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八零八工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八零八工廠,第二廠名「青島前進船廠」,歷史可以追溯到德國殖民當局於1898年在小港西側建立的青島水雷機械廠,1945年後稱海軍青島造船所。

歷史

[編輯]

1897年11月14日,德國出兵占據膠澳地區。1898年3月6日,德國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德國殖民當局將青島規劃為遠東自由貿易港軍事基地[1]。1898年6月,水雷槍械修理廠小港西側建立,建有丁字形棧橋式鋼質碼頭、倉庫、簡易車間等設施[2]。該廠是德國侵占青島時期修建的第一所兵工廠。1899年,德國機械工程師弗朗茨·奧斯特開始在青島開辦工廠,經營加工、鑄鐵等業務[3][4]。1900年,水雷槍械修理廠與奧斯特開設的小型修船所合併[5],開始兼營修船業務[2]。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將水雷槍械修理所的廠址改為洋灰方塊廠,為碼頭建設提供建築材料[1]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1925年,洋灰方塊廠改為山東第四兵工廠,製造槍械及手榴彈[5]。1927年,山東第四兵工廠改為東北海軍青島鐵工廠,曾仿製德國伯格曼衝鋒鎗。1931年12月16日,中華民國海軍第三艦隊司令、原東北海軍副總司令兼代總司令沈鴻烈出任青島市市長[6],任上集資將青島鐵工廠改建為青島海軍工廠,並興修海軍船塢,使該廠成為以修船為主的海軍工廠。1932年12月,萬噸級的海軍船塢動工開挖,1934年4月13日建成竣工。該船塢長157米,寬29米,高潮時深8米,低潮時5米,塢底、塢壁用嶗山花崗石,底背搗注有0.3米到2米厚的混凝土。進塢修理的第一艘軍艦是永翔號炮艦,政記公司7000噸的「花甲」號、美國和義大利的遠東艦船也曾進塢修理。1935年,青島海軍工廠增建5000噸級船台[2]

1937年12月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後,日本浦賀船渠株式會社將原竹內造船所、市河造船鐵工廠和大洋海事工業所與青島海軍工廠等四所工廠合併為浦賀船渠青島工場,後又在新疆路中段沿岸建立兩座300噸級滑造和4個車閘,作為其分廠獨立修船[5]。該廠主要修理商船軍艦,也曾建造挖泥船破冰船及小型近海貨船,還曾為日軍建造自殺艇[2]

1945年日本投降後,南京國民政府特派員到青島接收處理敵偽產業,浦賀船渠株式會社青島工廠和分廠被分別交給海軍司令部和青島港務局。1946年5月,海軍當局將該廠改名為海軍青島造船所,直接隸屬於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部。1947年,海軍青島造船所接收美國贈送的鋼骨水泥浮船塢,總長119米,塢寬25.6米,內寬19.5米,塢深5.8米,載重量2800噸,排水量8500噸,可容納4000噸級船舶塢修。1948年秋,中華民國海軍當局下令將青島造船所南遷台灣高雄,將石船塢的塢門沉於膠州灣主航道北側。1949年初,將浮船塢經廈門廣州最終拖至台灣[2]

1949年6月,青島市解放,海軍青島造船所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工礦部接管,先後改名為山東省工礦部青島造船所中央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青島修造船廠。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接管該廠,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青島造船廠。1955年,該廠改名為海軍三零一工廠,曾自行設計製造中國第一代高速炮艇。1958年,原海軍三零二工廠併入海軍三零一工廠。1965年7月1日,該廠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八零八工廠[5]。1996年7月23日,該廠在青島市黃島區註冊第二廠名為「青島前進船廠[7]

參考

[編輯]
  1. ^ 1.0 1.1 青岛市志 机械冶金工业志 概述.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2. ^ 2.0 2.1 2.2 2.3 2.4 青岛两大造船厂变迁:青岛水师工厂 海军造船所. 青島日報/青報網. 2015-08-20 [2025-01-15]. 
  3. ^ 朱軼傑. 奥斯特和他的船厂. 生活. 2007-02-11: 副刊18. 
  4. ^ 青岛老照片37拥有特权的造船厂. 青島早報. 2006-05-07: A23 [202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5. ^ 5.0 5.1 5.2 5.3 企业选介. 青島市情網. 2012-11-24 [2025-01-15]. 
  6. ^ 沈鸿烈. 青島市情網. 2015-08-18 [2025-01-15]. 
  7. ^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 中國修船. 20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