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加號巡防艦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奧爾加號 |
艦名出處 | 符騰堡王后奧爾加 |
下訂日 | 1878年 |
建造者 |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
動工日 | 1879年 |
下水日 | 1880年12月11日 |
服役日 | 1882年1月9日 |
結局 | 1908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卡羅拉級 |
艦型 | |
排水量 |
|
全長 | 76.35公尺 |
全寬 | 12.5公尺 |
吃水 | 4.98公尺 |
動力輸出 | 2,399匹公制馬力(2,366匹指示馬力) |
動力來源 |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 |
帆索方案 | 1,230 ㎡ 三桅帆 |
速度 | 13.9節 |
續航距離 | 3,420海里以10節 |
船員 | 10名軍官、265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奧爾加號(德語:SMS Olga[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80年代建造的卡羅拉級巡防艦的二號艦,以當時的符騰堡王后奧爾加命名。為了在德國殖民帝國服役,該艦的設計結合了蒸汽和風帆動力以擴大航程,並裝備有十門150公釐口徑炮。卡羅拉號於1879年在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開始鋪設龍骨,1880年12月下水,至1882年1月竣工。
奧爾加號在其運用生涯中曾三次被部署至海外。第一次波瀾不驚的外派是1882年入役後,並在南美水域駐留了一年半;在這次旅程中,普魯士的海因里希親王也跟艦服役。第二次外派發生在此後不久,德國海軍部將它作為西非分艦隊的一份子部署至德屬喀麥隆,以鎮壓反對德國統治的叛亂。第三次外派則發生在1885年至1889年,該艦主要在德屬東非和太平洋中部的德屬新幾內亞之間交替巡航。1889年在薩摩亞期間,奧爾加被一場強氣旋嚴重破壞,被迫離開駐地進行維修。自1890年起,該艦開始有限度地擔任各種輔助職責。從1893年到1897年,它被用作訓練艦,然後被轉移至漁業學校。1898年,奧爾加號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進行了廣泛的勘測,並於當年晚些時候退役,被改裝為一艘炮術訓練艦。它一直擔任這一職務,直到1905年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次年,該艦被當作廢品出售,至1908年在漢堡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為了擴充當時已嚴重過時的德國海外巡洋艦隊,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70年代末訂購了六艘卡羅拉級巡防艦。它們的主要任務是駐地執勤,以維護德國在未設基地的外國水域以及德國殖民帝國的利益。因此,這些艦隻將作為艦隊偵察兵,並在德國感興趣的海外地區執行長期巡邏任務。[1]
奧爾加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70.6公尺和76.35公尺,有12.5公尺的舷寬以及4.98公尺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為2,147噸,滿載時則可達2,424噸。標準船員編制為10名軍官及265名水兵。該艦由一台臥式三缸雙脹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5.02公尺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八台燃煤火管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2,399匹公制馬力(1,764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3.9節(25.7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3,420海里(6,330公里)。在建造時,奧爾加號曾配備有完整的三桅帆索具,但後來有所削減。[2][3][4]
