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韓:高句麗-唐戰爭、麗唐戰爭)
日期645年—668年
地點
結果 唐朝與新羅聯軍滅高句麗
領土變更 唐朝吞併大部分高句麗故土,分其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統之;新羅吞併其餘。
參戰方
唐朝
新羅
高句麗
指揮官與領導者
唐:
唐太宗
唐高宗
蘇定方
薛仁貴
契苾何力
李世勣
淵男生(第三次戰爭)
新羅:
新羅武烈王
新羅文武王
金庾信
寶藏王
淵蓋蘇文
楊萬春
淵男生(第二次戰爭)
淵男建
淵男產
高延壽
高惠真
孫代音
兵力
約100,000人(第一次戰爭)
約300,000人(第二次戰爭)
約150,000人(第三次戰爭)
約150,000人(第一次戰爭)
約200,000人(第二、三次戰爭)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韓語:고구려-당전쟁高句麗-唐戰爭、韓語:여당전쟁麗唐戰爭)是7世紀發生在高句麗新羅聯軍之間的戰爭。由於新羅聯軍的持續入侵,加之高句麗發生內部紛爭與饑荒,高句麗最終遭唐與新羅的聯軍所滅亡[1][2][3]。高句麗被滅後,羅唐戰爭爆發。新羅將唐驅出朝鮮半島中南部併吞並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則由唐和自稱高句麗繼承者的渤海國控制。

第一次戰爭(644年-645年)

[編輯]

隋長年侵略高句麗使隋國內民不聊生。早在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就爆發了雁門郡的尉文通的造反抗拒府兵制的徵召。大業七年(611年)的兗州道的王薄造反之後,國內發生民變而滅亡。高句麗對於繼起的中國唐王朝仍然保持警惕。631年,高句麗開始在遼東千里長城以防止唐朝的進攻,[4][5]並與突厥聯盟。[6]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則以高句麗據有的部分領土「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遼東四郡的範圍,即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為由,企圖將吞併高句麗作為自己天下「統一戰爭」的最後一部分[7]但是唐對高句麗的進攻起初很不成功,在無數次的戰役中失守戰略要點。在擊敗高句麗的盟友突厥後,新羅聯盟。[來源請求]

第1次唐朝與高句麗戦爭

642年,高句麗武將淵蓋蘇文發動政變,殺死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后另立高寶藏為王,並自封為「莫離支」攝政。唐朝遂打著「為高麗討弒君之賊」的旗號,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644年,唐太宗帶著李世勣李道宗長孫無忌率軍十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唐太宗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遼寧鞍山),李世民由於受到安市城城主(韓國民間傳說名為「楊萬春」,正史沒有記載該人名字。)的抵抗,再也無法前行。由於寒冬惡劣天氣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軍被迫返回。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7年,唐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世勣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來源請求]648年,唐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隨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入侵高句麗。《舊唐書》記載,唐太宗直至649年去世前一直都在經營海軍以大舉攻伐高句麗[註 1]

第二次戰爭(660年-662年)

[編輯]

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去世後,唐高宗李治暫停了侵略高句麗的步伐。據《資治通鑑》記載,高宗即位後,對高句麗發動過三次小規模戰爭。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和百濟、靺鞨聯合攻打新羅,新羅武烈王金春秋遣使求援,五月,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發兵渡遼水擊高麗。顯慶三年(658年)六月,「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將兵攻高麗之赤烽鎮,拔之,斬首四百餘級,捕虜百餘人。高麗遣其大將豆方婁帥眾三萬拒之,名振以契丹逆擊,大破之,斬首二千五百級」。顯慶四年(659年)十一月,「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等與高麗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破之」。

660年,唐與新羅的聯軍滅亡了高句麗西南的盟友百濟後,於661年派遼東道(初為浿江)行軍大總管契苾何力、浿江道行軍大總管任雅相夫餘道行軍總管蕭嗣業、鏤方道行軍總管程名振、沃沮道行軍總管龐孝泰和含資道行軍總管劉德敏率軍十餘萬渡遼水,平壤道(初為遼東)行軍大總管蘇定方、平壤道大總管劉伯英、與新羅聯軍由百濟故地南北合擊高句麗。由於鐵勒入侵唐朝,唐軍契苾何力、蕭嗣業所部被迫返回。662年,蛇水之戰淵蓋蘇文使唐軍沃沮道全軍覆沒並殺死了龐孝泰和他的13個兒子。但淵蓋蘇文在世期間,唐朝一直沒能滅亡高句麗

第三次戰爭(666年-668年)

[編輯]

