸及。許特-利霍茨基僅為一人之成年者設計此廚房,兒童或只更多一人之成年者皆不在其所設圖景之中。其廚房實則過小,不足以容納二人入內工作。同時代多數之批評即集於如此之類而非彼技術領域之事務。雖如此,法蘭克福廚房其後仍成為現代工作廚房之樣板。20世紀餘下之年代,此袖珍而安排得當之「法蘭克福廚房」成為遍歐洲住宅建築之標準。
1970至1980年代,女權主義批評者發覺先前業已部分促進工作廚房發展之解放努力其影響實則相反:正因此設計之「專門的合理化」及其僅容一人在內舒適工作之小體量,主婦與屋內其他部分之生活趨於隔絕。其以解放之嘗試發端,為各支持者(諸如比徹、弗雷德里克或梅耶,其皆一直暗示廚房為婦女之所)所皆鼓吹而意在優化且重估家中之勞動者如今視之反成限婦女於庖廚之制約。
自1930年代至1960年代,德國之廚房多更狹且更不舒適。諸房屋合作社以法蘭克福廚房為過奢。然此廚房之原則為域外如瑞典及瑞士等國所接受,重又舶回德國,得見與先前之法蘭克福廚房同類。其主要區別在於法蘭克福廚房相較大多數後起之廚房所用者為更昂貴的材料,且不用刨花板。
受保存之有歷史意義的法蘭克福廚房
[編輯]1960年代至1970年代,帶易於清潔之表面如「麗塑板」(德語:Resopal)的現代廚房之價格於人已足可擔負,其時多數法蘭克福廚房遭棄用,於中時常僅餘並不適用於現代廚房之鋁制抽屜留存。廚房亦有數年為製造企業Haarer所分開出售,而由建築師及櫥櫃匠擇去制其家具用。
到1990年代晚期公眾對瑪格麗特·許特-利霍茨基之成果重生興趣之時,多數之此廚房已然不存。一些屋主建造副本,而仍在之原構極為稀少。由於其留存之法蘭克福廚房,法蘭克福Im Burgfeld街136號房被擇為博物館。
2005年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為其經停倫敦、美國與德國之巡迴展覽「現代主義:設計新世界」(英語:Modernism: Designing a New World)求得一法蘭克福廚房。[5]此廚房從其原處拆卸、修復並重新粉刷。[1]
經手拍賣之廚房
[編輯]2005年一座法蘭克福廚房以22680歐元之價格售出,[6]另一座則以34200歐元之價售出。然此等價格似只適用於經典之款式:一無特徵性之壁櫥的白色變體廚房以11000歐元售出。[7]
拍賣時或以原裝之抽屜為主。2010年,一帶有六抽屜之家具以380歐元得售,另有一帶十抽屜者以1000歐元得售,還有一帶九抽屜者[8]以1200歐元得售。
博物館中之法蘭克福廚房
[編輯]法蘭克福廚房可於如下之公共收藏中尋得:
- 法蘭克福歷史博物館
- 柏林物件博物館[9]
- 漢堡工藝美術館
- 紐倫堡日耳曼國家博物館
- 烏帕塔烏帕塔大學設計收藏
- 卡爾斯魯爾巴登州立博物館
- 維也納應用藝術博物館(MAK)(重構品)
- 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10]
-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 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參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Karen Melching. Frankfurt Kitchen: patina follows function. [2020-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8).於the Conservation Journal,2006年,第53期
- ^ MoMA | Counter Space: the frankfurt kitchen. www.moma.org.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 ^ Markgraf; Monika (編). Bauhaus World Heritage Site (English edition). 萊比錫: Spector Books. 2018.
- ^ Radical and chic. The Guardian. 2006-04-01 [2020-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8).
- ^ „Modernism: Designing a new World“ of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2020-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Edelstahl glänzt. Quittenbaum. 2005-06-08 [2009-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 ^ Archived copy. Quittenbaum. [2009-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4).
- ^ Herr Auktionen. [2020-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31).
- ^ Instruction Manual for a "Frankfurt Kitchen" in the Werkbundarchiv. Museum der Dinge. [2015-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Frankfurt Kitchen.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201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