奧爾加號裝備有十門150公釐22倍徑後裝式箍炮作為主艦炮,並搭載了兩門87公釐24倍徑箍炮和六門37公釐哈乞開斯轉膛炮作為輔助。在服役生涯後期,其武裝被減少到兩門88公釐30倍徑速射炮和十門未記錄型號的37公釐機關炮。[2][3][4]
服役歷史
[編輯]奧爾加號是為替換老舊的巡防艦奧古斯塔號而以「奧古斯塔代艦」(Ersatz Augusta)作為合同代號發包予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承建。其龍骨自1879年底開始鋪設,至1880年12月11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海軍少將卡爾·費迪南德·巴奇發表演說,並主持將艦隻冠以奧爾加·尼古拉耶芙娃之名——她是當時符騰堡國王卡爾一世的王后。舾裝工作完成後,奧爾加號於1881年9月投運以進行海試,至1882年1月9日完成入役整備。[2][5]
前兩次海外部署
[編輯]奧爾加號於1882年10月1日被分配到東美洲駐地;它於10月14日離開基爾,普魯士的海因里希親王當時以海軍少尉之銜跟艦服役並擔任值更官。而已晉升為海軍中將的巴奇則搭乘魚雷輪船諾托斯號伴隨該艦駛出波羅的海。奧爾加號隨後在英國的普利茅斯停留,海因里希親王在那裡拜訪了他的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強烈的暴風雨將該艦從普利茅斯出發的日期推遲到10月23日,並直至12月3日才抵達巴貝多的布里奇敦。它從1883年1月16日到2月11日在千里達及托巴哥的西班牙港停留,在此期間,艦長和海因里希親王租用了一艘蒸汽船前去探索委內瑞拉的奧里諾科河。奧爾加號隨後正式訪問了委內瑞拉和巴西的港口,並在里約熱內盧駐留時受到巴西皇帝佩德羅二世的登艦參觀。[5]
奧爾加號於1884年1月5日開始返回德國的航程,途中由於風暴破壞而不得不再次在普利茅斯停留。在艦隻接受維修期間,海因里希親王再度前往倫敦拜訪維多利亞女王,這次是由德國駐英公使格奧爾格·赫伯特·明斯特陪同。當他們從帕丁頓前往維多利亞車站時,曾有炸彈被放置在海因里希親王的座位下,但並未引爆。3月13日抵達基爾後,時任海軍部長列奧·馮·卡普里維和海因里希親王的胞兄威廉皇儲(前者搭乘鐵甲艦漢薩號,後者搭乘諾托斯號)都前來迎接奧爾加號。[5]
1884年8月,海軍部本計劃將奧爾加號改作訓練用途,但德屬喀麥隆的動亂迫使他們新成立了一支西非巡洋分艦隊,該部隊由旗艦俾斯麥號、奧爾加號、阿里阿德涅號和格奈森瑙號組成,受海軍少將愛德華·馮·克諾爾指揮,並作為未來所謂的「炮艦外交」的一部分,旨在將生活在西非的德國人置於德國的保護之下。[6]為此,奧爾加號於10月1日被編入分艦隊服役,並於10月30日離開威廉港。12月18日,由於杜阿拉人開始反抗親德領袖恩杜姆貝·洛貝·貝爾,該艦遂與俾斯麥號一起在杜阿拉外圍駐泊。這些軍艦於12月20日和21日派遣登陸部隊上岸,在城鎮與當地武裝分子作戰。由於艦隻的吃水很淺,使之能夠繼續向上遊行進,為陸地上作戰的士兵提供火力支援。戰鬥結束後,奧爾加號被派往對武里河進行勘測。1885年2月初,它又被派往多哥蘭鎮壓殖民地的騷亂,至3月中旬返回喀麥隆。4月2日,該艦被炮艦蒼鷹號接替,遂離開西非返回德國,於5月25日抵達基爾。[5]
第三次海外部署
