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大樓 (上海)
外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8月5日) |
上海外灘建築群 中國銀行大樓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上海市中山東一路23號 |
座標 | 31°14′22″N 121°29′23″E / 31.2395°N 121.4897°E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37年 |
編號 | 4-220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中國銀行 | |
---|---|
位置 | 上海市黃浦區 |
建成時間 | 1937年 |
評定時間 | 1989年 |
參考編碼 | 1-03 |
中國銀行大樓位於上海市中山東一路23號,是外灘近代建築中的一座重要建築。建築面積為5萬平方米,分東西兩個大樓。東大樓為主樓,高15層,正面面臨外灘,底層的層高較高,地下室有兩層,共有17層;西大樓為次樓,樓高四層。建築師為公和洋行。整個建築的外形帶有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其外牆一律鑲以平整的金山石,樓頂採用平緩的四方鑽尖型屋頂,部分檐口採用石門拱作裝飾,建築的每層兩側都有漏空的「壽」字圖案,欄杆的花紋和窗格也採用了傳統的裝飾紋樣。
建造歷史
[編輯]- 1917年,中國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德國總會也作為敵產被沒收,一次大戰結束後,中國銀行以63萬銀元的代價向政府購進外灘德國總會會址。
- 1928年,中國銀行總行從北京遷到上海。
- 1934年9月中國銀行專門成立了大廈管理處理事會,負責大廈的建造事項,總處國外部經理兼上海分行經理貝祖貽為理事長。大樓建築圖樣由上海名建築公司公和洋行及總處建築課長陸謙受共同擬定,由華商陶桂記營造商以工期18個月、造價181.3萬元中標承造。
- 1936年10月10日宋子文主持了中國銀行大廈的奠基典禮。
- 1937年大樓結構大致完工。正當工程即將完成之時,抗日戰爭爆發,掃尾工程延擱。
- 1941年中國銀行大樓成為汪精衛偽儲備銀行的營業場所;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歸中央銀行使用,幾經交涉,直到1946年元旦,中國銀行才遷入辦公。
最初的雙塔計劃
[編輯]中國銀行大樓最初計劃建設為雙塔形裝飾風藝術建築,有34層,高91公尺,成為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但實際高度僅有77公尺,低於鄰近的沙遜大廈。一說這是因為維克多·沙遜要求在公共租界內任何建築都不得高過沙遜大廈,因此中銀大樓被迫調整高度,但並無正式文獻證明這種說法。導致中銀大樓建設計劃縮小的真正原因多認為是白銀風潮導致上海不動產業蕭條,需求縮小。且中行的財務狀況亦受到白銀風潮影響,被迫縮水計劃。另一說則是因工部局對建築的限高導致計劃縮小[1][2]。
參考文獻
[編輯]- ^ 中行故事:中国银行楼高之谜. 上海金融官微. [202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4).
- ^ 缘何比“沙逊”矮了一头——细说中国银行楼层“限高”之谜.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202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