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回力棒星云
外观
![]() |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 | 回力棒星云曾于2009年11月30日通过新条目推荐投票,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你知道吗?”栏位。 | ![]() |
新条目推荐
[编辑]- 哪一个星云是宇宙中已知最冷的地方?(自荐)凌云 (留言) 2009年11月25日 (三) 11:34 (UTC)
- (+)支持,答案呢?--玖巧仔@留言 2009年11月25日 (三) 12:44 (UTC)
- (=)中立,到底要推荐什么呢?--Djhuty (留言) 2009年11月25日 (三) 13:06 (UTC)
- (=)中立 哪一个星云是宇宙中已知最冷的地方? 他想打的应该是这个。--Auvaand --Talk 2009年11月25日 (三) 13:09 (UTC)
- 不好意思,第一次做推荐,不熟习内部联结该指向答案所在之处,只做了一般性的联结。凌云 (留言) 2009年11月25日 (三) 13:54 (UTC)
- (+)支持--试后不适症 (留言) 2009年11月25日 (三) 14:47 (UTC)
- (&)建议提问可以改成 ,宇宙中哪个星云是已知最冷的地方。--玖巧仔@留言 2009年11月25日 (三) 14:59 (UTC)
- (!)意见内嵌参考二是无效连结,另外人名的显示也有错误,没有像英语版正确显示作者姓名,推测是{{Harvard reference}}的问题。--RekishiEJ (留言) 2009年11月25日 (三) 16:26 (UTC)
- (+)支持—老陈 (留言) 2009年11月26日 (四) 05:28 (UTC)
- (+)支持—天上的云彩‧ธันวา| สนทนาธรรมได้ที่นี่ 2009年11月26日 (四) 08:47 (UTC)
- (+)支持—Chunchun2345 (留言) 2009年11月26日 (四) 12:56 (UTC)
- (!)意见 问题极多。—Krytyk (留言) 2009年11月26日 (四) 17:21 (UTC)
- 1) Boomerang一词在中文WIKI上的翻译有飞去来器、回飞棒、飞旋镖、回旋镖或回力镖,并无“回力棒”。阁下条目的命名是否有出处?请注明。
- 2) "因为不能如同哈柏太空望远镜看得那么清楚,天文学家看见状似云气的瓣,有着轻微的不对称,因而看似澳大利亚原住民使用的回力棒。" —严重非人话。原文:Unable to view it with the same detail as with the Hubble, the astronomers saw merely a slight asymmetry in the nebula's lobes, suggesting a curved shape like a boomerang. 翻译:由于无法如Hubble望远镜般观测到清楚的细节,天文学家仅能看到一对稍不对称的星云两叶,其弯曲形状貌似一个澳洲土著居民使用的飞去来器。
- 3) "只比绝对0度(温度的最低极限温度)温暖了1K的温度。" “温暖”二字显然并不合适。“高”就可以了。
- 4) "这是目前唯一找到比背景辐射的温度还要低的天体。" 此处“背景辐射”是指3K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吧?请确认内部链接的正确性。
- (!)意见:1.内容稍显单薄;2.将观望作者对Krytyk所提意见的回应。--Teekkari (留言) 2009年11月27日 (五) 16:14 (UTC)
- 暂时(-)反对:除上述问题外,尚有少量英文残留未译。--Teekkari (留言) 2009年11月28日 (六) 08:33 (UTC)
- 本不想回应这些问题。翻译本就没有绝对性,主要在是否能完整的表达原文的内容与涵义,所以能做到信、雅、达三要件的翻译名家才很罕见。此处的背景辐射是泛指一般的背景辐射,因为具备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前景的主体辐射通常都高于背景辐射,所以此处并不需要与宇宙背景辐射去比较或连结。再者,回力棒才是boomerang传统的中文翻译,不妨看一看比较有点历史的文件去求证。依我的习惯,非天文类的名词我不去评论,也不去撰述。所以虽然维基以飞去来器这样俗〈纯属个人观感〉的译名做标题,依然给予内部链接,方便大家的检索。另外,提醒一下,人名与缩写是否要翻译是值得讨论的,因为语源的不同会有有不同的念法,这会造成翻译上的差异。所以不常见的人名不翻译,反倒有利于检索原始出处;硬翻出中文,有时不而不便啊。凌云 (留言) 2009年11月29日 (日) 12:45 (UTC)
- (:)回应:Krytyk提出的意见中,至少第二点和第三点我觉得是十分中肯的意见。我说的残留未译的英文是指“see also”。--Teekkari (留言) 2009年11月29日 (日) 13:20 (UTC)
- (:)回应:这位作者的态度令人唏嘘啊。您虽“具备物理知识”,但似乎没看明白英文原文。请看原文:"Even the −270 °C background glow from the Big Bang is warmer than this nebula. It is the only object found so far that has a temperature lower than the background radiation." 翻译:即便是零下270度的大爆炸余辉也比这个星云的温度高。这个星云是目前为止所找到的唯一一个低于此背景辐射的物体。注意加译“此”字是因为原文最后说lower than the background radiation。此处使用定冠词,实为呼应上文中所引入的概念(以定冠词来指称前文提到的事物,是英语的基本语法)。而这个概念正是the −270 °C background glow from the Big Bang——毫无疑问地就是在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你的翻译之所以错误,关键在于你没能捕捉到定冠词的存在。至于你之后的一连串前景、背景的解释,连出发点都根本错误,也就不值一驳了。--Krytyk (留言) 2009年11月29日 (日) 14:35 (UTC)
- 本不想回应这些问题。翻译本就没有绝对性,主要在是否能完整的表达原文的内容与涵义,所以能做到信、雅、达三要件的翻译名家才很罕见。此处的背景辐射是泛指一般的背景辐射,因为具备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前景的主体辐射通常都高于背景辐射,所以此处并不需要与宇宙背景辐射去比较或连结。再者,回力棒才是boomerang传统的中文翻译,不妨看一看比较有点历史的文件去求证。依我的习惯,非天文类的名词我不去评论,也不去撰述。所以虽然维基以飞去来器这样俗〈纯属个人观感〉的译名做标题,依然给予内部链接,方便大家的检索。另外,提醒一下,人名与缩写是否要翻译是值得讨论的,因为语源的不同会有有不同的念法,这会造成翻译上的差异。所以不常见的人名不翻译,反倒有利于检索原始出处;硬翻出中文,有时不而不便啊。凌云 (留言) 2009年11月29日 (日) 12:45 (UTC)
- (+)支持,但应改善第二个参考资料。—黑暗魔君 (留言) 2009年11月29日 (日) 14:10 (UTC)
- (!)意见,建议修改一下Krytyk指出的“天文学家看见状似云气的瓣”那里--A02 (留言) 2009年11月29日 (日) 15:30 (UTC)
处理人:—天上的云彩‧ธันวา| สนทนาธรรมได้ที่นี่ 2009年11月30日 (一) 00:13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回力棒星云中的2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hubble_boomerang_030220.html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523195958/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hubble_boomerang_030220.html
- 向 http://www.aao.gov.au/images/captions/aat079.html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720112253/http://www.aao.gov.au/images/captions/aat079.html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