[編輯]回到德國後,奧爾加號即進入船廠進行大修。然後它開始從事訓練艦任務,最初是在德國水域,繼而與施泰恩號一同加入訓練分艦隊。這項活動一直持續到1885年9月14日,奧爾加號重新被分配至西非駐地,並於10月29日啟程。[5]然而此後不久,它又被轉配至東非巡洋分艦隊,再次受克諾爾將軍指揮。該艦於12月29日抵達德屬東非的尚吉巴,與克諾爾的旗艦俾斯麥號會合。1886年2月9日,分艦隊奉命離開非洲前往太平洋中部。奧爾加號在那裡先是獨力對新麥克倫堡的海岸進行勘測,然後於7月23日前往香港與分艦隊餘部會合併接受維修。同年晚些時候在東亞海域巡航時,克諾爾接到命令,將分艦隊帶回德屬東非。[7]
1886年12月14日,分艦隊抵達尚吉巴。此後,奧爾加號被指派與其姊妹艦卡羅拉號共同在維圖蘭沿岸巡邏,並於1887年1月在曼達灣(今肯亞境內)升起德國國旗。它還被派去強制引渡謀殺德國探險家卡爾·路德維希·於爾克的兇手,並將這些人從基斯馬尤運送到尚吉巴。1887年3月初,由於德法關係緊張,分艦隊離開東非前往南非的開普敦。在那裡,它們隨時等候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時可能下達的進一步命令。當局勢緩和後,海軍部遂於5月7日將這些艦隻發往太平洋。它們於6月9日抵達澳洲的雪梨;同一天,奧爾加的時任艦長、海軍少校海因里希·馮·賴申巴赫(Heinrich von Reichenbach)突然去世,需要由大副臨時接管艦隻。在雪梨期間,該艦進入旱塢接受了大修。[7]
維修工作於1887年8月初完成,分艦隊得以繼續前往薩摩亞。它們於8月19日抵達阿庇亞,在那裡,新任艦長、海軍少校弗朗茨·施特勞赫登上奧爾加號就職。該艦在阿庇亞一直駐留到11月27日,之後又去了德屬新幾內亞的其它地方。1888年4月,它被炮艦野豬號接替,使奧爾加號得以於6月10日抵達新加坡重新加入分艦隊。分艦隊於6月26日離開新加坡,前往東非執行另一次巡邏任務。8月,奧爾加號抵達殖民地的數個港口,為德國東非公司提供支援,並考察港口。9月19日,海軍部命令奧爾加號返回薩摩亞,因為當地爆發了反對德國商人和移民的起義,期間島上局勢緊張,需要一艘比炮艦更大的軍艦。途中,它在亞丁接上了被廢黜的薩摩亞國王馬利托阿·勞佩帕,先將他帶到馬紹爾群島的賈盧伊特環礁,然後於12月14日抵達阿庇亞。[7]
在阿庇亞,奧爾加號與野豬號和雕號會合。當瓦萊萊的德國人經營的種植園遭到勞佩帕的對手圖普阿·塔馬塞塞·蒂蒂馬埃指揮的部隊襲擊後,奧爾加號和炮艦遂派遣登陸部隊上岸保衛種植園。四天後,他們遭到塔馬塞塞部隊的襲擊;在隨後的第一次瓦萊萊之戰中,奧爾加號有2名軍官和13名士兵陣亡。這三艘艦連同美國海軍的特倫頓號、萬達利亞號、尼普西克號以及英國皇家海軍的卡利俄佩號一直停留在該地區,直到1889年3月15-16日夜間,一場強烈氣旋襲擊了島嶼。船隻需要逆風而行,以減少作用在錨鏈上的力。然而,第二天早上,風暴變得更為強烈,以至於雕號、野豬號和尼普西克號縱使傾盡全力也無法對抗天氣,並開始漂移。野豬號脫離了錨鏈,先是與奧爾加號相撞,繼而撞向尼普西克號,最後被風暴拋到珊瑚礁上傾覆,全艦僅4名官兵倖免於難。尼普西克號也脫離錨位並與奧爾加號相撞,然後漂流到礁石上。雕號同樣被衝上岸,最終側仰在海灘上,造成20名官兵罹難。接下來,萬達利亞號在礁石上被沖毀。當卡利歐佩號開始漂流時,其艦長決定採取大膽的手段來避免與其他艦隻相同的命運。他起錨並逆浪航行,將艦隻駛出海灣。由於卡利奧佩號的發動機功率強大,這次機動獲得了成功,使該艦倖免於難。至此,僅剩特倫頓號和奧爾加號仍留在阿庇亞港灣內。當風向稍有改變時,德艦希望脫離,但隨後特倫頓號的錨鏈鬆脫並漂向奧爾加號。由於後者沒有像卡利俄佩號那樣強大的發動機,因此不可能離開。時任艦長、海軍少校阿曼特·馮·埃爾哈特(Armandt von Erhardt)遂決定以受控的方式擱淺該艦。通過全速前進,奧爾加號能夠避開特倫頓號,但美艦的艏斜桅還是劃破了它的下橫桁。奧爾加號最終駛上了馬塔圖附近的一處柔軟的海灘上,使艦隻和艦上官兵全數獲救。而特倫頓號則被拋上礁石而覆滅。直到3月17日,先後摧毀了七艘艦船的氣旋才得到平息。[8]
1889年3月29日,北德勞埃德輪船呂北克號在薩摩亞人的幫助下,將奧爾加號從海灘上拉了出來。由於後者失去了所有的錨,呂北克號遂將它護送至雪梨,艦上還載有野豬號和雕號的倖存者。維修工作持續了兩個月,奧爾加號於6月20日得以啟程回國。途中,它在蘇伊士運河遭到一艘英國輪船的意外撞擊,並輕微受損。該艦於9月9日抵達基爾,然後繼續前往但澤的帝國船廠接受進一步維修。[7]
