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柯尼斯堡號小巡洋艦 (1915年)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柯尼斯堡號於一戰後更名為梅斯號在法國海軍服役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柯尼斯堡號
艦名出處 柯尼斯堡第一代柯尼斯堡號
下訂日 1913年
建造者 不來梅威悉船廠
動工日 1914年8月22日
下水日 1915年12月18日
服役日 1916年8月12日
除籍日 1920年5月31日
結局 1920年7月20日割讓予法國
法國
艦名 梅斯號
艦名出處 梅斯
獲取日 1920年7月20日
除籍日 1933年8月18日
結局 1936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艦級 柯尼斯堡級
艦型 小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5440噸
  • 滿載:7125噸
全長 151.4公尺
全寬 14.2公尺
吃水 5.96公尺
動力輸出 31000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速度 27.5節
續航距離 4850海里以12節
船員 475人
武器裝備
裝甲

柯尼斯堡號(德語:SMS Königsberg[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級小巡洋艦首艦,得名於1915年在魯菲吉河三角洲海戰期間被摧毀的第一代柯尼斯堡號。新艦於1914年在不來梅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並於1915年12月下水,至1916年8月交付公海艦隊使用。柯尼斯堡號的主艦炮為八門150公釐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最高速度為27.5節。

柯尼斯堡號在入役後主要跟隨第二偵察集群行動;1917年9月,它參加了針對里加灣波羅的海島嶼的大型兩棲作戰——阿爾比恩行動。兩個月後,艦隻又在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中遭到英國戰鬥巡洋艦的攻擊。它被反擊號的炮彈命中,引發了大火併使其航速顯著降低。然而,它仍可在兩艘德國戰艦的掩護下逃脫。至戰爭最後的日子裡,她本將參加整個公海艦隊襲擊大艦隊出擊英語Sortie行動,但爆發的叛亂迫使該計劃被取消。戰後,艦隻搭載著海軍少將胡戈·莫伊雷爾英語Hugo Meurer前往斯卡帕灣,就扣押公海艦隊的計劃進行磋商。然而,柯尼斯堡號並未被扣押,因此逃過了德國艦隊的集體自沉,並且作為戰利艦英語Prize (law)被割讓予法國。它在當地被重命名為梅斯號(法語:Metz),跟隨法國海軍服役直至1933年,繼而於1936年最終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

柯尼斯堡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瞪羚號而以「瞪羚替艦(Ersatz Gazelle)」[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14年在不來梅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這是該船廠從德意志帝國海軍獲得的第十一份小巡洋艦建造合同,且還將承建姊妹艦埃姆登號,使得在威悉竣工的小巡洋艦數量占了所有德國小巡洋艦的四分之一強。1915年12月18日,柯尼斯堡號在沒有舉行任何儀式的情況下下水,繼而展開舾裝工作。至1916年8月12日,艦隻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2]

柯尼斯堡號的全長為151.4公尺(496英尺9英寸),有14.2公尺(46英尺7英寸)的舷寬和5.96公尺(19英尺7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7,125公噸(7,012長噸)。其推進系統由兩套蒸汽輪機組成,以驅動兩副直徑為3.5公尺(11英尺6英寸)的三葉螺旋槳。艦隻設計可輸出31,000匹軸馬力(23,000千瓦特)的額定功率。它由十台燃煤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和兩台燃油雙頭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這使得艦隻的最高速度可達27.5節(50.9公里每小時)。柯尼斯堡號能夠攜帶1,340公噸(1,320長噸)煤和額外500公噸(490長噸)燃油,允許其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4,850海里(8,98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7名軍官和458名水兵。[2]

柯尼斯堡號配備有八門單座安裝的150公釐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四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兩門,以及兩門以背負式成對布置在艦艉。[3]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7,600公尺(19,200碼)開外的目標。它它們共提供1040發彈藥,其中每炮130發。艦隻的防空武器由兩門88公釐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組成,均安裝在煙囪後方的中心線上。它還標配搭載有四具500公釐(19.7英寸魚雷管和八枚魚雷,其中兩具浸沒舷側船體內、兩具被安裝在甲板上的旋轉發射器內。艦隻同樣可攜帶多達200枚水雷。在裝甲方面,柯尼斯堡號受到60公釐(2.4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而甲板的厚度也為60公釐。[2]

