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戰艦列表
奧匈帝國戰艦列表收錄了奧匈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und Königliche Kriegsmarine,縮寫為k.u.k Kriegsmarine[1])計劃建造,或是完成建造並服役的所有戰艦。1900年代初至1917年間,奧匈帝國海軍建造了一系列戰艦。為了在戰時保衛其亞得里亞海海岸,奧匈帝國此前建造了一系列較小的鐵甲艦,包括岸防艦和裝甲巡防艦。1897年,被任命為海軍國務秘書[a]的奧匈帝國海軍上將赫爾曼·馮·斯潘[b]加快了海軍建設的步伐。在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指揮下,奧匈帝國海軍在20世紀初開始了擴張計劃,並很快就推動建造三艘哈布斯堡級戰艦[c]。
1904年9月,奧匈帝國海軍聯盟成立,同年10月,海軍中將魯道夫·蒙特庫科里[d]被任命為軍務部海軍司司長。海軍開始了一項適合大國的海軍擴張和現代化計劃[4]。蒙特庫科利立即追隨他的前任所倡導的努力,大力推動奧匈帝國海軍的擴建和現代化。1905年春天,蒙特庫科里設想了一支現代化的奧匈帝國海軍,包括12艘戰艦、4艘裝甲巡洋艦、8艘偵察巡洋艦、18艘驅逐艦、36艘公海魚雷艇和6艘潛艦[5]。在蒙特庫科里獲得任命7個月後,三艘卡爾大公級[e]前無畏艦中的最後一艘在的里雅斯特港的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下水。
兩年後,第一艘拉德茨基級前無畏艦[f]開建。這一艦級是奧匈帝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批前無畏艦。不久之後,又被在三年內建造完畢的特格霍夫級無畏艦[g]所取代,後者是奧匈帝國唯一一批無畏艦[8]。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海軍開始討論建造第二批無畏艦,命名為君主代艦級[h],以取代舊的君主級[i]。該計劃在1917年被取消,之後再也沒有建造新的戰艦。總體來說,在13年的時間裡,奧匈帝國海軍製造了13艘戰艦[11]。
以上所有的戰艦都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役,然而短缺的煤炭被優先提供給了較新建造的特格霍夫級和拉德茨基級,限制了其餘戰艦的活動。隨著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並解體,所有的戰艦都移交給了法國、英國、美國和義大利。[12]
主砲 | 主砲的數量和類型 |
---|---|
排水量 | 戰鬥狀態下滿載排水量[j] |
推進器 |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
服役 |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
開建 |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
下水 | 艦隻下水的日期 |
完工 | 艦隻完成建造、交付使用的日期 |
結局 |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
哈布斯堡級
[編輯]建造於1899年至1902年間的哈布斯堡級戰艦是奧匈帝國的第一批前無畏艦。哈布斯堡級戰艦的建造標誌著奧匈帝國海軍軍備擴張計劃的開始。本艦級也是奧匈帝國海軍自1876年建造「特格特霍夫」號[k]以來建造的首批遠洋艦隻[15]。該艦級由三艘軍艦組成:「哈布斯堡」號[l]、「阿爾帕德」號[m]和「巴本堡」號[n][17]。
哈布斯堡級所有艦隻都在的里雅斯特港的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里建造。該艦級首艦「哈布斯堡」號於1900年9月9日下水[18]。一年後,「阿爾帕德」號於1901年9月11日下水。該艦級的最後一艘「巴本堡」號於1902年10月4日下水[15]。首兩艦「哈布斯堡」號和「阿爾帕德」號分別在1910年和1911年或者1911年和1912年通過拆除了上層建築的一層甲板而進行了現代化改造[17][19]。在1914年7月下旬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哈布斯堡」號是奧匈帝國海軍第三戰列分艦隊的旗艦,與兩艘姊妹艦一起由米克洛什·霍爾蒂[o]海軍上校指揮[21]。在新型的特格霍夫級戰艦投入使用後,這幾艘被轉移到第四支隊。作為奧匈帝國艦隊第四支隊的成員,這三艘戰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活動都很有限。「巴本堡」號和「阿爾帕德」號都參加了1915年對義大利港口城市安科納的轟炸。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本艦級幾艘艦隻基本上沒有參與作戰行動,僅充當作海岸防衛艦[22]。三艦於1916年全部退役,以便艦上成員能夠轉隸奧匈帝國空軍服役,或成為奧匈帝國U艇的乘組人員[17]。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所有的哈布斯堡級戰艦都被移交給了英國,之後又被轉賣給義大利,並最終在1921年被報廢並拆解[22]。
艦名 | 主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完工 | 結局 | ||||
「哈布斯堡」號 (德語:SMS Habsburg) |
3門24公分(9.4英寸)[15][23] | 8,232公噸(8,102長噸)[17] | 兩缸,垂直三脹蒸汽機,19.62節(36.34公里每小時;22.58英里每小時)[15] | 1899年3月13日[18][19] | 1900年9月9日[18][23][19] | 1902年12月31日[18][19] | 1921年在義大利報廢[22] |
「阿爾帕德」號 (德語:SMS Árpád) |
