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興登堡防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興登堡防線德語Siegfriedstellung),或稱為齊格菲防線[1],是德意志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在法國東北部邊境修建的大型防禦工事系統。工程建設始於1916年,1917年竣工,期間德國徵召了大量俄軍戰俘作為勞工[2]。防線自朗斯延展至凡爾登一帶。

背景

[編輯]

在1916年8月索姆河戰役中的最後階段,德意志帝國陸軍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埃里希·魯登道夫將軍接管了德國的軍事指揮權,隨後即作出了建造興登堡防線的決定。由於興登堡防線修築於德國前線的突出位置,德國若將兵力撤回工事中,德軍的戰線將得以縮短。由於防線的修築,德軍的戰線縮短了50公里(30英里),從而確保德軍從此釋放出13個的儲備軍事力量[3]

1917年2月,德軍開始撤至防線內。原先的戰線與新的防線之間的區域遭撤離的德軍大肆破壞。

防線

[編輯]
興登堡防線示意圖
1920年,從布勒科特空中俯視興登堡防線

防線中的工事包括混凝土掩體、機槍陣地、重型帶刺鐵絲、隧道、深溝、防空壕以及指揮部。工事前一公里的距離外造有一條簡易的前哨線,用於放緩或阻礙敵軍的進軍。另外,前哨線前部設有強化的前哨站(Outpost Villages),以加強防禦。 整條防線細分為五個部分[4],從北至南依次為:

  • 沃坦陣地(Wotan Stellung):從里爾附近至聖昆廷
  • 齊格菲陣地(Siegfried Stellung):從阿拉斯附近至聖昆廷,並非二戰中的齊格菲防線
  • 阿貝利希陣地(Alberich Stellung
  • 布倫希爾德陣地(Brunhilde Stellung):洪丁陣地(Hunding Stellung)的北方部分,從克拉奧訥附近至蘭斯附近。
  • 克瑞恩希爾德陣地(Kriemhilde Stellung):洪丁陣地(Hunding Stellung)的南方部分,從蘭斯附近至凡爾登附近。
    • 註:洪丁陣地(Hunding Stellung)的延展部分向南從凡爾登延至梅斯,亦被稱為米歇爾區(Michel Stellung

在所有區域中,齊格菲陣地(Siegfried Stellung)被認為是最強的防禦地帶。

結局

[編輯]

德國統帥堅信這條新防線固若金湯。然而,1917年的康布雷戰役中,首次使用坦克英國紐西蘭聯軍便暫時性的突破了這條防線;在1918年9月,興登堡防線又被協約國百日攻勢成功分割為若干個區域。

來源及注釋

[編輯]
  1. ^ 不過齊格菲防線也是指德國在二次大戰開始前,為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在原來興登堡防線位置所修建的防線
  2. ^ Brewers Dictionary of 20th Century Phrase and Fable
  3. ^ Gilbert, Martin. The First World War (1994), 16章: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war".
  4. ^ Herwig, Holger H. The First World War: German and Austria-Hungary 1914-1918 (1999), 250至251頁

參考連結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