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Orrt0000/沙盒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45年,已解除武装的熊野丸航拍图
概况
使用者 大日本帝国陆军
前级 秋津丸
次级
建造期 1944年-1947年
规划数 2
完成数 1
报废数 2
历史
大日本帝国
舰名 熊野丸
建造者 日立造船(因岛市)
铺设龙骨 1944年8月15日
下水日期 1945年1月28日
完工日期 1945年3月31日
启用 1945年-1947年
缴获 1945年8月15日
结局 1947年11月4日拆解
技术数据
船级 熊野丸级航空母舰
船型 航空母舰登陆舰
排水量 8,128 t(8,000 long ton)(标准排水量)
船长 152米(498英尺8英寸)(全长)
型宽 19.58米(64英尺3英寸)
吃水 6.95米(23英尺)(满载排水量)
动力输出
动力来源 2轴;2座蒸汽涡轮机
船速 19或20(35或37千米每小时;22或23英里每小时)
续航力 6,000 nmi(11,000 km;6,900 mi)(航速17节)
乘员
  • 107人
  • 1664人(含运输部队)
武器装备
舰载机 8架
飞行设施 阻拦索

熊野丸是一艘由大日本帝国陆军(IJA)建造的登陆舰,配备全通式飞行甲板。该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45年初完工,但由于燃料短缺,战争期间未能投入作战。随着日本于同年8月投降,熊野丸吴市同盟国投降。在开始执行遣返日本士兵的任务前,该舰已被解除武装并进行改装,最终于1947年拆解。

背景与设计

[编辑]

1944年3月,大日本帝国陆军(IJA)与大日本帝国海军(IJN)召开会议,以应对美军潜艇对日军商船造成的严重损失,并寻求更有效的护航方案。海军的护航航空母舰至今成效有限,会议重点放在提升可用航空母舰的数量。陆军提出将油轮改装为护航航空母舰,并同意不再建造具有限航空能力的“秋津丸”级登陆艇母舰大日本帝国海军技术部同意负责改装设计,而大日本帝国海军军令部则规定陆军的辅助护航航空母舰需专门用于保护商船。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由陆军将两艘标准的“M型”(军用)9,502 容积总吨(GRT) 货船改装为具完整航空设施的登陆艇母舰,“熊野丸”为首舰。[1]

“熊野丸”级舰艇采用平甲板设计,标准排水量为8,128公吨(8,000长吨),[2][3][4],但海军历史学家汉斯·伦格勒(Hans Lengerer)则认为其标准排水量为6,314 t(6,214 long ton)。[5] 舰艇总长度为152米(498英尺8英寸),[6] 船宽19.58米(64英尺3英寸)[2][3]吃水6.95米(22英尺10英寸)。其飞行甲板长110米(360英尺11英寸)、宽21.5米(70英尺6英寸),配备四条KYB阻拦索系统。舰内设有单一机库,并配置一座后方升降机。舰艉左舷装有一台大型起重机

“熊野丸”的预定航空队包括八架配备深水炸弹三式指挥连络机联络机。若作为航空运输舰,飞行甲板可容纳18架四式战斗机,机库内可再装载17架。[1]

动力系统采用两座舰本式齿轮式蒸汽涡轮机,各驱动一组螺旋桨轴,由三座舰本式水管锅炉供应蒸汽动力。[7] 许多资料提及的第四座锅炉[2][4][3]实际上为一座苏格兰式锅炉(圆筒形辅锅炉),用于舰上蒸汽机械设备。[8] 涡轮机总输出功率达10,000匹轴马力(7,500千瓦特),最高航速19(35千米每小时;22英里每小时)[2][4][3]或20节(37千米每小时;23英里每小时),续航力为6,000海里(11,000千米;6,900英里)(17节)。[7] 舰艇烟囱设于右舷,以横向排气方式设计,以免影响飞行甲板操作。[4] 舰桥位于飞行甲板前端下方。舰员共107人,若包括搭载部队,总人数可达1,664人。[1]

“熊野丸”级航母在陆军分类为“M型C级”登陆舰。[5] 舰内可装载12艘17.1-米(56-英尺)的特大发动艇(Toku Daihatsu)与13艘14-米(46-英尺)的大发动艇(Daihatsu),并可透过船艉两扇大型舱门的轨道发射。[4]