後續應用
[編輯]此後,德國海軍部決定將奧爾加號改造為一艘炮術訓練艦。為此,它移除了150公釐炮,削減了風帆索具,並於1891年被分配至北海海軍基地。奧爾加號於1893年7月25日重新啟用開始執行首次訓練任務,與艦隊餘部一起參加每年例行的支艦隊操練。這些演練於9月30日結束,之後它又被擱置在威廉港。1897年3月31日,奧爾加號被重新歸類為三等巡洋艦,並於11月轉入漁業學校,以取代最近暫時退役的老舊通報艦齊滕號。在此期間,它在冬季為學校提供宿營設施。1898年3月29日齊滕號恢復服役後,兩艦便一起在北海行動。它們於同年4月和5月在北海南部巡航,至5月9日返回威廉港。[9]
1898年7月,奧爾加號與德國漁業協會的專家組一起參加了前往熊島和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探險,正式服務於海洋學科考和魚類資源勘探。事實上,時任艦長、海軍少校理夏德·迪特默肩負著在熊島上為德國漁船建立一個駐地的帝國使命,隨行的科學家卻對此一無所知。德國政府並不打算正式占有這個擁有豐富煤炭儲量的島嶼,只是將其作為分配北極土地的籌碼。探險隊進行了沿海測繪,測試了底層拖網並採集了煤炭樣本。奧爾加號在群島的出現引起了俄國的高度關注,俄羅斯帝國海軍於7月向當地派出一艘巡洋艦,聲稱這些島嶼屬於俄羅斯。[4]
奧爾加號於10月4日重回北海的漁業保護服務,但當月晚些時候又被前往西班牙維戈的訓練巡航打斷。11月30日,該艦在返抵德國後退役。1900年,它被轉移到炮兵訓練學校,並為此目的而在威廉港的帝國船廠進行了改裝。它得到了一組由兩門88公釐炮和十門37公釐機關炮組成的新武器。奧爾加號一直從事訓練任務,直到1905年2月才被小巡洋艦寧芙號取代。在作為炮術訓練艦服役期間,它曾參加1904年8月至9月的年度艦隊演習。1905年3月29日,奧爾加號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次年被出售,至1908年在漢堡拆解報廢。[4]
注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Sondhaus,第116–117, 136–137頁.
- ^ 2.0 2.1 2.2 Gröner,第90頁.
- ^ 3.0 3.1 Lyon,第252頁.
- ^ 4.0 4.1 4.2 4.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9頁.
- ^ 5.0 5.1 5.2 5.3 5.4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7頁.
- ^ Buchner,第186頁.
- ^ 7.0 7.1 7.2 7.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8頁.
- ^ Six War Vessels Sunk; Wrecked in a Hurricane at Samoa (PDF). The New York Times. 1889-03-30 [2023-01-07].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8–199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Lyon, David.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240–265. ISBN 978-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 Buchner, Max. Aurora Colonialis – Bruchstücke eines Tagebuches aus dem ersten Beginn unserer Kolonialpolitik 1884/1885. München: Piloty & Loehle. 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