兩缸,垂直三脹蒸汽機,19.65節(36.39公里每小時;22.61英里每小時)[15] | 1899年6月10日[15][19] | 1901年9月11日[15][23][19] | 1903年6月15日[15][19] | 1921年在義大利報廢[22] | ||
「巴本堡」號 (德語:SMS Babenberg) |
兩缸,垂直三脹蒸汽機,19.85節(36.76公里每小時;22.84英里每小時)[15] | 1901年1月19日[15][19] | 1902年10月4日[15][23][19] | 1904年4月15日[15][19] | 1921年在義大利報廢[22] |
卡爾大公級
[編輯]卡爾大公級是奧匈帝國海軍建造的第二款前無畏艦。與作為前級的哈布斯堡級諸艦一樣,卡爾大公級的所有戰艦都是在的里雅斯特港的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建造的。首艦「卡爾大公」號[p]於1902年下水,另兩艘,即「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q]和「弗里德利希大公」號[r]的建造一直持續到1905年[26]。「卡爾大公」號於1906年完工,「費迪南德·馬克斯」號和「弗里德利希大公」號完工於1907年[26]。三艘卡爾大公級戰艦因其體積小而被認為是現代化的。因受較小的碼頭空間和較低的建造預算限制,本級設計相當緊湊。雖然本級的防護設計相當得當,但依然比不過同時期更現代的配備有「全裝重型火砲」(All-Big-Gun)[s]和渦輪推進器的無畏型戰艦[26]。本級艦隻也由於其過時的設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只發揮了有限的作用[2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卡爾大公級諸艦組成了奧匈帝國戰艦隊第三支隊。儘管卡爾大公級戰艦在戰爭中基本上沒有什麼活動,但在戰爭開始的幾天裡,三艦確實參與了對「戈本」號[t]和「布雷斯勞」號[u]的支援行動,以及1915年5月23日對安科納的轟炸[26]。1918年2月1日至3日,這些艦隻還參與鎮壓由駐紮在卡塔羅[v]的幾艘裝甲巡洋艦上的船員發動的一次大規模兵變[31]。隨著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卡爾大公」號和「弗里德利希大公」號作為戰爭賠款被割讓給法國。剩下的戰艦「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被轉交給了英國。「卡爾大公」號最終在比塞大擱淺,1921年在原地解體[32]。其餘兩艘戰艦於1921年在義大利報廢拆解[32]。
艦名 | 主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完工 | 結局 | ||||
「卡爾大公」號 (德語:SMS Erzherzog Karl) |
4門24公分(9.4英寸)[23][26] | 10,472公噸(10,307長噸)[26] | 四缸,立式三脹蒸汽機,20.5節(38.0公里每小時;23.6英里每小時)[26] | 1902年7月24日[26] | 1903年10月4日[23][26] | 1906年6月17日[26] | 在比塞大擱淺,1921年在原地拆解[32] |
「弗里德利希大公」號 (德語:SMS Erzherzog Friedrich) |
1902年10月4日[26] | 1904年4月30日[23][26] | 1907年1月31日[26] | 1921年報廢[26] | |||
「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 (德語:SMS Erzherzog Ferdinand Max) |
1904年3月9日[26] | 1905年5月21日[23][26] | 1907年12月21日[26] | 1921年報廢[26] |
拉德茨基級
[編輯]拉德茨基級戰艦是奧匈帝國建造的第三批也是最後一批前無畏型戰艦[33]。這個艦級由三艘戰艦組成:「拉德茨基」號[w]、「法蘭茲·費迪南大公」號[x]和「茲里尼」號[y],全都於1907年至1910年間在的里雅斯特港的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建造[34]。艦載重型副砲是拉德茨基級戰艦與其他奧匈帝國海軍前無畏型戰艦的最主要區別[34][35]。
拉德茨基級的三艘戰艦,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投入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這三艘戰艦都被分配到了第一戰列分艦隊第二支隊,同一分艦隊還有隸屬第一支隊的特格霍夫級戰艦。從1910年到1911年,這三艘戰艦都在地中海進行了訓練演習[34]。1913年,三艦參加了在伊奧尼亞海舉行的抗議巴爾幹戰爭的國際海軍示威活動[3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艦隻的服役生涯非常有限,幾乎從未離開過駐留港口。然而,在1914年10月,在奧匈帝國入侵蒙特內哥羅期間,這三艘軍艦轟炸了法國在洛夫琴山的陣地[33]。1915年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後,拉德茨基級戰艦參與了對義大利城市安科納的轟炸[37]。在這些行動之後,三艘戰艦對戰爭的貢獻變得微乎其微。這三艦一直停泊在港口直到戰爭結束。隨著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這三艘戰艦都被移交給了義大利,隨後在1920年至1926年之間被拆解[34]。
艦名 | 主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完工 | 結局 | ||||
「法蘭茲·費迪南大公」號 (德語:SMS Erzherzog Franz Ferdinand) |
