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多餘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葉甫蓋尼·奧涅金插圖

多餘人 (俄語:лишний человек)是俄國文學中的一個概念。1850年伊萬·屠格涅夫發表了中篇小說《一個多餘人的日記》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一個即將死亡的人對一生的回憶,之後評論界就以「多餘人」一詞來描繪具有類似性格的主人公。多餘人通常指的是一批受過西化教育的青年貴族知識分子,他們有改變俄國的理想,對農奴制和宗法制不滿,但缺少改變社會的行動,而是專注於決鬥、賭博、享受,無所作為地活著[1]

典型的多餘人形象:

  • 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主人公奧涅金,被認為是俄國文學中的第一個「多餘人」形象。
  • 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的主人公畢巧林。
  • 屠格涅夫的《羅亭》的主人公羅亭,羅亭接受過啟蒙思想的影響,信仰科學,關心現實,具有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和決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能感染人、吸引人。他雖然具有過人的天賦和才智,但總是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直到小說的最後,他才參與了鬥爭實踐。
  • 赫爾岑的《誰之罪》裡的別爾托夫。
  • 岡察洛夫的《奧勃洛莫夫》的主人公奧勃洛莫夫,被認為是多餘人形象的極致,也是多餘人發展到最後的結果。奧勃洛莫夫善良,正直,對令人窒息的現實不滿,但他不想有任何行動,寧可享受躺在床上的安靜生活。

維薩里昂·別林斯基認為尼古拉一世的保守政策使得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無法進入政府機構任職,導致了他們懷才不遇,只能被動地生活。尼古拉·杜勃羅留波夫則將多餘人歸結為農奴制的副產品,學者大衛·佩特森稱他們為「無家可歸者」[2]

雖然多餘人的形象多出現在1840-1860年代,但由於它反映了俄國知識分子的一部分共性,19世紀後期及20世紀的俄國文學裡還存在著一些具有多餘人性格的人物,比如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別祖霍夫、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中的梅詩金公爵和安東·契訶夫小說中的人物。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hances, Ellen. The Superfluous Man in Russian Literature. Cornwell, Neil (編).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Russian Liter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ISBN 978-0-415-23366-8. 
  2. ^ Patterson, David. Exile: The Sense of Alienation in Modern Russian Letters. Lex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5. ISBN 0-8131-18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