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灣極地研究站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極地研究站(英語:Tai Arctic[1],Tai即臺灣,Arctic為北極,也被稱為中央大學北極研究站[2][3])是中華民國教育部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中華民國外交部科技部支持下,國立中央大學國家海洋研究院波蘭哥白尼大學英語Nicolaus Copernicus University in Toruń共同合作建立的臺灣第一座北極研究站,於2022年6月25日在北極斯瓦巴群島揭牌成立[4],研究室大門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5],其研究內容包含有極區高解析度冰河遷移引致微震觀測、北冰洋洋流與波浪時空變異、冰緣陸域地表地質及地形演化,以及地表變形、地表地下水文與永凍層消退等[6]

時任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邱永芳表示,2035年後北極冰蓋預計將逐漸消失、極地航線可能開通,而台灣依賴海上貿易,台灣可以從北極地區收集的知識中受益匪淺[7]

建站背景

[編輯]

2020年中央大學已和波蘭哥白尼大學合作共同使用哥白尼大學極地研究站[6],2021年,臺灣研究團隊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團隊進行了冰震、冰融、洋流、北冰洋波浪變遷等相關研究主題[8]。據TVBS報道,促成建站的關鍵人物是波蘭籍的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文和,建站的背景是2022年2月,美國通過《美國競爭法案》,該法案政策之一便是「促使台灣成為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台灣在美國協助下,透過與波蘭合作得以在北極建站[5]

參考來源

[編輯]
  1. ^ 中央通訊社. 台灣首座極地研究站啟用 高掛國旗歡慶 | 科技. 中央社 CNA. 2022-06-25 [2025-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14) (中文(臺灣)). 
  2. ^ 極地研究中心、秘書室. 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推動 台灣珍貴小米種子入庫北極追求永續. 國立中央大學新聞網. 2024-05-22 [2025-02-15] (中文(臺灣)). 
  3. ^ 羅億庭. 臺灣小米種原入「末日種子庫」 有助於守護糧食安全、文化永續. 2024-07-15 [2025-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8) (中文(臺灣)). 
  4. ^ 第一座臺灣極地研究站 北極冷岸群島正式揭牌成立 - 媒體報導. 國立中央大學新聞網. 2022-06-27 [2025-02-15]. 
  5. ^ 5.0 5.1 黃清龍. 觀點/台灣成立北極研究站的「蝴蝶效應」│TVBS新聞網. TVBS. 2022-06-30 [2025-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2) (中文(臺灣)). 
  6. ^ 6.0 6.1 羅夢凡. 國際科研合作大突破!臺灣極地研究站啟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2023-08-15 [2025-02-15] (中文(臺灣)). 
  7. ^ Hager, Julia. Taiwan opens research station on Spitsbergen. polarjournal.net. [2025-02-15] (英語). 
  8. ^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2025-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