服役歷史

[編輯]

阿爾比恩行動

[編輯]
德國海軍與陸軍在行動中的調遣圖

1917年9月上旬,繼德國攻克俄國港口里加後,德國海軍決定肅清仍然控制著里加灣俄國海軍力量。為此目的,海軍參謀本部的行動計劃是奪取波羅的海島嶼薩雷馬島,以及特別是部署在瑟爾韋半島上的俄國岸基炮台[4]9月18日,聯合陸軍兩棲作戰行動受命出發,以占領薩雷馬島及穆胡島;海軍的主力是由一個特編部隊組成,其中包括旗艦毛奇號,以及公海艦隊的第三第四戰列分艦隊。共計約24600名官兵參與此次入侵。[5]柯尼斯堡號隨第二偵察集群餘部則負責為特編部隊提供巡洋艦屏護[6]

行動於10月12日上午開始,當時毛奇號與第三分艦隊的艦隻在塔加灣英語Tagalaht與俄國陣地交戰,而第四分艦隊則在薩雷馬島的瑟爾韋半島轟擊俄國岸基炮台[7]。柯尼斯堡號作為第二偵察集群司令、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旗艦駛向塔加灣,將地面部隊司令、步兵上將路德維希·馮·埃斯托夫英語Ludwig von Estorff及其隨員搭載上艦。埃斯托夫對德國步兵的作戰行動進行協調,使之迅速制服了俄國對手。[8]在10月18-19日,柯尼斯堡號與第二偵察集群餘部本將對在達戈島附近作業的掃雷艦提供掩護,但由於掃雷艦不足和天氣惡劣,行動被迫推遲[9]。19日,柯尼斯堡號與紐倫堡號但澤號被派往攔截據報在該地區出沒的兩艘俄國魚雷艇。羅伊特無法找到對方的位置,便中止了行動。[10]至10月20日,里加灣諸島已受到德國人控制,俄國海軍部隊均已被殲滅或是被迫撤離。海軍參謀本部遂下令海軍部隊返回北海[11]

在北海的行動

[編輯]
柯尼斯堡號的姊妹艦卡爾斯魯厄號

1917年11月17日,柯尼斯堡號參與了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12]。它在當時被分配至第二偵察集群,繼續擔當羅伊特的旗艦[13]。與同部隊的另外三艘小巡洋艦一起,柯尼斯堡號負責護送掃雷艦前往清理由英國人布設的雷區。戰艦皇帝號皇后號則從後提供遠程支援。由六艘戰鬥巡洋艦支持的一支英國輕巡洋艦部隊襲擊了德國的掃雷艦。柯尼斯堡號隨即為出逃的掃雷艦提供掩護,然後籍著煙幕撤退。在交戰的過程中,戰鬥巡洋艦反擊號對柯尼斯堡號取得一次命中,造成的損傷極小但引發了嚴重的火災。[14]中彈後的艦隻航速被迫下降至17節(31公里每小時),但那時德國戰艦已經介入[15]。隨著德國戰艦抵達現場,英國人中止了攻擊,德國人也在此後離開[14]

1918年4月23-24日,柯尼斯堡號參加了一個無果的艦隊行動,攻擊前往挪威的英國船隊。第一與第二偵察集群、連同第二魚雷艇區艦隊,意圖向一支前往挪威、戒備森嚴的英國護航隊發動襲擊,公海艦隊餘部則提供遠程支援。[16]然而,德國人未能找到船隊的位置,後者實際上在艦隊離港的前一天便已出航。結果,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中斷了行動並返回港口。[17]

結局

[編輯]

