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尼姆法伊翁條約 (1261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尼姆法伊翁條約
1265年條約簽訂後復國的拜占庭帝國[1]
簽署日1261年3月13日
簽署地點尼姆法伊翁
簽署者

《尼姆法伊翁條約》尼西亞帝國熱那亞共和國於1261年3月在尼姆法伊翁(今凱末爾帕夏)簽訂的一項貿易防禦協定。這項條約復國後的拜占庭帝國和熱那亞共和國產生了重大影響,並決定了未來幾個世紀的歷史。

背景

[編輯]

1204年十字軍第四次東征洗劫君士坦丁堡,逃出首都的流亡貴族以尼西亞為中心,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北部建立尼西亞帝國,成為拜占庭的繼承國之一。之後尼西亞成功地保住對小亞細亞西海岸領土的控制,抵禦了北方拉丁帝國和東部塞爾柱突厥人的侵擾。1214年的尼姆法伊翁條約英語Treaty of Nymphaeum (1214)簽訂後,尼西亞帝國得以逐漸蠶食拉丁帝國,並收復了先前拜占庭控制的大部分領土。到了1230年代末,拉丁帝國只余君士坦丁堡一城尚未丟失。然而縱觀歷史,若未能控制周圍海域是無法攻破這座城市的。13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威尼斯仍然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維持著由30艘船隻組成的大型巡邏隊,以扼守海峽阻擋尼西亞人的進攻[2]。儘管尼西亞艦隊在這一歷史時期相當龐大,曾奪回了幾個愛琴海島嶼的控制權[3],還對君士坦丁堡構成了直接威脅[3], 但其仍然無法與和拉丁帝國結盟的威尼斯艦隊相抗衡。 這一弱點在1235年,尼西亞與保加利亞君士坦丁堡的聯合圍困英語Siege of Constantinople (1235)中暴露無遺。當時封鎖君士坦丁堡的尼西亞艦隊(據稱有100艘戰船)被僅有其四分之一規模的威尼斯海軍擊敗[4]。1260年尼西亞對君士坦丁堡圍困的再次失敗英語Siege of Constantinople (1260)也進一步證明未來對君士坦丁堡的任何攻擊都需要一支強大的艦隊。

條約

[編輯]
米海爾八世

海軍力量的不足使新即位的尼西亞皇帝米海爾八世(1259-1282年在位)尋求與威尼斯的海洋與商業宿敵熱那亞共和國結盟,而當時後者已參加針對威尼斯的聖薩巴斯戰爭英語War of Saint Sabas[5]。1261年3月13日,雙方簽署了一項貿易和防禦協定,熱那亞同意在戰爭中與尼西亞帝國結盟,並在尼西亞預計圍攻君士坦丁堡期間提供多達五十艘船隻的艦隊,同時將立即提供十六艘船。此外條約還規定允許尼西亞從熱那亞領土上購買馬匹和武器,並許可熱那亞臣民為尼西亞帝國服務[5]。作為交換,熱那亞商人將在拜占庭帝國獲得稅收和關稅優惠,包括他們在君士坦丁堡對面金角灣海岸佩拉的貿易點,以及拜占庭境內的所有港口[2][6]。簽署《尼姆法伊翁條約》的目的與1082年的《拜占庭-威尼斯條約》非常類似,威尼斯也通過後者從拜占庭帝國獲得了相當大的讓步[3]以被換取對抗諾曼人

結果

[編輯]

該條約簽訂後的短短數月,君士坦丁堡就於1261年7月25日被阿萊克修斯·斯特拉特格普洛斯意外收復,根本無需熱那亞人的支援。因此《尼姆法伊翁條約》對於拜占庭來說幾乎變得多餘,米海爾八世開始著手建立本國的強大海軍。然而,由於威尼斯和其他天主教國家繼續對拜占庭帝國構成入侵威脅,該條約僅作微小修訂,仍然維持有效。另一方面對於熱那亞來說,這份條約影響重大,因為它將加拉塔金角灣對面佩拉城外的熱那亞商業區)轉變成該地區的主要商業中心,為熱那亞近東的商業帝國奠定了基礎[7]。然而,因為威脅到威尼斯在東方的貿易地位,這也使兩國間產生了直接競爭。

長遠來看,特別是在米海爾八世去世後,隨著拜占庭帝國曾經享有的商業和海軍霸權被熱那亞和威尼斯取代,其逐步淪為了兩國活動的囚徒[6]

參見

[編輯]

腳註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