4門30.5公分(12.0英寸)[23][34] | 14,508公噸(14,279長噸)[34] | 四缸立式三脹發動機,20.5節(38.0公里每小時;23.6英里每小時)[34] | 1907年9月12日[34] | 1908年9月8日[23][34] | 1910年6月5日[34] | 1926年在義大利報廢[34] |
「拉德茨基」號 (德語:SMS Radetzky) |
1907年11月26日[34] | 1909年7月3日[23][34] | 1911年1月15日[34] | 1920-21年在義大利報廢[34] | |||
「茲里尼」號 (德語:SMS Zrínyi) |
1908年11月15日[34] | 1910年4月12日[23][34] | 1911年11月22日[34] | 1920-21年在義大利報廢[34] |
特格霍夫級
[編輯]特格霍夫級戰艦是奧匈帝國建造的唯一一批無畏艦。隨著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的建成,奧匈帝國海軍也意識到需要更新其海軍艦隊艦隻。1908年,義大利皇家海軍宣布開始建造其第一艘無畏艦「但丁·阿利格里」號[z],隨後,奧匈帝國海軍正式下令建造一批由四艘無畏艦組成的艦隻[40]。與之前的奧匈帝國海軍不同,特格霍夫級由四艘戰艦組成,分別是「聯合之力」號[aa]、「特格霍夫」號[ab]、「尤金親王」號[ac]以及「聖伊斯特萬」號[ad][40]。前三艘戰艦是在的里雅斯特港的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建造的,而第四艘戰艦則是在阜姆的多瑙船廠建造的。本級所有的戰艦都是在1910年到1915年間建造的[4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有兩艘特格霍夫級戰艦投入使用,而在法蘭茲·費迪南大公被刺殺的同一個月,「尤金親王」號也投入使用。該艦級的最後一艘艦隻「聖伊斯特萬」號在1915年11月入役[40]。在戰爭開始之前,已經入役的幾艘被分配到奧匈帝國海軍第一戰列分艦隊的第一支隊。在戰爭期間,由於俄特蘭陀閘[ae]的存在,這些艦隻因無法離開亞得里亞海而使得服役範圍受到了限制。因此,幾艘艦隻很少離開普拉[40]。然而,其中三艘戰艦參與了1914年對德國「戈本」號戰艦和「布雷斯勞」號巡洋艦的追擊,以及1915年5月對義大利城市安科納的轟炸(彼時「聖伊斯特萬」號仍在建造中)。在這些行動完成之後,本級戰艦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一直停留在港口[12]。
1918年6月,特格霍夫級戰艦的最後一次行動是試圖突破俄特蘭陀閘。1918年6月10日,在前往奧特朗托海峽的途中,「聖伊斯特萬」號被魚雷擊沉,導致行動被取消[45][46]。在1918年11月1日戰爭結束之前,一隊義大利蛙人用水雷擊沉了停泊在普拉港口的「聯合之力」號[34]。隨著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這一艦級剩下的兩艘戰艦被移交給了盟軍,其中「特格霍夫」號在1924年被交給義大利並報廢,「尤金親王」號在1922年被移交給法國並作為靶艦擊沉[40]。
艦名 | 主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完工 | 結局 | ||||
「聯合之力」號 (德語:SMS Viribus Unitis) |
12門30.48公分(12.00英寸)[23][47] | 20,008公噸(19,692長噸)[47] | 四個帕森斯蒸汽渦輪機,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23][40] | 1910年7月24日[40] | 1911年6月24日[23][40] | 1912年12月5日[40] | 1918年11月1日在普拉被帽貝水雷擊沉[34] |
「特格霍夫」號 (德語:SMS Tegetthoff) |
1910年9月24日[40] | 1912年3月21日[23][40] | 1913年7月14日[40] | 1924年在義大利報廢[40] | |||
「尤金親王」號 (德語:SMS Prinz Eugen) |
1912年1月16日[40] | 1912年11月30日[23][40] | 1914年7月8日[40] | 1922年被法國擊沉[40] | |||
「聖伊斯特萬」號 (德語:SMS Szent István) |
兩台AEG-Curtis 蒸汽渦輪機,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23][40] | 1912年1月29日[48] | 1914年1月17日[23][48] | 1915年12月13日[48] | 1918年6月10日被一艘義大利魚雷艇的魚雷擊沉[45][46] |
君主代艦級
[編輯]君主代艦級(字面意思是替代君主級艦隻的計劃)是一個由四艘戰艦組成的軍艦計劃案。這一計劃案的戰艦計劃在1914年至1919年間為奧匈帝國海軍建造[49]。本計劃案設計本質上是特格霍夫級的放大版本,意在取代老化的君主級岸防艦。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沒有一艘艦隻被開建,所有四個造艦項目最終都在1917年末被取消。這一艦級計劃有四艘戰艦(命名為「戰艦八號」到「戰艦十一號」)。雖然戰艦本體從未開始鋪設龍骨,但其中四門主砲已經建造完畢,後來被移交給奧匈帝國陸軍,供義大利前線作戰使用。[49][50]
艦名 | 主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完工 | 結局 | ||||
戰艦八號 | 10門36公分(14英寸)[49][51] | 24,500公噸(24,100長噸)[51] | 四軸蒸汽渦輪機,21.0節(38.9公里每小時;24.2英里每小時)[52] | ー | ー | ー | 1917年取消[52] |
戰艦九號 | ー | ー | ー | 1917年取消[52] | |||
戰艦十號 | ー | ー | ー | 1917年取消[52] | |||
戰艦十一號 | ー | ー | ー | 1917年取消[52] |
腳註
[編輯]注釋
[編輯]-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2]
