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聯盟條約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09年7月8日) |
| ||
---|---|---|
總書記 (1985–1991) 總統 (1990–1991) 外交方針 卸任之後 媒體資料 |
||
新聯盟條約(俄語:Новый союзный договор)是指在1991年時蘇聯政府公布的新的共和國聯盟辦法,使原先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成為全新的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уверенны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後來又改稱「主權國家聯盟」(Союз Суверен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其目的是試圖保持蘇聯的完整,但實際上條約尚未生效即發生了八一九事件並因此加速了蘇聯解體。
背景
[編輯]在時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兼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巴契夫「民主化、公開性、多元化」的改革下,1990年,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三個波羅的海國家率先宣布獨立,而蘇聯其它各加盟共和國的離心傾向也因此迅速增強。
在1991年3月17日蘇聯舉行了一次旨在調查起草新工作條約意向的公民投票。共有九個加盟共和國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參與全民投票。在這所有的九個共和國中76%的選民支持維持邦聯制度的蘇聯,占大多數。反對派最多的城市為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然而蘇聯其他的六個共和國已經逐步走向獨立,抵制了這次公民投票。
為了保住蘇聯的完整性,1991年5月,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與十五個加盟共和國首腦達成協議,同意組成「新蘇聯」。
1991年8月14日蘇聯政府公布了新聯盟條約文本,簽署工作預定在8月20日開始。條約簽字之日起生效後,1922年的聯盟條約即同時失效。
主要內容
[編輯]- 依據新條約的規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將改名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簡稱仍為蘇聯。
- 新條約同時規定,「蘇聯為平等共和國聯合組成的聯邦制主權民主國家」,「締約的每個共和國均為主權國家」。
- 結成聯盟的各共和國保留獨立決定涉及本國發展的一切問題的權利,在國際關係中蘇聯為一個主權國家,但結成聯盟的各共和國有權同外國建立直接的外交、領事和貿易關係。
- 聯盟成員國的相互關係原則是:平等、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內政、和平解決爭端、合作互助、誠實履行根據聯盟條約和共和國間協議而承擔的義務。
- 在聯盟職權範圍內,聯盟法律至高無上;在共和國職權範圍內,共和國法律在本共和國境內至高無上。
- 蘇聯土地、礦產、水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均為各共和國所有。
突發事件
[編輯]由於新聯盟條約使得蘇聯各共和國主權獨立,蘇聯實際上由聯邦轉變為邦聯。蘇聯政府內部的一些保守派官員試圖維護蘇聯原有的聯盟體制、避免蘇聯實質上解體,於是發動了以廢除總統戈巴契夫為目標的八月政變。
真正的新聯盟
[編輯]在8月22日的記者招待會上,戈巴契夫聲稱:「(蘇聯)已經進入了變革的決定性階段。權力在變化,所有制關係在變化,聯盟在變化。已經接近簽署新聯盟條約(原定於20日)了,已經做了的事情,即在簽署條約前夕發生的事情,也不是偶然的。鬥爭也就是由此而產生的,並且是尖銳的。」 他還承認葉爾辛「在平定陰謀中起了卓越作用」。戈巴契夫說,「最近幾個月和最近幾天我同葉爾辛一起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我們的和諧與合作成為同所有共和國一起聯合一切民主力量的經常性因素。有人企圖破壞這個立場,但是,局勢已經鍛鍊了我們。」從此可以看出,戈巴契夫把葉爾辛作為共同改革蘇聯的戰友。但戈巴契夫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葉爾辛並沒有同他一道建立所謂的「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
兩天後,戈巴契夫即宣布辭去他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職務,並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
然而,八一九事件的迅速失敗成為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蘇聯各共和國離心趨向愈加明顯,最高蘇維埃紛紛通過議案宣布獨立。最終在12月8日,在各個加盟共和國已獨立的情況下,蘇聯原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簽訂協議,成立了一個國際組織——獨立國家國協。至1991年12月22日為止,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11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均已加入獨立國協。
沒有參加投票的加盟共和國
[編輯]參考內容
[編輯]
參見
[編輯]- 《俄羅斯聯邦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