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施若德
格哈德·施若德 Gerhard Schröder | |
---|---|
第7任德國聯邦總理 | |
任期 1998年10月27日—2005年11月22日 | |
總統 | 羅曼·赫爾佐克 約翰尼斯·勞 霍斯特·克勒 |
前任 | 赫爾穆特·科爾 |
繼任 | 安格拉·梅克爾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納粹德國威斯伐倫-北方大區莫森貝格 | 1944年4月7日
政黨 | 德國社會民主黨 |
母校 | 哥廷根大學 |
專業 | 律師 政治人物 |
格哈德·弗里茨·庫爾特·施若德(德語:Gerhard Fritz Kurt Schröder,發音:[ˈɡeːɐ̯haʁt fʁɪts kʊʁt ˈʃʁøːdɐ] (ⓘ);1944年4月7日—),生於北萊茵-威斯伐倫的莫森貝格[1],德國政治家,曾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
政治生涯
[編輯]施若德早年是一名律師,並於1963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並於1978年成為社民黨的青年組織,青年社會主義者的聯合會主席。1980年,施若德作為社民黨於下薩克森邦首府漢諾威選區的代表,當選德國聯邦議院議員,作為一名年輕議員,他沒有穿傳統的西裝領帶而用便裝出席在議會上。1986年他被推舉為社民黨於下薩克森邦邦議會選舉的主要競選人,與此同時,他也進入了社民黨聯邦委員會成為領導人之一。1990年,社民黨在下薩克森邦競選獲勝,施若德擔任邦總理,三次連續獲得該邦選舉的勝利。
總理
[編輯]1998年10月27日舉行的聯邦大選,施若德領導的紅綠聯盟獲勝,成功當選德國聯邦總理,社民黨相隔十六年再度執政,首次聯合綠黨組建中間偏左聯合政府。
1999年,社民黨主席奧斯卡·拉方丹因不滿他走第三條道路而辭職,施若德正式接掌社民黨領導人。
2002年9月22日舉行的聯邦大選,由於他強烈反對美國霸權和軍事冒險的強硬態度,使紅綠聯盟再次取得勝利,也為施若德贏得了又一個四年的任期。
外交政策
[編輯]施若德曾出兵科索沃和阿富汗,這是二戰後德國國防軍首次出現在北約以外的領土上。2001年911事件以後,由於宣稱有長期與恐怖主義鬥爭的經驗,施若德政府亦出兵協助美國,至其離任時,德國在阿富汗駐兵達2000人,僅次於美軍。
但與法國總統雅各·席哈克一起,他反對2003年伊拉克戰爭,拒絕提供任何軍事支持。他的反對導致了兩國之間的摩擦,象徵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作為美國最重要和親密的夥伴關係終結。施若德反對攻打伊拉克的觀點應是出於多種原因的考慮,其中最主要的是民眾的反應特別是社民黨的支持者和綠黨對戰爭的看法。
在施若德這一系列的政治與權力的遊戲中,德國與一些歐洲國家的關係變得緊張;例如奧地利、捷克共和國、西班牙和瑞士。但在位期間,德國也與俄羅斯關係發展順利,並與同樣反對新伊拉克戰爭的法國立場更接近。在其領導下,德國也同樣扮演了反對戰爭和反思歷史者的形象,2004年,獲邀參加諾曼第登陸60年紀念,也成為了第一位獲得此資格的德國總理。
施若德在位期間也大力推動了與中國的關係,其每年皆訪問中國,並對北京立場予以理解和支持,促使中國成為德國一大貿易夥伴。
在2005年聯邦大選前夕,施若德的外交立場仍被多數德國選民所支持,這也成為了其選戰中的主要宣傳籌碼之一。
國內政策
[編輯]施若德政府在內政方面採取了與英國首相東尼·布萊爾和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相同的第三條道路中間路線,他們所採取的一些積極的政策獲得了聲譽,例如促進可再生能源,支持同性戀權利並通過近乎同性婚姻的德國民事結合,試圖阻止聯邦州引入大學學費等。他獲得的選民支持也相當程度地來自於其所支持的2010議程這一改革項目,包括調整社會福利系統支出(國家健康保險、失業金和養老金),降低稅率和改善僱傭制度。
