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山東省立第八中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山東省立第八中學,簡稱省立八中,也被稱為煙臺八中,山東省煙臺市歷史上的第一所省立中學,其前身是清朝末年創建的登州府官立中學堂,1913年改稱山東省立第十三中學,1914年改稱山東省立第八中學,1929年遷至煙臺,與東海中學合併,1934年改稱山東省立煙臺中學,1938年停辦。

歷史

[編輯]

清朝末年實行新政清政府命令各創建大學堂,各直隸州創建中學堂。自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起,山東各府直隸州相繼開辦中學堂,其中登州府於1902年將官辦學校瀛洲書院改辦為登州府官立中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學堂校址由蓬萊縣縣城西門外君子洲遷至城內北街路西,年招生30人左右,學制5年。中學堂經費由登州府按學生名額劃撥,學生用具、書費等均由學堂供給[1][2]

民國元年(1912年),各官立中學堂一律改為中學校,並去掉「官立」字樣,登州府官立中學堂改稱登州中學校。1913年1月,袁世凱政府頒布《劃一現行地方各級行政官廳組織令》,廢除舊有府一級的行政區劃,改設省、道、縣三級管理體制。山東各府直隸州轄設中學校不再以地區命名,而改以順序數字冠以校名,省屬中學共16所,其中登州中學校改稱山東省立第十三中學。1913年9月,校址遷至蓬萊縣鐘樓東街北側察院。該校隸屬山東省教育廳,教員7人,在校學生141人[1]。同年,在蓬萊縣城察院改建校舍205間。1914年,隨著山東省行政區劃調整,省立中學重新規劃,16所省立中學合併為10所,中學設四年制,其中山東省立第十三中學改稱山東省立第八中學。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5月13日,山東省立第八中學致電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3][4]

1929年10月8日[5],山東省立第八中學由蓬萊遷至煙臺,將東海中學併入八中,校址設在芝罘毓璜頂[4]。據《芝罘區志》記載,該校的部分房屋為富商捐贈所建[6]。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山東省立第八中學與益文商專煙臺私立芝罘中學等校學生曾發動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募捐活動[7]

1934年1月,山東省立第八中學改稱山東省立煙臺中學[8]。1937年七七事變後,侵華日軍大肆入侵山東。1937年8月,山東省政府教育任命張敏之為煙臺中學校長。10月,山東省政府機關撤出濟南轉入魯南山區。同月,山東省教育廳電話通知各省立、縣立學校火速遷往臨沂。張敏之帶領少數師生向魯南轉移,途中因敵機轟炸等原因,大多學生離隊返回老家。1938年春,煙臺中學解散,停止辦學。部分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參加抗日武裝起義,大多數學生則輟學回到農村等機會繼續讀書。各學校遷至魯南的師生則在萊陽縣城的省立二鄉師舊址籌組「山東省立第六聯合中學」,張敏之擔任校長。六聯中按照《同學錄》通知原煙臺中學等校學生赴萊陽復學,部分學生聞訊後趕赴萊陽入學。1938年10月,六聯中正式開始上課[9]

課程設置

[編輯]

1913年,省立八中設修身、國文、英文、史地、代數、博物、理化、手工、音樂、體育等[1]

相關

[編輯]

1929年山東省立第八中學從蓬萊縣遷走後,蓬萊縣立初級中學於1933年2月在其舊址成立,1937年停辦[3]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