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污染
塑膠汙染是指環境中塑膠製品的累積,令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受到破壞,甚至對人類產生負面影響[1]。塑膠污染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和形式,影響陸地、水域及海洋。一些地區已經開始進行塑膠減量,其作法是試圖減少塑膠的消費量及提倡塑膠回收。塑膠污染的重點和便宜及耐用的塑膠有關,也使得人們傾向使用高水準的塑膠[2]。
塑膠污染中,許多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製品產生的污染物為白色,因此也稱為白色污染[3]。
現況
[編輯]種類
[編輯]塑膠污染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於)垃圾、海洋廢棄物(已進入海洋的人造廢棄物)、塑膠顆粒水污染、塑膠網和友好漂浮物。有相當大比例的塑膠是用來製作一次使用、可拋棄式的包裝材料,或是會在一年內丟棄的產品[4]。常常各類塑膠的消費者只使用塑膠製品一次,然後就回收或丟棄。
依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資料,2011年市區固態廢棄物中,塑膠佔其中的12%[5],而在1960年代時,塑膠只占市區固態廢棄物的1%[5]。
香港現況
[編輯]據綠色和平的《塑膠圍港:香港海域塑膠分佈2018》研究報告,香港沿岸水域已遍佈聚苯乙烯(PS)和聚乙烯(PE)的塑膠垃圾,一般常見於即棄食品的包裝。跟三年前的同類報告比較,香港水域的平均微塑膠濃度增幅超過十一倍。[6]2018年8月,他們實地考察9條香港主要河道的塑膠污染情況,並在城門河放置縮時相機,推算後得出單是其大圍段的位置,每年就有超過1750萬件塑膠垃圾直接流入大海。[7]
影響
[編輯]土地
[編輯]含氯的塑膠會釋出有害的物質到周圍的土壤、地下水或周圍的水源中[8]。因此飲用這些水源的動物會有健康上的影響。
堆填區域有各種不同種類的塑膠,在堆填區域,微生物會加快塑膠的生物降解過程。若是生物可分解塑膠,在分解時會釋放甲烷,是強力的溫室氣體,會增強全球暖化的效果[9]。有些堆填區域會設置其他設施,可以捕捉甲烷來產生能源,但大部份的堆填區域沒有這類的設備。甲烷的釋放不只是在堆填區域,只要生物可分解塑膠在土裡就會釋放甲烷,而在一般土裡的降解過程需要更長的時間。
海洋
[編輯]塑膠原料常以塑膠珠的形式,以貨櫃船運送[10]:p.11。很多的塑膠珠灑入海中,據估計.海灘的垃圾中,有10%是塑膠珠[10]:p.11。海中的塑膠大約會在一年內降解.但不會完全降解,而且依塑膠的不同,可能會釋放酚甲烷或聚苯乙烯等有毒物質到水中[10]:p.12。聚苯乙烯塊及塑膠珠是最常見的海洋塑膠污染來源,再加上塑膠袋和食品容器等.就是大部份海洋廢棄物的來源[10]:p.13。在2012年,估計海洋中大約有1.65億噸的塑膠污染物[10]:p.12。
動物
[編輯]塑膠污染有可能對動物產生毒害,也對動物及人類的食物鏈有負面影響[10]:p.5[11]。在書籍《海洋生物導論》(Introduction to Marine Biology)中,將塑膠污染視為為對大型海洋動物的高度威脅:「最大的單一威脅」[12]。綠色和平更提到,微塑膠會令海洋生物腸臟變形,降低其活動能力及反應。[6]包括海龜在內的許多海洋動物都在其胃部發現有大量的塑膠在內,當這種情形時,因為消化道被塑膠堵塞,動物很可能會死亡,有時海洋動物會纏在塑膠製品中,像塑膠網,這也可能使他們受傷甚至致命[11]。
包括無脊椎動物在內,已有260種物體被發現吃到塑膠製品或是被塑膠製品纏住,當動物被塑膠製品纏住時,其活動受到嚴重限制,因此在捕食上會感到困難。而且動物多半會死亡,甚至會有嚴重的劃傷及潰瘍[13] 目前估計每年約有四十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因塑膠污染而死[11],2004年時估計北海的鷗胃中平均有三十塊塑膠片[14]。
人類
[編輯]依塑膠種類的不同,塑膠中有許多不同的化學物質,這些的化學物質是塑膠可以有如此多用途的主要原因,不過塑膠對人類的影響也和這些的化學物質有關。其中有些化學物質可能會被人類的皮膚吸收,因著進入人體內[15]。其中許多化學物質還不確定對人體會造成多嚴重的影響[15]。在許多塑膠中,這些有毒化學物質的使用都非常少.但一般需要顯著性試驗才能確保塑膠中的毒性物質,是否包覆惰性材料或是聚合物[15]
塑膠污染會令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娛樂時構成妨礙,影響人們的娛樂[16]。
比如綠色和平提到微塑膠本來含有毒有害的添加劑,如落入海洋其表面更會黏附像:農藥、塑化劑等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有害物質若積聚在食物鏈,將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孕婦及發育中的小孩尤為危險。[6]
減量的效果
[編輯]提倡塑膠減量及塑膠回收已有一些成果。有些超商不提供免費的塑膠袋.有些地方則提供更可以重覆使用的包裝材料,或是容易生物降解的包裝材料。有些社區或企業開始禁止使用一些常用的塑膠製品,例如瓶裝水或塑膠袋[17]。
不少環保團體正進行塑膠減量的推動工作,例如:綠色和平2019年透過發布彩虹勇士號的調查報告和一些意見領袖的支持,揭發本地全面海岸塑膠污染情況,警醒社會走塑減廢的逼切性。同時開展與不同在港經營的大型超市企業接觸,交換雙方於走塑工作方面的期望。[18]
可生物降解和可降解塑膠
[編輯]生物可分解塑膠的使用具有許多優點,但也存在缺點。 生物可分解塑膠是在工業堆肥器中降解的生物聚合物。 生物降解材料不會像家用堆肥機那樣高效降解,而且在這個較為緩慢的過程中,甲烷氣體可能會排放。
回收
[編輯]在美國主要的二種回收管道是路邊收集及回收中心。美國約87%(約2.73億人)的人口日常有機會使用路邊收集或回收中心。路邊收集的普及率約有總人口數的63%(約1.93億人),作法是在路邊規劃特殊的回收桶,人們可將指定材質的塑膠放入,再由公家或私人的運輸公司載走[19]。大部份的路邊收集會收集不只一種的塑膠,多半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E)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20]。回收中心的普及率約有總人口數的68%(約2.13億人),人們會將回收物品帶到一個位在市中心的設施[19]。在回收後,塑膠會送到材料回收設備(MRF),依其塑膠成份分類整理,以增加產品價值,接下來塑膠會打包以減少運送成本[20]。
各種塑膠回收的比例都有不同,美國整體的回收率在8%左右。2011年全美國約回收PETE了2.7百萬噸的塑膠。有些種類塑膠的回收比例較高,像在2011年回收了29%HDPE的塑膠瓶和29%PETE的塑膠瓶[5]。
香港政府的三色回收箱現時僅接收樽型塑膠,即是只會接受1號PET、2號HDPE的樽型塑膠。至於3號至7號塑膠,只可以把它們交到民間組織的「不是垃圾站」,或是環保署轄下的回收點。[21]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Plastic pollutio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13-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3).