666年,淵蓋蘇文去世,高句麗內亂,淵蓋蘇文的三個兒子發生爭鬥,長子淵男生代為莫離支,到前方視察軍情備戰。讓兩個弟弟淵男建淵男產留守平壤。淵男建和淵男產認為他叛逃到唐,並要求高句麗寶藏王通緝淵男生。淵男生果真投靠唐朝。唐朝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安撫大使,率兵8萬迎接淵男生。淵男生在投靠唐朝後得到唐重用,被授予平壤道行軍大總管之職。淵男生率領唐朝軍隊攻打高句麗,以期望能奪回大權。許多高句麗護城將領見到淵男生紛紛放棄抵抗。淵男生投靠唐朝成為唐與高句麗的戰爭的重要轉折點。由於淵男生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麗軍事信息,唐朝於是大幅增加了攻打高句麗的兵力。十二月十八,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處俊副之,與契苾何力、龐同善率兵15萬兵力以擊高句麗。詔獨孤卿雲由鴨淥道,郭待封由積利道,在百濟故地駐守的劉仁願由畢列道,新羅金仁問由海谷道,並為行軍總管,與運糧使竇義積,皆受李勣節度,河北諸州租賦悉詣遼東給軍用。

667年,李勣在推進途中遇到極其頑強的抵抗,推進受到限制,但仍然攻陷高句麗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由於新城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對於高句麗的西線戰線來講是毀滅性的打擊;薛仁貴施計攻陷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領路的淵男生順利在鴨綠江附近集合;薛仁貴攻陷扶餘城後,又攻陷大行城(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

668年春夏,經過了漫長的冬天,各路唐朝兵力在鴨綠江邊集結。高句麗發動最後的反擊,唐軍依然繼續推進到平壤城。高句麗經過了數個月的守城,寶藏王委派淵男產投降,但淵男建拒絕投降。同年九月十二,高句麗僧人信誠打開平壤城門,唐軍趁機攻入平壤,淵男建被俘虜投降。 與此同時,在南線由於金庾信的攻勢,淵蓋蘇文的弟弟淵淨土新羅投降。就這樣高句麗由於內部紛爭,饑荒和唐與新羅的南北夾擊下滅亡。

後續

[編輯]

唐在聯合新羅滅亡了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試圖控制朝鮮半島,引發新羅與唐朝的戰爭。新羅最終控制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則由唐和698年建國的震國占據。

公元696年,由於契丹李盡忠反唐戰爭,一部分粟末靺鞨部落逃竄到高句麗故地並與其原住民雜居。

公元698年,大祚榮建立震國(後其國王被唐玄宗在開元元年(713年)冊封為渤海郡王),控制了原高句麗的大部分領土。

有關文藝作品

[編輯]
  • 中國清代小說薛仁貴征東》以這次戰爭為背景,但情節多為虛構。韓國拍攝了一系列關於此戰的電影電視劇如《淵蓋蘇文》,在這些作品中,高句麗取得大勝,射瞎唐太宗一隻眼,不過這些內容並無史料記載。
  • 武媚娘傳奇》中,其中一場以遼東之役為背景,唐太宗帶軍攻打高句麗,唐太宗被箭射中肩膀所傷。而武媚娘並偷偷地隨著大軍到遼東。最後武媚娘說服唐太宗班師回長安,不過部份內容沒有史料記載。

注釋

[編輯]
  1. ^ 《舊唐書·東夷》:二十二年,又遣右武衛將軍薛萬徹等往青丘道伐之,萬徹渡海入鴨綠水,進破其泊灼城,俘獲甚衆。太宗又命江南造大船,遣陝州刺史孫伏伽召募勇敢之士,萊州刺史李道裕運糧及器械,貯於烏胡島,將欲大舉以伐高麗。未行而帝崩。高宗嗣位,又命兵部尚書任雅相、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等前後討之,皆無大功而還。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統一新羅在東亞世界中的地位——八—九世紀唐朝與新羅關係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北京大學歷史系王小甫
  2. ^ 金春秋史事所見唐羅關係考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劉海霞
  3. ^ 論七世紀中後期唐朝與新羅關係演變及對東北亞政局的影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萬方數據
  4. ^ 《舊唐書·高麗傳》:「建武懼伐其國,乃築長城,東北自扶餘城,西南至海,千有餘里。」
  5. ^ 《三國史記·高句麗本記八》:「榮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動眾築長城,東北自扶餘城,西南至海千餘里,凡十六年畢功」
  6. ^ 《世界歷史百科全書》第一卷,朝鮮三國時代,Ency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Vol I, P465 Three Kingdoms, Korea
  7. ^ 冊府元龜·帝王部·親征二》:「遼東舊中國之有,自,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讎,為高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來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