但在位期間,德國經濟不斷陷入低谷,社會保障體系難以為繼,失業率屢屢上升。2002年施若德成功連任,但基民盟與社民黨的議席差距減至僅三席,施若德中間偏左的聯合政府僅以微弱優勢取勝。之後,在民意調查內,社民黨支持率下降,失業率達到戰後最高水平,使得德國的「福利國家」形象受損,最終由於這一系列國內經濟問題而面臨反對並成為下台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風格
[編輯]在他的任期第一年,施若德就以「媒體總理」聞名,由於不時採取協商來完成個人決定,其贏得了溫和的形象。經過幾次的改組內閣,反對黨基民盟在德國聯邦議會逐漸占據多數而不斷發難,因此施若德的風格有時也會因為總理辦公室的授權突然的改變。
施若德被認為是一個相當有領袖才華和魅力的政治家,他能夠完成相當富有感染力的演說,思維敏捷邏輯清晰,在兩屆新大選之前的電視辯論中均壓倒競爭對手而足夠贏得大量新支持。由於擁有良好的政治形象,在多次民意測驗中均顯示,民眾對他個人的喜好均在於對社民黨本身的認可度之上。
他也被認為相當富有理想和冒險主義色彩,包括做出提前大選的決策,被大量媒體輿論認為是一種極富危險和賭博性的政治手段,即希望利用對手尚未完成充分準備和推選更有魅力的競選人的機會而試圖一口氣扭轉選舉形勢。由於在隨後的選戰中其確實依靠個人政治魅力以及非凡的戰鬥意志連續不斷奪回失地,拯救了社民黨的執政黨地位,但又在最後一刻未能完成個人的目標而選擇退出政壇,也就為增加了強烈的傳奇色彩。
卸任總理
[編輯]2004年2月他辭去主席一職,把精力集中在德國的經濟改革進程上,由法蘭茲·明特費林繼任主席。民意調查顯示,民眾對社民黨的支持到達歷史新低也與他辭去主席一職有關,此時由於內政外交上的一系列問題,社民黨繼續執政的前景很不被看好,民意調查顯示,在野黨基民盟將最終取得2006年大選的勝利。
2005年5月22日,社民黨執政四十年北萊茵-威斯伐倫的州選中被基民盟擊敗,作為反應,施若德迅速聲稱接受不受民眾擁護的事實,會「儘快為新的聯邦選舉鋪平道路」,於議會中首先要求自己的社民黨通過對其個人的不信任議案,進而根據憲法對總統提請解散議會提前舉行聯邦大選。請求獲通過,同年9月18日舉行的大選中,施若德領導社民黨相當成功地挽留和扭轉了一部分選民的支持,連續追回民意率,並於最終選舉中與基民盟打成平手,基民盟僅多社民黨四席,不論是基民盟和自民黨的中右派聯盟,以及社民黨和綠黨的中左派聯盟均難以達到多數繼續執政。最終經過三個月的聯合政府談判後,社民黨與主要對手基民盟達成協議,結成「左右大聯盟」聯合政府,由對手梅克爾出任總理,社民黨則擔任內閣的多數要職。施若德宣布自己不在內閣任職,並退出政壇。2006年起施若德於瑞士某出版社任職。
後來他出任羅斯柴爾德銀行的全球經理,並成為北溪股份公司和俄羅斯石油的董事會主席,同時他也是漢諾威96足球俱樂部的董事會主席。
施若德被外界批評與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互相勾結,並且涉嫌參與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2022年3月1日,由於施若德被指與俄羅斯和普丁往來密切,大批施若德的下屬宣佈辭職[2]。2022年3月8日,德國公共檢察長啟動了對施若德的調查,外界指控因施若德在俄羅斯國有企業中擔任核心角色而成為反人類罪罪犯的共犯。[3] 同一天,他所在的政黨德國社會民主黨啟動程序,準備將他開除出黨。[4]
私人生活
[編輯]成長背景
[編輯]施若德的生涯開始於工人階級背景,然後是與政治生涯一樣成功的律師工作。
施若德出生在德國北威州代特莫爾德莫森貝格鎮(Mossenberg)。他的父親弗瑞慈·施若德在施若德出生後不久後於羅馬尼亞戰死。直到2001年他才知道父親戰死的地方,當時那個距離布加勒斯特西北375公里Ceanu Mare的一個村子正在當地改建公墓,他也被邀於2004年8月12日訪問了那裡。他的母親埃里卡(Erika)在農場工作供養著整個家庭:她自己還有兩個兒子。後來她和Paul Vosseler再婚,然而依然十分努力的工作(做清潔女工),養育著家裡的5個孩子,現今住在巴特薩爾茨烏夫倫。
施若德最初在哥廷根做售貨員,在此期間他為了取得高中文憑在夜校學習。為了取得大學入學資格,施若德努力學習,終於1966年在比勒費爾德通過了中學畢業考試。1966年到1971年他在哥廷根大學攻讀法律專業,並於暑假時候靠打工來掙自己的生活費。1972年開始施若德作為助教供職於哥廷根大學,1976年他通過了第二個律師考試,直到1990年前,他一直是一名律師。
婚姻生活
[編輯]- Eva Schubach,1968-1972
