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莫斯科)

座標55°44′40″N 37°36′20″E / 55.74444°N 37.60556°E / 55.74444; 37.6055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
位置莫斯科
座標55°44′40″N 37°36′20″E / 55.74444°N 37.60556°E / 55.74444; 37.60556
所屬宗派俄羅斯東正教
官方網站www.xxc.ru
歷史
創建日期2000年8月19日 編輯維基數據
創建者亞歷山大一世 編輯維基數據
祝聖日期2000年8月19日
建築
文物保護地位tentative cultural heritage site in Russia 編輯維基數據
建築師/公司托恩 編輯維基數據
建築風格俄羅斯復興主義建築
詳細規格
容納人數10,000人[1]
長度79 m[1]
寬度85 公尺 編輯維基數據
高度103.4 m[2]
中殿37 m[1]
其他參數194,900 m3 [2]
建築面積3,980 m2[3]
穹頂直徑(外側)29.8 m[2]
堂區/牧區Q4504192 編輯維基數據
地圖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在Moscow的位置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內景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俄語: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是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東正教教堂,為莫斯科及全俄羅斯牧首座堂,是世界上最高的東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該教堂是拿破崙戰爭後,在1812年12月25日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修建的,其目的是為了感謝救世主基督「將俄羅斯從失敗中拯救出來,使她避免蒙羞」,並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俄羅斯人民。1931年,教堂被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史達林下令炸毀以建立蘇維埃宮,但工程由於地質原因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擱置。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其繼任者赫魯雪夫將該地改建為公共游泳池。1991年蘇聯解體後,教堂得以重建,並在2000年竣工。

設計

[編輯]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的設計方案幾經修改。最初的設計完全參照羅馬萬神殿,為圓形建築,天穹有圓形天窗。此後的幾個設計方案先後採用了威尼斯拜占廷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並糅合進大量共濟會的象徵性符號(亞歷山大一世是共濟會成員)。亞歷山大一世去世後,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繼位,尼古拉一世是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反對新古典主義和共濟會的建築形式。在他的命令下,設計師康斯坦丁·托恩英語Konstantin Thon參照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設計了一座新拜占廷風格的教堂。設計圖紙於1832年通過,建築地點也由原來的莫斯科城制高點——麻雀山改為克里姆林宮西南側、莫斯科河畔。原址的一座女子修道院和一座教堂被遷往他處。

建造

[編輯]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的建造工作於1837年開始,主體結構至1860年基本完工。完成內部豪華的裝飾和壁畫又花費了約20年的時間。1883年5月26日,在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冕的同一天,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正式竣工。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此後成為俄羅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並成為俄羅斯牧首的主教座堂。1912年,在教堂東門外舉行了亞歷山大三世銅像的落成儀式。

拆毀

[編輯]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爆破
改建的露天游泳池(1980年攝)

十月革命後,俄羅斯正教會遭到迫害,教會財產被沒收,教堂被查封。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也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動,並被關閉。教堂周圍成為莫斯科市民散步遊玩的場所。1931年,聯共中央決定修建龐大的蘇維埃宮,其地址選在了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的基址上,為此決定將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拆毀。從1931年初開始,教堂的鍍金圓頂、十字架、銅鐘、上層柱廊和基座上的浮雕被陸續拆除,教堂的銅門、壁畫、壁板、大理石雕塑、吊燈和殘存東正教法物也被拆走。1931年12月5日,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的殘餘建築被炸毀,夷為平地。

由於缺乏資金、地基不牢、莫斯科河發生洪水以及戰爭爆發等原因,蘇維埃宮最終未能建成。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的廢墟在此後20多年間一直保持荒蕪狀態,原地下室被水淹沒。赫魯雪夫當政時期,下令將其改為公眾游泳池(莫斯科游泳池俄語Москва_(бассейн))。

重建

[編輯]

蘇聯解體前夕,俄國東正教會接到許多要求重建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的請願。1990年2月,在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原址舉行了重建奠基儀式。1991年蘇聯解體後,於1992年成立了重建基金,並在1994年接到大量捐助。同年,公眾游泳池被拆除,1995年,座堂開始重建。1997年,新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的下半部分(耶穌變容教堂)舉行了祝聖儀式。整座教堂的重建工作於2000年8月19日竣工。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 [202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2. ^ 2.0 2.1 2.2 Основные размеры Храма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 [202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3. ^ Dmitri Sidorov 2000: National Monument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Scale: The Resurrections of the 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 in Moscow.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90, No. 3 (Sep., 2000), pp. 548-572 (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Мостовский М. С. История храма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 в Москве. — М.: Типография М. Н. Лаврова и Комп., 1882. — 236 с.
  • 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 в Москве. — М.: Товарищество И. Д. Сытина, 1918. — 56 с.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