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索瓦·莫里亞克
法蘭索瓦·莫里亞克 François Mauriac | |
---|---|
出生 | François Charles Mauriac 1885年10月11日 法國波爾多 |
逝世 | 1970年9月1日 法國巴黎 | (84歲)
職業 | 小說家 戲劇家 批評家 詩人 記者 |
國籍 | 法國 |
獎項 | 諾貝爾文學獎 1952 |
法蘭索瓦·莫里亞克 (法語:[fʁɑ̃swa ʃaʁl moʁjak];奧克語:Francés Carles Mauriac;1885年10月11日-1970年9月1日)是法國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詩人和記者,法國文學院成員(自1933年起),195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於1958年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
莫里亞克在法國波爾多出生,1905年在波爾多大學文學系畢業。他的主要作品有詩集 《握手》、小說《愛的荒漠》等。
生平
[編輯]法蘭索瓦·莫里亞克出生於法國波爾多。他在波爾多大學學習文學,並於1905年畢業,之後他移居巴黎準備在高等商學院(École des Chartes)進行研究生學習。
1933年6月1日,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成員,接替尤金·布里厄(Eugène Brieux)。[1]
曾是「法蘭西行動」(Action française)的支持者,他在西班牙內戰期間轉向左翼,批評天主教會支持佛朗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淪陷於軸心國後,他曾短暫支持菲利普·貝當元帥的親納粹政府,但從1941年12月開始加入了法國抵抗運動。他是唯一一位出版過抵抗作品的法蘭西學院成員,作品由「午夜出版公司」(Editions de Minuit)出版。
莫里亞克在法國解放後與阿爾貝·加繆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當時,加繆編輯著抵抗報紙《戰鬥》(Combat,後成為正式日報,直到1947年),而莫里亞克則為《費加羅報》撰寫專欄。加繆認為新解放的法國應當清除所有納粹主義,而莫里亞克則警告說,為了國家的和解,應暫時擱置這些爭議。莫里亞克還懷疑,由於解放期間的情緒動盪,正義能否公正和冷靜地執行。儘管他曾受到羅貝爾·布拉西亞(Robert Brasillach)的惡劣批評,但他仍為布拉西亞的處決展開了反對運動。
莫里亞克還與羅傑·佩雷菲特(Roger Peyrefitte)發生了激烈的公開爭執。佩雷菲特在《聖彼得的鑰匙》(Les Clés de saint Pierre,1953)等書中批評梵蒂岡。莫里亞克威脅,如果《快報》(L』Express)繼續刊登佩雷菲特書籍的廣告,他將辭去當時的職務。這場爭鬥因佩雷菲特的《特殊友誼》(Les Amitiés Particulières)改編的電影上映而愈加激烈,最終以佩雷菲特發表一封猛烈的公開信為高潮,信中他指責莫里亞克有同性戀傾向,並稱他為偽君子(Tartuffe)。[2]
莫里亞克反對法屬印度支那,並強烈譴責法國軍隊在阿爾及利亞使用酷刑。
1952年,他因「在小說中對人類生活的戲劇性進行了深刻的精神洞察和藝術表達」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3]他於1958年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4]。 他出版了一系列個人夏爾·戴高樂回憶錄和傳記。莫里亞克的全集在1950至1956年間出版了十二卷。他鼓勵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寫下他作為猶太少年在納粹大屠殺的經歷,並為維瑟爾的書《夜》寫了前言。
他是作家克勞德·莫里亞克的父親,也是法國女演員兼作家安妮·維澤姆斯基(Anne Wiazemsky)的祖父,後者與法國導演尚盧·高達合作並結婚。
法蘭索瓦·莫里亞克於1970年9月1日在巴黎去世,葬於法國瓦茲河谷省(Val d』Oise)的維馬爾公墓(Cimetière de Vemars)。
榮譽
[編輯]- 作家在1933年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 1935年,作品《愛的荒漠》獲得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
- 1926年 — 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
- 1933年 — 法蘭西學院成員
- 1952年 — 諾貝爾文學獎
- 1958年 — 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
作品在台灣的出版
[編輯]- 張秀亞/譯,《恨與愛》,台中市:光啟,1960年。
- 何欣/譯,《愛之荒漠》,台中市:光啟出版社,1962年、1963年再版。
- 胡品清/譯,《寂寞的心靈》,台北市:幼獅書店,1969年再版。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拉格維斯特(1951)/摩里亞珂(1952)》,台北市:九華出版:環華發行,1981年。
- 莫里亞克/撰,李哲明/譯,《莫里亞克》,台北市:光復,1987年。
- 桂裕芳/譯,《愛的成長》,台北市:新潮社,1996年。
- 桂裕芳/譯,《愛的荒漠》,台北市:新潮社,1996年。
- 章金敏/譯,《蛇結》,大步文化,2003年。
- 張慧卿、陳思潔/譯,《泰芮絲的寂愛人生》(Therese Desqueyroux),現在文化,2013年;
作品在中國大陸的出版
[編輯]- 莫里亞克/編,不著譯者,《帕斯卡爾文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相關書籍
[編輯]- 郭宏安,《從蒙田到加繆:重建法國文學的閱讀空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參考資料
[編輯]- 孟憲忠編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學,1993年。
- 諾貝爾官方網站關於法蘭索瓦·莫里亞克介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 Mauriac, François, (1885–1 Sept. 1970),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 Who Was Wh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12-01.
- ^ 54. DHR Dom 2006-09-21 UfR 2006 s. 3359. Nordisk Domssamling. 2008-02, 49 (2). ISSN 0029-1315. doi:10.18261/issn1504-3185-2007-02-03.
- ^ Wisdom Assassinated [Regional only Nobel Prize Winner an Assassin]. American Research Journal of English and Literature. 2021, 7. ISSN 2378-9026. doi:10.21694/2378-9026.21014.
- ^ Mauriac, François, (1885–1 Sept. 1970),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 Who Was Wh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