- ^ 譯名參考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第3版》[3]。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2]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6]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6],也有來源稱作「奧匈君主」級[7]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9]
- ^ 譯名參考自《戰艦世界:世界海軍強國主力艦圖解百科:1880-1990》[10]
-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13]
- ^ 譯名參考自《艦船百科全書》[14]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2]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2],另有來源譯作「阿帕德」號[16]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2],另有來源譯作「巴本貝格」號[16]
- ^ 譯名參考自《戰艦世界:世界海軍強國主力艦圖解百科:1880-1990》[20]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2]
-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24]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2],另有來源譯作「腓特烈大公」號[25]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27]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28],另有來源譯作「格本」號[29]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30]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5]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6]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6]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6]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38],另有來源譯作「但丁·阿利吉耶里」號[39]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41],另有來源譯作「聯合力量」號[42]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41],另有來源譯作「特蓋特霍夫」號[43]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41]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41]
- ^ 譯名參考自《東方雜誌 第170冊 第34卷 第十八至二十四號 1937年10月-1937年12月》[44]
引文
[編輯]- ^ 章騫 2014,第36頁.
- ^ 2.0 2.1 2.2 2.3 2.4 2.5 2.6 章騫 2014,第452頁.
- ^ 薛洲堂 2021,第455頁.
- ^ Vego,第38頁.
- ^ Vego,第39頁.
- ^ 6.0 6.1 6.2 6.3 6.4 章騫 2014,第429頁.
- ^ 曼利夏 2005,第49頁.
- ^ Sokol,第67, 69頁.
-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220頁.
-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265頁.
- ^ Hore,第123, 181–182頁.
- ^ 12.0 12.1 Halpern,第54頁.
- ^ Gröner,第ix頁
- ^ 顧慧麗 1998,第256頁.
-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Gardiner Chesneau & Kolesnik,第272頁.
- ^ 16.0 16.1 張恩東 2018,第262頁.
- ^ 17.0 17.1 17.2 17.3 Hore,第91頁.
- ^ 18.0 18.1 18.2 18.3 Sieche, Conway's,第333頁.
-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Greger,第21頁.
-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277頁.
- ^ Tucker,第560頁.
- ^ 22.0 22.1 22.2 22.3 22.4 Sieche, Conway's,第330頁.
- ^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3.16 23.17 23.18 Sokol,第150–151頁.
- ^ 張黎源 2020,第165頁.
- ^ 25.0 25.1 張恩東 2018,第263頁.
-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26.10 26.11 26.12 26.13 26.14 26.15 26.16 26.17 26.18 Hore,第123頁.
