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拙
李若拙 | |
---|---|
出生 | 後晉天福九年944年 北宋 |
逝世 |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 北宋 |
職業 | 北宋官員 |
李若拙(944年—1001年),字藏用,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北宋初年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李若拙為李光贊之子。李光贊曾任貝州和濟州觀察判官。李若拙也因恩蔭被授予太廟齋郎,又舉拔萃,被授予大名府戶曹參軍,居於符彥卿幕下。建隆元年(960年)舉進士,李若拙受到主考官王祐的賞識而中第,被授予密州防禦推官。又參加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受到宋太祖嘉獎,授著作佐郎。依照慣例,通過制科者本應當被授予拾遺、補闕之類的官職。李若拙認為自己未受公正對待,於是上書朝廷。這一舉動令宋太祖厭惡。李若拙反被貶出京,任商州坑冶。後升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因其父名有「贊」字,他上書請辭,未獲准許。[參1]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任乾州知州。當時李飛雄詐稱使者,偽造詔令,接連逮捕了朝廷派往秦州的官吏,欲占據秦州城發動叛亂。但不久即被劉文裕和田仁朗合謀擒獲。李飛雄被滅族。[參2]因李飛雄父名為李若愚,宋太宗懷疑他與李若拙有兄弟關係,當即令盧令珣將李若拙逮捕入獄。經核實兩家沒有親緣關係,在叛亂一事上亦沒有往來,但李若拙仍被削籍貶往沙門島。[參3]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李若拙被起用為衛尉寺丞,差隴州知州。[參4]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李若拙官復原職。因政績卓著而被破格提拔為監察御史,接替宋偓擔任泰州通判。不久,李若拙受到御史中丞滕中正舉薦,回到御史台任御史。爾後又改任右補闕。各藩王來朝時,李若拙向他們稱頌皇帝的恩德,被賜予緋服和金魚袋,兼任河東轉運使和雲州、應州等八州知州。李若拙曾上書論邊地之事,受到宋太宗的嘉獎。又兼管水陸發運司。[參5]
雍熙三年(986年),李若拙以佐補闕、秘書監的身份,同國子監博士李覺出使南越。南越君黎桓驕橫跋扈,並沒有以恰當的禮節對待李若拙這位使臣。李若拙派屬下責令其整改。每日宴會時,黎桓將各色珍寶陳列於李若拙面前,李若拙看都不看。李若拙返回時,收下了南越應繳納的歲幣,並帶回了先前被南越扣押的宋朝使者。除此之外,分文不取。[參6][參7]宋太宗稱其不辱使命,將他提拔為起居舍人,任鹽鐵判官。[參8]
淳化二年(991年),李若拙出任兩浙轉運使。爾後契丹侵犯邊境,李若拙任職方員外郎,差河北轉運使,賜金紫服。淳化五年(994年),加職直昭文館,升官主客郎中,差江南轉運使。宰相卻認為李若拙雖然體魄健壯,崇尚氣節且有才幹,但處事不夠果斷,難以勝任要職。於是上書將其貶為涇州知州。至道二年(996年),黎桓再度犯邊。朝廷派李若拙出使南越,令其臣服。[參9][參10]
宋真宗即位後,李若拙上書自陳,被真宗召見,進秩金部郎中,召試學士院。後改官兵部郎中,職史館修撰[參11];又升任知制誥。咸平元年(998年),任同知貢舉,因病而改為右諫議大夫。宋真宗北巡時,判留司御史台。咸平二年(999年),任邢貝二州知州,處理邊事。咸平四年(1001年),李若拙去世。[參12]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宋史·卷307》:「李若拙,字藏用……辭,不許。」
- ^ 《宋史·卷463》:「有李飛雄者……夷飛雄家。」
-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9》:「先是,李飛雄敗……丁酉,削籍流沙門島。」
- ^ 《宋史·卷307》:「太平興國二年,知乾州……起授衛尉寺丞、知隴州。」
- ^ 《宋史·卷307》:「四年,復舊官……又同掌水陸發運司。」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一》:「冬十月,宋遣佐補闕李若拙……示其富饒。」
- ^ 《續資治通鑑·卷13》:「命左補闕京兆李若拙……命左補闕京兆李若拙。」
- ^ 《宋史·卷307》:「雍熙三年……遷起居舍人,充鹽鐵判官。」
- ^ 《太平治跡統類》:「七月朝廷遣李若拙以詔書國信玉帶賜亘……因北望稱謝。」
- ^ 《宋史·卷307》:「淳化二年……至,則桓復稟命。」
- ^ 《麟臺故事·卷3》:「至道三年……因以為兵部郎中史館修撰」
- ^ 《宋史·卷307》:「使還,真宗嗣位……卒,年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