- ^ Hester, Ronald E.; Harrison, R. M. (editors) (2011). Marine Pollution and Human Healt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pp. 84-85. ISBN 184973240X
- ^ 甘肅平涼探索清潔農業之路 遏制農村白色污染(圖)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6-25.
- ^ Hopewell, Jefferson; Dvorak, Robert; Kosior, Edward. Plastics recycl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9, 364 (1526): 2115–26. PMC 2873020 . PMID 19528059. doi:10.1098/rstb.2008.0311.
- ^ 5.0 5.1 5.2 Plastics. Epa.gov. [2012-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3).
- ^ 6.0 6.1 6.2 綠色和平, 塑膠圍港-水域塑膠濃度比三年前增11倍
- ^ 綠色和平, 每年逾1750萬件香港塑膠垃圾從城門河入海, [2022-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4)
- ^ Aggarwal,Poonam; (et al.) Interactive Environmental Educatiaon Book VII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itambar Publishing. p. 86. ISBN 8120913736
- ^ Biello, David. Are Biodegradeable Plastics Doing More Harm Than Good?.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5, 2011 [2013-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5).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Knight, Geof (2012). Plastic Pollu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pstone. ISBN 978-1-4329-6039-1
- ^ 11.0 11.1 11.2 Daniel D. Chiras (2004). Environmental Science: Creat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pp. 517-518. ISBN 0763735698
- ^ Karleskint, George; (et al.) (2009).Introduction to Marine Biolog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engage Learning. p. 536. ISBN 0495561975
- ^ Derraik, José G.B. The pollu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by plastic debris: A review.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2, 44 (9): 842–52. PMID 12405208. doi:10.1016/S0025-326X(02)00220-5.
- ^ Hill, Marquita K. (1997).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57. ISBN 1139486403
- ^ 15.0 15.1 15.2 Brydson, J. A. (1999). Plastics Material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utterworth-Heinemann. pp. 103-104. ISBN 0750641320
- ^ (1973). Polyvinyl Chloride Liquor Bottles: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contributor).
- ^ Malkin, Bonnie. Australian town bans bottled water. The Daily Telegraph. July 8, 2009 [2013-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1).
- ^ 綠色和平, 超市走塑, [2022-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 ^ 19.0 19.1 AF&PA Releases Community Recycling Survey Results. [3 Febr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2).
- ^ 20.0 20.1 Life cycle of a plastic product. Americanchemistry.com. [3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3月17日).
- ^ 綠色和平, 2019-最新塑膠回收攻略, [2022-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參考文獻
[編輯]- Derraik, José G.B. The pollu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by plastic debris: A review.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2, 44 (9): 842–52. PMID 12405208. doi:10.1016/S0025-326X(02)00220-5.
- Hopewell, Jefferson; Dvorak, Robert; Kosior, Edward. Plastics recycl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9, 364 (1526): 2115–26. PMC 2873020 . PMID 19528059. doi:10.1098/rstb.2008.0311.
- Knight, Geof (2012). Plastic Pollu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pstone. ISBN 978-1-4329-6039-1
延伸閱讀
[編輯]- Colette, Wabnitz & Wallace J. Nichols. Editorial: Plastic Pollution: An Ocean Emergenc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March 2010. 28 January 2013.
- Biodegradable Plastics and Marine Litter. Misconceptions, concerns and impacts on marine environments, 2015,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Nairobi.
外部連結
[編輯]- Ark, Planet. Plastic Bag Reduction. 1 December 2011. 29 January 2013.
- Jessica, A. Knoblauch. Environmental Health New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July 2009. 29 January 2013
- Treacy, Megan. "Biodegradable Plastics are Adding to Landfill Methane Emissions". 10 June 2011. 29 January 2013.
- Tina, L. Plastic Pollution and Wastefuln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 February 2011. 29 January 2013.
- Boyan Slat. How the oceans can clean themselves. TED Talk. [2016-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 22 Facts About Plastic Pollution (And 10 Things We Can Do About It). ecowatch.com. [2016-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4).
- Ocean Phoenix Project. SAS Ocean Phoenix. [2016-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