- ^ 江泓 & 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第2頁
-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50頁
- ^ 陳美君 2006,第91頁.
- ^ 章騫 2014,第41頁
- ^ Halpern,第170–171頁.
- ^ 32.0 32.1 32.2 Greger,第23頁.
- ^ 33.0 33.1 Halpern,第14頁.
- ^ 34.00 34.01 34.02 34.03 34.04 34.05 34.06 34.07 34.08 34.09 34.10 34.11 34.12 34.13 34.14 34.15 34.16 34.17 34.18 34.19 34.20 Sieche, Conway's,第332頁.
- ^ DiGiulian (30.5 cm/45).
- ^ Hore,第84頁.
- ^ DANFS Zrínyi.
-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61頁
-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548頁
- ^ 40.00 40.01 40.02 40.03 40.04 40.05 40.06 40.07 40.08 40.09 40.10 40.11 40.12 40.13 40.14 40.15 40.16 40.17 40.18 Sieche, Conway's,第334頁.
- ^ 41.0 41.1 41.2 41.3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74頁.
-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x頁.
-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269頁.
- ^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2,第179頁.
- ^ 45.0 45.1 Sieche, Warship International,第127, 131頁.
- ^ 46.0 46.1 Sokol,第161頁.
- ^ 47.0 47.1 Sieche, Warship International,第133頁.
- ^ 48.0 48.1 48.2 Sieche, Warship International,第116頁.
- ^ 49.0 49.1 49.2 Fitzsimons,第854頁.
- ^ Greger,第26頁.
- ^ 51.0 51.1 Sokol,第71頁.
- ^ 52.0 52.1 52.2 52.3 52.4 Vego,第174頁.
參考書目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OCLC 22101769 (英語).
- DiGiulian, Tony. Austria-Hungary 30.5 cm/45 (12") K10 Skoda. NavWeaps.com. 27 November 2007 [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6).
- Fitzsimons, Bernard.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Weapons and Warfare, Volume 8. Milwaukee: Columbia House. 1978. OCLC 4515654.
-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 Greger, René. Austro-Hungarian warships of World War I. London: Ian Allan. 1976 [2022-08-14]. ISBN 978-0-7110-0623-2. OCLC 24401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4).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OCLC 57447525.
- Hore, Peter. The Ironclads. London: Southwater Publishing. 2006. ISBN 978-1-84476-299-6.
- Sieche, Erwin F.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5177-245-5.
- Sieche, Erwin F. S.M.S. Szent István: Hungaria's Only and Ill-Fated Dreadnought. Warship International (Toledo, OH: International Warship Research Organization). 1991, XXVII (2): 112–146. ISSN 0043-0374.
- Sokol, Anthony. The Imperial and Royal Austro-Hungarian Navy. Annapolis: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68. OCLC 1912.
- Tucker, Spencer E.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 ABC-CLIO. 2005. ISBN 978-1-85109-420-2.
- Vego, Milan N. Austro-Hungarian Naval Policy, 1904–14.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1996. ISBN 978-0-7146-4209-3. OCLC 560641850.
- Zrínyi.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 (英)布魯斯·泰勒 (編).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寧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克里斯·馬歇爾. 舰船百科全书. 顧慧麗(譯).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06. ISBN 7-114-02882-2 (中文(中國大陸)).
- (英)詹姆士·喬爾; (英)戈登·馬特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戰爭與戰略名著譯叢. 薛洲堂 譯 第3版|ISBN=978-7-100-19006-0.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21-01 (中文(中國大陸)).
- 江泓. 英国战列舰全史 1906-1914. 指文世界艦艇008 第1版. 北京: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5-03 [2020-04-23]. ISBN 97875107089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3) (中文(中國大陸)).
- 羅伯特·帕克斯頓(Robert O. Paxton). 西洋現代史. 陳美君 譯.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 ISBN 9789867138705 (中文(臺灣)).
- 日本海人社 (編). 世界近代巡洋舰史. 世界艦船 第1版.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2-04. ISBN 9787543681934 (中文(中國大陸)).
- 日本海人社 (編). 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世界艦船.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2-21]. ISBN 97875436642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6) (中文(中國大陸)).
- 上海書店出版社 (編). 东方杂志 第170册 第34卷 第十八至二十四号 1937年10月-1937年12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2-07. ISBN 978-7-5458-0582-6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 章騫. 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4-10. ISBN 978-7-5474-1347-0 (中文(中國大陸)).
- 張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
[編輯]- 曼利夏. 奥匈帝国"奥匈君主"级战列舰. 現代艦船. 2005, (5): 49-51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