武装

[编辑]
战争结束时的熊野丸

该舰的防空战装备包括八门单装八八式7.5公分高射炮,其中三门位于右舷,五门位于左舷[9]这些火炮能发射6.5千克(14磅)的弹药,初速为720 m/s(2,400 ft/s)。[10]此外,该舰还装备了六门单装自动机炮,其中两门设置在飞行甲板前方的平台上,其余则位于飞行甲板后方的平台上。关于这些机炮的型号,部分资料显示为陆军的九八式20毫米高射机炮[7]而其他资料则认为是海军的九六式25毫米高射机炮[2][4][3]九八式机炮的射速为每分钟100发,[11]九六式机炮则能以每分钟约110发的速率发射250 g(8.8 oz)的弹药。[12]

此外,该舰还配备了两门单装150毫米(5.9英寸)反潜迫击炮,分别设置在舰艏与舰艉的平台上。[9]这些迫击炮可发射27-千克(60-英磅)的弹药,最大射程达4,500米(4,900码)。[13]

建造与服役历史

[编辑]
1947年作为遣返运输船的熊野丸号

熊野丸号于1944年8月15日在日立造船位于因岛市造船厂安放龙骨,最初计划作为标准战时货船建造,但在建造过程中被改装为航空母舰。该舰于1945年1月28日下水,并在3月19日遭受美军13架格鲁曼F6F地狱猫战斗机和14架沃特F4U海盗式战斗机的袭击,所幸未受损伤,并于3月31日完工。[14]然而,由于日本燃油短缺,该舰未能投入作战,甚至曾考虑拆除涡轮机,改为燃煤动力,但最终未予执行。[5]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熊野丸号向盟军投降并被解除武装。为适应遣返日本海外部队的需求,该舰进行了一些改装,例如将原本的横向排烟管更换为直立排烟管,[14]并增加了四艘大型救生艇,这些救生艇安装于飞行甲板外悬的吊艇架上。熊野丸号持续执行遣返任务,直至1947年被出售予川崎重工业拆解。该舰于1947年11月4日在神户的船坞开始拆解,并于1948年9月1日拆解完毕。.[15]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Lengerer, pp. 260, 275
  2. ^ 2.0 2.1 2.2 2.3 2.4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 61
  3. ^ 3.0 3.1 3.2 3.3 3.4 Chesneau, p. 185
  4. ^ 4.0 4.1 4.2 4.3 4.4 4.5 Sturton, p. 214
  5. ^ 5.0 5.1 5.2 Lengerer, p. 260
  6. ^ Lengerer, p. 275
  7. ^ 7.0 7.1 7.2 Lengerer, p. 276
  8. ^ Fukui, p. 100
  9. ^ 9.0 9.1 Lengerer, pp. 261, 276
  10. ^ Campbell, p. 198
  11. ^ Ness, p. 177
  12. ^ Campbell, p. 200
  13. ^ Campbell, p. 213
  14. ^ 14.0 14.1 Hackett & Cundall
  15. ^ Lengerer, pp. 263, 275

参考书籍

[编辑]
  • Campbell, John. 《第二次世界大戰海軍武器》. 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 美国海军学会出版社. 1985. ISBN 0-87021-459-4. 
  • Chesneau, Roger. 《世界航空母艦:1914年至今的圖解百科》需要免费注册 新修订版. 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 美国海军学会出版社. 1995. ISBN 0-87021-902-2. 
  • Fukui, Shizuo. 《二戰結束時的日本海軍艦艇》. 英国伦敦: Greenhill Books. 1991. ISBN 1-85367-125-8. 
  • Hackett, Bob & Cundall, Peter. 《日本陸軍登陸艇母艦「熊野丸」:行動紀錄》. CombinedFleet.com. 2016年5月 [2024年4月1日]. 
  • Jentschura, Hansgeorg; Jung, Dieter & Mickel, Peter. 《1869–1945年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 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 美国海军学会出版社. 1977. ISBN 0-87021-893-X. 
  • Lengerer, Hans. 《大日本帝國海軍與陸軍的航空母艦:技術與作戰歷史》 II. 波兰卡托维兹: Model Hobby. 2023. ISBN 978-83-60041-71-0. 
  • Ness, Leland. 《陸軍:1937–1945年日本陸軍部隊指南》. 2: 日本帝国陆军与海军地面部队武器. 英国索利赫尔: Helion. 2015. ISBN 978-1-909982-75-8. 
  • Sturton, Ian. 日本. Chesneau, Roger (编). 《康威世界戰艦大全:1922–1946》. 英国格林威治: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167–217. ISBN 0-85177-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