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城之戰
永樂城之戰 | |||||||
---|---|---|---|---|---|---|---|
北宋西夏戰役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北宋 | 西夏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徐禧、种諤等 | 梁後、葉悖麻、咩訛埋、仁多零丁等 |
背景
[編輯]宋夏自從慶曆和議以後,雙方維持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到了宋神宗時期,西夏外戚梁太后與其弟梁乙埋姐弟當權,國勢衰落,政治腐敗,西夏舉國上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梁太后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國內政治威望,卻都慘敗而歸。宋神宗認為西夏無理,下令攻滅西夏。宋軍於元豐四年(1081年)11月在慶州(今甘肅慶陽)擊潰夏軍,占領西夏兩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命給事中徐禧、鄜延道總管种諤於元豐五年(1082年)9月帶兵攻夏,準備一舉滅夏。
過程
[編輯]徐禧等人率領二萬五千禁軍,景思宜有四千禁軍,另有廂軍四萬人,總兵力約七萬人[1],攻入西夏橫山地區,直逼西夏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為了消滅西夏,徐禧等人在永樂川築永樂城(今寧夏境內),种諤認為永樂距銀州故城不遠,三面絕崖而無水泉,力諫說在永樂築城必然失敗。徐禧怒斥种諤,並上奏朝廷,彈劾种諤驕橫。又把种諤調往延州,种諤由是怨懟。至九月初六,築成,徐禧令景思宜領四千人鎮守,自行帶中軍,右虞侯軍,右軍八千餘人返米脂。
不出十日,西夏梁氏遣統軍葉悖麻、咩訛埋等,領六監軍司兵三十萬攻永樂城,曲珍忙報知徐禧。徐禧與李舜舉、李稷等,統兵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部下高永亨建議夏軍渡永定河時突襲敵軍,徐禧以為「王師不鼓不成列。」予以拒絕,而以兵萬人列陣城下。夏軍渡永定河後,向宋軍發動猛攻,宋軍戰敗,退入城中。夏軍兵圍永樂城,截斷流經城中的水源,永樂城中缺水,「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沈括以及宦官李憲等人的救兵受阻。鄜延道總管种諤因為怨恨徐禧,竟未予以援救。高永能勸徐禧盡出金帛招募敢死隊血拼,徐禧不聽。鄜延路副總管曲珍勸徐禧突圍,徐禧亦不聽。
二十日夜,天降大雨,新建城牆浸水後被夏軍擂垮,宋軍飢疲不能拒,夏軍終攻破永樂城,徐禧、李舜舉、李稷、高永能等人死難,《宋詩紀事本末》,卷四十,《西夏用兵》言宋軍二十多萬士卒役夫陣亡[2],只有曲珍、王湛、李浦、呂整裸跣逃脫,《邵氏聞見錄》稱「靈武之役,喪師覆將,塗炭百萬,帝中夜得報,起環榻行,徹旦不寐。」[3]次日神宗對輔臣痛哭失聲,史稱永樂城之戰。根據台灣學者方震華之分析[4],宋軍在此役之中的損失約在二萬到三萬戰鬥部隊以及留在城內的廂軍和保甲等,二十萬為後人政治目的而誇大。 永樂城之戰後,宋神宗開始悔悟,而不再輕言開戰。
參考文獻
[編輯]- 方震華:〈戰爭與政爭的糾葛 ─北宋永樂城之役的紀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