- Anne Taschenmacher,1972-1984
- Hiltrud Hampel,1984-1997
- 多麗絲·克普夫(Doris Köpf),1997-2014,是一名記者。
- 金素妍 김소연 Kim So-Yeon,2018-
由於施若德婚姻次數眾多,故德國人嘲笑其為奧迪人、或反過來稱奧迪汽車為「施若德牌」:因奧迪的標誌正好是四個圓環,諷刺施若德共戴過四次結婚指環。[5]
施若德的第五次婚姻為他贏得了「奧運人」的綽號,這是對奧運會五環標誌的引用。
多麗絲與前夫(電視記者)有個叫克拉拉(Klara,生於1991年)的女兒,當不在德國首都柏林的時候,施若德夫妻及克拉拉住在漢諾威的一幢普通住宅內。2004年7月,他和他的妻子還從俄羅斯聖彼得堡領養了個叫維克多莉亞(Viktoria)的三歲女孩。
宗教信仰
[編輯]施若德屬於路德宗,但是個人並不虔誠,從來也沒有在公共場合顯現出他的信仰。1998年首次宣誓就職的時候也沒有加上一句「So wahr mir Gott helfe」(真的,上帝幫助我!)之含宗教式宣誓的用語。
「我認為政教分離是文明的重大進步。此外,我們有理由批評大多數伊斯蘭國家,沒有明確地區分宗教對社會的意義和西方標準之法制的意義。但是,當談到美國的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及他們對聖經的闡釋時,我們也遠非情願地發現,美國也存在著相似的傾向。」[6]
英語
[編輯]施若德的英語帶有很濃的德國口音,不會發清齒擦音(英語的th音),繼而以濁齒齦擦音(英語的z音)取代之。他曾把「The party is good」讀成 「Ze party is goot」,而成為德國國內電視節目的話題。這充分反映當代及新一代的德國人對英文發音的不熟悉以及總是將本國語言發音強加於外國語言之上的普遍通病。當然,清齒擦音對很多外國人都是非常不熟悉,容易犯上相同的毛病。[7]他退出政壇後,曾於2007年到威爾斯學習英語,相信對其英語發音有長足的幫助。[8]
著作
[編輯]- 《抉擇:我的政治生涯》(施若德回憶錄),中文版2007譯林出版社
榮譽
[編輯]官方勛獎
[編輯]- 德國
- 下薩克森功績勳章
- 大十字級德國功績勳章(1999年6月30日)
- 下薩克森州勳章(1999年10月22日)
- 喬治亞
- 金羊毛勳章(2000年)
- 愛沙尼亞
- 一級聖母之土勳章(2000年)
- 馬爾他
- 國家功績勳章(2001年11月5日)
- 波蘭
- 白鷹勳章(2002年3月4日)
- 哈薩克
- 金鷹勳章(2003年12月5日)
- 羅馬尼亞
- 大十字級羅馬尼亞之星勳章(2004年)
- 中國
-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2006年3月22日)
- 克羅埃西亞
- 耶萊娜女王大勳章(2007年)
- 西班牙
- 捷克
- 白獅勳章(2017年)
榮譽市民
[編輯]-
漢諾威榮譽市民(2006年2月24日授予,2022年3月15日撤銷)
非政府組織獎項
[編輯]德國足球協會榮譽會員(德國足球協會,2005年12月9日授予,2022年撤銷)多特蒙德足球俱樂部榮譽會員(多特蒙德足球俱樂部,2022年撤銷)- 黑紅金國旗團榮譽成員
- 德國媒體獎(媒體控制,2005年)
海因里希·阿爾貝茨和平獎(工人協會,2005年頒發,2022年3月5日撤銷)- 四馬二輪戰車女神獎(德國車間協會,2007年)
- 俄羅斯科學院社會科學部通訊院士(俄羅斯科學院,2008年5月28日)
外部連結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Gerhard Schröder Snapsho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3-28.
- ^ Altkanzler Gerhard Schröder verliert einen seiner engsten Vertrauten nach 20 Jahren. Und drei weitere Mitarbeiter kündigen - es geht um den Krieg Russlands in der Ukraine. THEPIONEER.DE. 2022-03-01 [2022-03-01].