1918年10月,柯尼斯堡號及第二偵察集群餘部受命將主導針對英國皇家海軍終極決戰。其中柯尼斯堡號、皮勞號科隆號德勒斯登號將攻擊泰晤士河口的商船運輸,而卡爾斯魯厄號、紐倫堡號和格勞登茨號則要炮擊法蘭德斯的目標,以引出英國大艦隊[18]此時已升任海軍總參謀長的海軍大將舍爾與公海艦隊新任總司令、海軍上將弗朗茨·馮·希佩爾計劃不惜以艦隊一切代價儘可能重創英國海軍,以確保德國獲得更好的談判地位[19]。10月29日上午,將於次日從威廉港啟航的命令正式下達。然而從當天夜晚開始,圖林根號戰艦及其它幾艘戰艦的水兵發生叛變[20]動盪最終迫使舍爾和希佩爾取消了行動[21]。當得知這一情況後,德皇威廉二世哀呼,「我已不再擁有海軍」[22]

當艦隊大部受到混亂的困擾時,海軍准將安德烈亞斯·米歇爾森組織了一個集群,將攻擊任何企圖在艦隊混亂期間占便宜的英國人。他拼湊了大約60艘艦船,其中包括柯尼斯堡號和其它幾艘小巡洋艦。11月9日,有關英國人在德意志灣活動的報告促使柯尼斯堡號和幾艘小巡洋艦進行了掃蕩。在報道被證實有誤之後,區艦隊回到了博爾庫姆,並在那裡得知了德皇退位的消息。[23]當終結戰事的《康邊停戰協定》簽署後,柯尼斯堡號搭載著海軍少將胡戈·莫伊雷爾英語Hugo Meurer前往斯卡帕灣,與大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戴維·貝蒂就德國艦隊的拘禁地點展開磋商[24]。該艦懸掛白旗,於11月15日抵達斯卡帕灣[25]。一致認可的安排是公海艦隊先在北海與協約國聯合艦隊會合,然後前往福斯灣,繼而再轉移至斯卡帕灣——它們將被拘禁在那裡[24]。公海艦隊的大部分艦隻,包括柯尼斯堡號的姊妹艦卡爾斯魯厄號、埃姆登號和紐倫堡號,都在羅伊特的指揮下被關押在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21]。但柯尼斯堡號卻留在了德國[2],在艦隊被關押之前,莫伊雷爾已從與貝蒂的談判中返回[26]。1919年6月21日,羅伊特下令鑿沉了艦隊[27]

與此同時,柯尼斯堡號於1920年5月31日正式從德國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並根據《凡爾賽條約》的條款交予協約國處置。1920年7月20日,它以「A」為代號送抵法國瑟堡,並在更名為「梅斯號」(Metz)後投入法國海軍服役。[2]梅斯號於1920年代中期參加了里夫戰爭;1925年9月7日,它與戰艦巴黎號和巡洋艦史特拉斯堡號一同,負責支援在北非登陸的法國陸軍。這三艘艦為登陸部隊提供了猛烈的火炮支援。[28]梅斯號一直服役至1933年,然後於同年8月18日從法國海軍名錄中除籍,並最終於1936年在布雷斯特拆解報廢。[2]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1]
引用
  1. ^ Gröner,第56頁.
  2. ^ 2.0 2.1 2.2 2.3 2.4 2.5 Gröner,第113頁.
  3. ^ Gardiner & Gray,第162頁.
  4. ^ Halpern,第213頁.
  5. ^ Halpern,第214–215頁.
  6. ^ Barrett,第127頁.
  7. ^ Halpern,第215頁.
  8. ^ Barrett,第127–128頁.
  9. ^ Barrett,第128頁.
  10. ^ Staff,第140頁.
  11. ^ Halpern,第219頁.
  12. ^ Bennett,第250頁.
  13. ^ Woodward,第90頁.
  14. ^ 14.0 14.1 Halpern,第377頁.
  15. ^ Bennett,第251頁.
  16. ^ Halpern,第418頁.
  17. ^ Halpern,第419頁.
  18. ^ Woodward,第116頁.
  19. ^ Tarrant,第280–281頁.
  20. ^ Tarrant,第281–282頁.
  21. ^ 21.0 21.1 Tarrant,第282頁.
  22. ^ Herwig,第252頁.
  23. ^ Woodward,第168頁.
  24. ^ 24.0 24.1 Halpern,第448頁.
  25. ^ Woodward,第176頁.
  26. ^ Woodward,第177–178頁.
  27. ^ Herwig,第256頁.
  28. ^ Álvarez,第185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