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寧德文廟

座標26°39′48″N 119°31′25″E / 26.66333°N 119.52361°E / 26.66333; 119.5236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廟遺址
近距離俯拍明倫堂建築
蕉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蕉南街道學前路蕉城區第一中心小學內
坐標26°39′48″N 119°31′25″E / 26.66333°N 119.52361°E / 26.66333; 119.52361
分類古遺址
時代清代
認定時間1992年12月

寧德文廟福建寧德縣(今寧德市蕉城區)的縣級文廟,在科舉制度的時代是寧德縣祭祀孔子的場所以及唯一的官辦學校,主體建築現已不存在[1]。文廟始建於宋朝,自建成至清朝年間五次毀壞,又多次重建重修,歷史上的建築規模一度達到4000多平方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主體建築大成殿焚毀於文化大革命,僅有362平方米,現位於蕉南街道學前路蕉城區第一中心小學校內的明倫堂建築留存至今。1992年12月,寧德市(縣級市)人民政府將明倫堂以「文廟遺址」的名義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

歷史[編輯]

寧德文廟始建於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為寧德縣學所在地,南宋末年建築倒塌,元朝時期首次重修,元末再次毀壞。明朝時期,文廟數次修繕,嘉靖四十年(1561年)又在倭患中毀壞,後由時任縣令林時芳在主持重建寧德縣城時重修,明末再度倒塌。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復修,得以建起較為牢固的建築[1]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寧德縣首富蔡志諒斥資26800多兩白銀重修文廟及其附屬建築,使建築規模空前擴大,成為當時寧德縣乃至福寧府最為宏大的建築群[4][5]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廷宣布廢除科舉制度,縣學停辦。[2][6]

中華民國時期,文廟成為諸多官辦機構的駐地。民國16年(1927年),正處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中國國民黨在文廟考院(俗稱考坪,今為蕉城區人民影院)建立寧德縣黨部,而最初的組織人是具有中國共產黨黨籍的鄭長璋,而中國國民黨在統治中國大陸後,考院繼續成為執政黨國民黨的辦公地點。民國18年(1929年),寧德縣政府在城關(蕉城鎮)建立蕉城中心小學[7],借明倫堂兩側廂房授課,此時文廟的大成殿仍作祭拜孔子之用,亦為小學禮堂。抗日戰爭初期,蕉城中心小學新建了校舍作為辦學點,被評為官辦模範國民小學。民國32年(1943年),寧德縣參議會一度將地址設在文廟。[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寧德縣曾臨時將縣衛生院設立在文廟內,後將文廟劃歸蕉城第一中心小學。1967年,寧德文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下被紅衛兵以「武鬥」的名義燒毀,惟有明倫堂作為小學的展覽室存續至今[1][6]。1992年12月,縣級寧德市人民政府將明倫堂以「文廟遺址」的名義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2012年11月,中共蕉城區委、蕉城區人民政府將明倫堂列入「蕉城區青少年國學教育示範基地」,同年年底,蕉城區啟動明倫堂的重修工程,對明倫堂進行照舊重修[7]。自2023年10月26日起,明倫堂在每天晚上19:00—21:00時間段向社會公眾開放參觀。[8]

建築[編輯]

被毀前的整體建築[編輯]

以明倫堂為中心的寧德城區俯拍,曾經此處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原來的文廟建築。

寧德文廟在毀壞前是一個建築群,總占地面積達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倚靠一座被稱為「學山」的小山。寧德文廟的布局為「右廟左學」,即大成殿在右、明倫堂在左[9][註 1]。文廟建築群中,歷史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建築即為祀奉孔子的孔廟大成殿,始建於北宋年間,占地約2500平方米[6]。唯一留存至今的明倫堂與孔廟同時建成,亦曾毀於倭患,由寧德縣令林時芳重建,原建築下建有兩齋,現已不存。藏書的御書閣(後改稱尊經閣)建於明朝宣德年間,曾藏有35種供授課閱讀的書籍。包括尊經閣在內,文廟還有養賢堂(建於洪武五年,1372年)、觀瀾亭(建於宣德四年,1429年)、龍門樓(建於嘉靖二年,1523年)、敬一箴亭(建於嘉靖十一年,1532年)、崇聖祠(建於嘉靖十年,1531年)、教諭宅、訓導宅、文昌閣、朱公祠、號房(傳達室)、饌堂(食堂)、內外泮池、狀元坊和解元坊等建築結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均已圮毀。[1]

原建築布局與內部概況[編輯]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寧德縣誌》中的學宮圖

根據文廟被毀前寧德市民的回憶,文廟的下馬碑立在廟門左側的高牆,高約1米,正門進去後為泮池,上有一座石橋,通往上戟門和大成殿的天井。大成殿前有一個石砌平台,是仿造曲阜孔廟的杏壇建成的,上刻有蟠龍丹墀,兩側為進殿台階。大成殿正中立有四根雕著龍的石柱,內部則供奉孔子和四位配享人物顏回子思曾參孟子),兩側則為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東西兩側廊廡亦供奉有一百二十多位歷代賢人。[11]

現存的明倫堂建築[編輯]

明倫堂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362平方米,高約10.5米,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六間,內部現存有一通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至聖先師孔子贊》碑文,碑首飾以浮雕雙龍,高2.69米,寬1.47米,厚0.22米。[2][6]

注釋[編輯]

  1. ^ 雖然從下面的地圖上看大成殿的位置在明倫堂左側(西側),但由於其坐北朝南的格局,實際上應為「右廟左學」[10]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寧德市教育局. 宁德市教育志. 福州市. 1996: 30. 
  2. ^ 2.0 2.1 2.2 2.3 寧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宁德市志.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95: 825–826. ISBN 7-101-01543-3. 
  3. ^ 宁德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寧德市文化和旅遊局. 2020-06-10 [202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7). 
  4. ^ 4.0 4.1 甘鋒. 民国时期宁德县“公产”“形态”管窥. 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寧德市: 寧德師範學院). 2011, (02): 29-41. ISSN 2095-3682. 
  5. ^ 蔡威研究會. 寻剑. 北京市: 華藝出版社. 2019: 36–39. ISBN 978-7-80252-624-2. 
  6. ^ 6.0 6.1 6.2 6.3 國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 福建分册 下. 福州市: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2007: 732–742. ISBN 978-7-80516-829-6. 
  7. ^ 7.0 7.1 蕉城区第一中心小学:传承国学、培养雅行. 大夢蕉城. 2014-08-12 [2024-05-13]. 
  8. ^ 宁德这所小学文化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福建日報. 2023-10-27 [2024-05-13]. 
  9. ^ 於亞娟. 宋代福建孔庙选址及建筑布局.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17 (1): 1–8,16. CNKI JMDZ201401001. 
  10. ^ 黃新憲. 福建庙学探讨.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5). 
  11. ^ 關引光; 黃建琛. 海国蕉城. 福州市: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14: 28–29. ISBN 978-7-5550-0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