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大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大荒中國黑龍江省北部一大片地區的一個名稱,因其歷史上長時期的荒蕪而得名[1][2]。北大荒主要為黑龍江省嫩江谷地三江平原地區的總稱,在地理上屬中國最北部的地區[1][2]。北大荒是毛澤東時期中國大陸知名的勞改場所之一[3][4][5][6][7],後來成為重要糧食基地(北大荒集團[3][8]

地理

[編輯]

北大荒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境內,屬寒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橫跨東經123°40′到134°40′的11個經度、縱跨北緯44°10′到50°20′的8個緯度之間,總面積5.43萬平方公里[1][2]。 北部是小興安嶺地區,西部是松嫩平原區,東部是三江平原[1][2]。因為受西伯利亞高壓的影響,耕作期相當短,尤其在冬季氣候非常寒冷,年平均氣溫從南至北由2.6攝氏度減到零下3.5攝氏度,極端最低溫度達零下40攝氏度,一直是中國人口比較稀少的地區之一[2]

歷史

[編輯]
北大荒的知識青年(196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多次組織移民到北大荒去建立農場。1947年起,14萬退役轉業官兵到此來開荒,創建了第一批國營機械化農場[1][3][8]。195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在北大荒中邊界上的興凱湖旁建了一座農場,專收北京送去的勞教犯勞改犯[4]。1957年起「反右運動」起,約有10萬知識分子被下放至此進行勞動改造[3][4][5][7][8][9],還包括許多軍隊裡的「右派」分子[6]。同時還有20萬北京、天津上海哈爾濱山東等地支邊青年到此[3][8]。1968年底,文化大革命期間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展開,全國54萬城市知識青年到此,開發北大荒[3][8]

21世紀,東北三省是中國最重要的糧倉地區之一,黑土豐富的黑龍江更是最重要的農業墾區之一,所以又有「北大倉」的別稱[3][8]

圖集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北大荒历史. 華夏經緯網.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3) (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昨日的北大荒. 共產黨員網. 北大荒網. 2015-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4) (中文).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不能忘记北大荒曾经的另类人们. 新浪. 東北網. 200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2) (中文). 
  4. ^ 4.0 4.1 4.2 丁抒. 北大在一九五七. 海德堡大學. 1997-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17) (中文). 
  5. ^ 5.0 5.1 一个“死”于书中的“右派”. 光明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17) (中文). 
  6. ^ 6.0 6.1 嵇偉. 反右運動50周年:噩夢開始.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0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8) (中文). 
  7. ^ 7.0 7.1 趙國春. 丁玲在北大荒的十二年(摘自《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 共產黨員網. 2015-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4) (中文). 
  8. ^ 8.0 8.1 8.2 8.3 8.4 8.5 北大荒,了不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經濟日報》. 2023-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6) (中文). 
  9. ^ 杜欣欣. 读北大荒千人受难者名单. 《華夏文摘》. 201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17) (中文). 

延申閱讀

[編輯]
  • 朱鳳藻:《北大荒勞改記實》。五七學社出版公司,2012年。
  • 鄭加真:《丁玲與北大荒》。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