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債務擔保證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債務擔保證券(英語: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是一種信貸掛鉤票據形式的結構性投資產品,是一種包含有資產抵押債券(ABS),由債權組合構成的證券化商品。

債務擔保證券於2000年至2007年間在金融業的廣泛應用。最初被開發用於公司債券市場,但在2002年後,CDO成為再融資抵押支持證券(MBS)的工具。[1][2]與其他由資產支持的私人標籤證券一樣,CDO可以被視為一種承諾,根據CDO從其擁有的債券或其他資產池所收集的現金流程,以預定的順序向投資者支付。[3]CDO信用風險通常基於從這些債券或資產評級中得出的違約概率(PD)進行評估。[4]其中被稱為合成債務擔保證券英語Synthetic CDO的產品(以和債權關聯的衍生產品代替債權本身)被認為給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及其後次貸危機的加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CDO被「切片」成稱為「級別英語Tranche」的部分,這些部分根據優先級依次「捕捉」利息和本金支付的現金流。如果某些貸款違約,CDO收集的現金不足以支付所有投資者,最低級別的投資者最先遭受損失。[5]最後失去支付的是最安全、最高級別的分級。因此,票息支付(和利率)根據分級而異,最安全/最高級別的分級獲得最低利率,最低級別的分級獲得最高利率以補償更高的違約風險。例如,一個CDO可能按安全性順序發行以下分級:最高級別AAA(有時稱為「超級最高級」);次高級別AAA;AA;A;BBB;剩餘部分。[6]

CDO的發行由單獨的特殊目的實體英語Special-purpose entity而非母公司投資銀行發行,並向投資者支付利息。隨著CDO的發展,一些發起者將級別重新打包成另一種迭代,稱為「CDO平方英語CDO-Squared」、「CDO of CDOs」或「合成CDO英語Synthetic CDO」。[6]

在2000年代初期,支撐CDO的債務通常是多樣化的,[7]但到了2006-2007年,當CDO市場增長到數千億美元時,情況發生了變化。CDO的抵押品開始被高風險(BBB或A)分級支配,[8]這些分級通常是從其他資產支持證券中循環利用的,其資產通常是次級抵押貸款。這些CDO被稱為「推動次級抵押貸款供應鏈的引擎」,[9]被認為給放貸人提供了更大的激勵來進行次級貸款。

參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epke, Lins and Pi card,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5:15 (Thomson West, 2014).
  2. ^ Cordell, Larry. COLLATERAL DAMAGE: SIZING AND ASSESSING THE SUBPRIME CDO CRISIS (PDF). May 2012 [2023-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1). 
  3. ^ Azad, C.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CDO). www.investopedia.com. Investopedia. [31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1). 
  4. ^ Kiff, John. CDO rating methodology: Some thoughts on model risk and its implications (PDF). November 2004 [2023-03-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21). 
  5. ^ Azad, C. How CDOs work. www.investinganswers.com. Investing answers. [31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7). 
  6. ^ 6.0 6.1 Lemke, Lins and Smith, Regulation of Investment Companies (Matthew Bender, 2014 ed.).
  7. ^ McLean, Bethany and Joe Nocera, All the Devils Are Here,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Portfolio, Penguin, 2010, p. 120.
  8. ^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ka The 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Report, p.127
  9. ^ The 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Report, 2011, p. 13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