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夫·法奇
伊夫·法奇 | |
---|---|
法國供應部長 | |
任期 1946年1月8日—1946年12月16日 | |
總理 | 喬治·皮杜爾 |
前任 | 亨利·隆尚邦 |
繼任 | 職位廢除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899年8月19日 法國羅訥河口省普羅旺斯地區薩隆 |
逝世 | 1953年3月30日 蘇聯喬治亞提比里西 | (53歲)
國籍 | 法國 |
獲獎 | 史達林和平獎 法國解放勳章 |
伊夫·法奇[註 1](法語:Yves Farge,1899年8月19日—1953年3月30日)是法國新聞工作者。國際和平運動領袖,法國全國和平理事會主席,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委員。
生平
[編輯]1899年生於普羅旺斯地區薩隆。先後在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和馬賽讀中學[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尼斯醫院從事傷員護理工作。戰爭結束後,父親在馬賽病逝。他先後在貨運公司和貿易公司工作,期間曾參與高等美術學院的繪畫課程。25歲時,他以馬賽肥皂廠總代理商的身份到達法屬摩洛哥卡薩布蘭卡[1]。秘密成為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卡薩布蘭卡區域書記。期間,他因頻繁在報紙發表關於殖民主義的政治性評論文章,被撤去代理商職務。之後只能通過組織畫展和出售畫作謀生[1]。
1931年搬到巴黎[1]。在那裡,他為亨利·巴比塞創辦的《世界》雜誌和光明社工作。也為格勒諾布爾的《多菲內快報》工作,擔任主編[1]。
1938年9月,因為不滿慕尼黑協定的簽署,投身於抵抗運動。在里昂擔任《里昂進步報》編輯。在維琪法國時代,他創立了愛國者組織「韋科爾游擊隊」,後來被戴高樂將軍任命為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地下)羅訥省分會委員[2],與納粹德國占領者和法國維希政府進行不屈的鬥爭[3]。
1946年,他在喬治·皮杜爾總理政府出任供應部長[註 2],致力於解決黑市的酒水走私現象。1947年成立法國全國和平理事會,擔任主席[2]。他是第一屆世界和平大會的75位發起人之一,並當選為常設委員會執行局委員。在第二次大會上當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委員[4]。
1952年5月,他赴中國北京參加「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紀念大會」,隨後前往中國東北及朝鮮調查美國細菌戰的事實證據[3],6月9日與曾參加細菌戰的美國空軍戰俘奎恩進行談話[5],8月委託巴黎法蘭西出版業聯合會出版了《在中國和朝鮮的目擊記》[6][註 3]一書。
1952年12月獲史達林和平獎[7],1953年3月25日在莫斯科領獎[8],同時參加了史達林的葬禮[9]。
意外去世
[編輯]1953年3月28日,伊夫·法奇到達喬治亞,調研喬治亞經濟和文化發展情況。29日夜,他和隨行的人在從哥里返回提比里西的途中與一輛卡車相撞。伊夫·法奇受到重傷,昏迷不醒,被緊急送往醫院。而法奇夫人和其他乘客在這一意外事件中都沒有受傷[10]。
醫生診斷認為,他的頭骨和大腦受了重傷,右半身已經失去知覺,心血管的機能受到嚴重障礙。30日晚21時情況惡化,當晚去世[10](一說31日凌晨[2])。
4月1日,伊夫·法奇的靈柩由飛機從提比里西運到莫斯科[11]。2日運抵巴黎,停放在巴黎科學協會的大廳[12]。4日安葬於拉雪茲神父公墓[13](一說葬於阿爾卑斯濱海省尼斯[1][2])。
有謠言認為伊夫·法奇實際上是被蘇聯當局下令暗殺的,只是偽造出車禍的樣子。阿爾卡季·瓦克斯貝格在1995年紐約出版的《史達林與反猶太》一書中提到了這個觀點[14]。
蘇聯持不同政見者薩哈羅夫院士在回憶錄中寫道:「法奇赴莫斯科領取和平獎時,曾與之前接受過自己訪談的醫生會面,詢問他們是否得到了良好的治療。他們自然回答說情況很好,但其中一個人不知不覺地掏出袖子,讓法奇看到了遭受酷刑的痕跡。法奇暗自吃驚。史達林當局曾經下令不要讓外國人對蘇聯感到好奇,所以他的死也是理所當然...(當然,我也無法證實這一點的真實性)」[15]。
榮譽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FARGE Yves, Louis, Auguste. Pseudonymes dans la clandestinité : BESSONNEAU, BONAVENTURE, DUMAINE, GRÉGOIRE, PETREQUIN. Maitron. 2013-07-16 [201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8) (法語).
- ^ 2.0 2.1 2.2 2.3 2.4 Yves Farge. Musée de l'Ordre de la Libération. [201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7) (法語).
- ^ 3.0 3.1 廖蓋隆. 悼伟大的和平战士——伊夫·法奇先生. 人民日報. 1953年4月3日: 第4版.
- ^ 孫源. 法兰西光荣的儿子——伊夫·法奇. 世界知識. 1953, (4): 28–29.
- ^ 法奇等在朝鲜的访问. 人民日報. 1952年6月18日: 第4版.
- ^ “在中国和朝鲜的目击记” 法奇著书控诉美国罪行. 人民日報. 1952年8月19日: 第4版.
- ^ “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委员会 决定以奖金授予法奇等和平战士. 人民日報. 1952年12月22日: 第1版.
- ^ 法奇在莫斯科接受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 人民日報. 1953年3月28日: 第4版.
- ^ 伊里亞·愛倫堡. 伟大的和平保卫者. 人民日報. 1953年3月15日: 第4版.
飛到莫斯科來參加這個偉大的和平戰士的喪禮的有:印度國大黨黨員克其魯,法國進步領袖伊夫·法奇和皮埃爾·戈特,義大利社會黨領袖彼特羅·南尼。
- ^ 10.0 10.1 法国社会领袖法奇不幸逝世. 人民日報. 1953年4月1日: 第4版.
- ^ 宋庆龄致电法国和平理事会吊唁法奇逝世 法奇灵柩从第比利斯运到莫斯科. 人民日報. 1953年4月3日: 第4版.
- ^ 法奇灵柩运抵巴黎. 人民日報. 1953年4月5日: 第4版.
- ^ 巴黎数万劳动人民参加伊夫·法奇的葬礼. 人民日報. 1953年4月7日: 第4版.
- ^ Paul McGregor. Toxic Politic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Kremlin's Poison Laboratory—from the Special Cabinet to the Death of Litvinenko. ABC-CLIO. 2011: 7. ISBN 9780313387470.
- ^ 回忆录第十一章. [201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9) (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