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節
劉節 | |
---|---|
出生 | 1901年8月8日[1] 中國永嘉縣 |
逝世 | 1977年7月21日[2]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 |
國籍 | 中國 |
受影響於 | 陳寅恪 |
劉節(1901年8月8日—1977年7月21日),原名翰香,改名節,字子植,號青松。浙江省溫州府永嘉縣人。中國當代歷史學家,曾任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因其在政治運動中表現出的人格品質而受到後世尊敬。
生平
[編輯]劉節之父劉景晨是知名學者,曾和浙籍議員堅決反對曹錕賄選總統[3]。劉節早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畢業於上海國民大學哲學系,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為該院第二屆學生,師從王國維、梁啓超和陳寅恪。1949年初隨陳寅恪到嶺南大學任教。1952年10月,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劉節轉為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4]。後成為歷史系主任。
從一九五四年起,劉節便因屢屢挨批,被迫憤而辭去系主任之職[5]。在1958年政治運動迭起,至其後文化大革命時,劉節均表現出中國傳統士人的道德氣節。當時,曾經有人暗示劉節,只要批判其師陳寅恪,將會很快過關,但劉節卻絲亳沒有退縮,甚至願意捨生取義代陳寅恪被批判,受盡屈辱,他被要求自我批判時說到:「我的學問遠不及我的老師,今天我能代替他,是我的光榮!」[1]
1962年11月在一次會議上,劉節公開提出不同於官方主流觀點的階級對抗的解釋,他認為中國的歷史模式跟西方的不同,階級鬥爭可能曾經支配西方歷史的發展,並且可以解釋當代的事件,卻不曾支配中國的發展。並認為不應該將階級的概念不適當地強加於古人。[6]
劉節先生說過:「我是學孔子的,我從孔子得到好處,我不能忘恩負義。馬列主義好,但我用不上,孔子的學說我用得上。開會總要發言,發言就要講真話。我寫了《怎樣研究歷史才能為當前政治服務》,結果就大會小會評判我。在會上我沒有認錯。很多人勸我退休,我相信黨,所以我不怕」[7]。
此外,每年過節,劉節均會拜訪其師陳寅恪,即使當時政治之混局,沒人敢當面接觸備受批判的陳寅恪,劉節依然固我;在陳寅恪大發脾氣聲下,照樣行下跪之禮。
劉節在1977年7月21日因喉癌病逝,享年76歲。
著作
[編輯]劉節在先秦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取得優秀的成就,其代表作品有:
- 《中國史學史稿》,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再版。
- 《劉節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 《劉節日記》,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劉節撰有《〈洪範〉疏證》、《好太王碑考釋》、《大誥解》《歷史論》、《歷史上的兩種法則》、《〈管子〉中所見之宋鈃一派學說》、《西周的社會性質》、《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問題》等論文,其中對碑銘考釋、先秦諸子思想、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等重要歷史問題方面的研究多有精義。
參考注釋
[編輯]- ^ 1.0 1.1 鐵骨錚錚一鴻儒一一紀念著名歷史學家劉節先生誕辰100周年。洪光華編,《鹿城文史資料(第14輯)》 溫州市鹿城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第38-40頁
- ^ 陸鍵東.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網易轉載自三聯書店. 1995年12月1日. ISBN 9787108008046 (中文(簡體)).[永久失效連結]
- ^ 周豫 劉揚.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清华大学. [2021-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1) (中文(簡體)).
- ^ 孫玉祥. 谁向谁下跪. 雜文選刊. [2009-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 ^ 洪光華. 劉節與陳寅恪. 香港文匯報. 2002年7月31日 [2009-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中文(繁體)).
- ^ 參加《中國的哲學研究》,1972-1973,18
- ^ 1963年在北京中華書局一次會議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