- ^ Strafanzeige gegen Alt-Kanzler Gerhard Schröder. NDR. [9 March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1).
- ^ Frist abgelaufen: SPD Meckenheim arbeitet an Verfahren gegen Gerhard Schröder. [9 March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 ^ Profile: Gerhard Schröder. the Guardian. 2002-09-15 [2021-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英語).
- ^ 施罗德回忆录节选之三:布什虔诚敬神令人不安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1-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 ^ TV-Total: Gerhard Schröder "The Party is Good". [2008-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4).
- ^ Schroeder's Welsh English course. 2005-12-08 [2021-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4) (英國英語).
內閣成員
[編輯]第一次
[編輯]1998年10月27日-2002年10月22日
- 格哈特·施若德(社民黨)- 總理
- 約施卡·菲舍爾(綠黨)- 副總理和外交部長
- 魯道夫·沙爾平(社民黨) - 國防部長
- 奧托·席利(社民黨) - 內務部長
- 奧斯卡·拉方丹(社民黨) - 財政部長
- 赫塔·多伊布勒-格梅林Herta Däubler-Gmelin (社民黨) - 司法部長
- 維爾納·米勒Werner Müller - 經濟部長
- 瓦爾特·里斯特Walter Riester (社民黨) - ;勞動和社會事務部長
- 卡爾-海因茲·馮克Karl-Heinz Funke (社民黨) - 食品農業和林業部長
- 法蘭茲·明特費林(社民黨) - 運輸和建築部長
- 克莉絲汀·貝格曼Christine Bergmann (社民黨) - 家庭老人婦女和青年部長
- 安德阿·菲舍爾Andrea Fischer (綠黨) - 衛生部長
- 埃德爾加德·布爾曼Edelgard Bulmahn (社民黨) - 教育和研究部長
- 海德瑪麗·維喬雷克-措伊爾Heidemarie Wieczorek-Zeul (社民黨) - 經濟合作與發展部長
- 于爾根·特里廷Jürgen Trittin (綠黨) - 環境部長,Nature Conservation, and Reactor Security
- 博多·洪巴赫Bodo Hombach (社民黨) - 特別事務部長
變化
[編輯]- 1999年3月18日-維爾納·米勒繼拉方丹之後出任財政部長兼任經濟部長。
- 1999年4月12日-漢斯·艾歇爾(社民黨) 繼米勒之後出任財政部長。
- 1999年7月31日-博多·洪巴赫(Bodo Hombach)離職。
- 1999年9月17日-于爾根·特里廷(綠黨) 繼明特費林之後出任交通和建設部長。
- 199910月7日 - 賴因哈特·克利姆特Reinhard Klimmt (社民黨)繼特里廷(Trittin)之後出任運輸和建設部長。
- 2000年11月20日-庫爾特·博德維希(社民黨)繼克利姆特(Klimmt)之後出任運輸和建設部長。
- 2001年1月18日-雷娜特·庫埃納斯特(綠黨) 繼馮克(Funke)之後出任消費者保護,食品和農業部長。烏拉·施密特 (社民黨) 繼菲舍爾(Fischer)之後出任衛生部長。
- 2002年7月19日-彼得·施特魯克(社民黨) 繼沙爾平(Scharping)出任國防部長。
第二次
[編輯]2002年10月22日-2005年10月
- 格哈特·施若德(社民黨) -總理
- 約施卡·菲舍爾 (綠黨) - 副總理和外交部長
- 彼得·施特魯克 (社民黨) - 國防部長
- 奧托·席利 (社民黨) - 內務部長
- 漢斯·艾歇爾 (社民黨) - 財政部長
- 布里吉特·居普里斯 (社民黨) - 司法部長
- 沃夫岡·克萊門特 (社民黨) - 經濟和勞動部長
- 雷娜特·庫埃納斯特 (Gr) - 消費者保護食品和農業部長
- 曼弗雷德·施托爾佩 (社民黨) - 運輸建築和東部重建部長
- 雷娜特·施密特 (社民黨) - 家庭老人婦女青年部長
- 烏拉·施密特 (社民黨) - 衛生和社會事務部長
- 埃德爾加德·布爾曼 (社民黨) - 教育和研究部長
- 海德瑪麗·維喬雷克-措伊爾 (社民黨) - 經濟合作和發展部長
- 于爾根·特里廷 (綠黨) - Minister of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Reactor Security
官銜 | ||
---|---|---|
前任: 赫爾穆特·科爾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總理 1998年—2005年 |
繼任: 安格拉·梅克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