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酃县 (宋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酃县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设置的。为官员曹彦约平定黑风峒变乱后、稳固统治所设[1][2]。是今湖南省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的山区县[3][4]。为炎帝陵所在[5]。1994年,改名为炎陵县

南宋设县

[编辑]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县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6],在洣水之南置酃县[7]。《宋史》称,因酃湖得名[6]。明嘉靖《衡州府志》[1]、清《读史方舆纪要》称,因古酃县得名[7]。清朝乾隆《酃县志》称,县城有酃泉,因而得名。三种说法没有定论[1]

嘉定初年,当时有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人相继反叛朝廷,即黑风峒变乱。“桂阳茶陵安仁三县皆破,环地千里,莽为盗区。”湖南转运判官曹彦约平定叛乱[8]。宋廷在平叛后,新设桂东县资兴县、酃县[9]:46。《酃县志·隶属》所记,曹彦约在嘉定四年(1211年)平定黑风峒(今桂东县境)罗世传叛乱后,为加强朝廷对边远山区的统治,请求以茶陵县的三个乡设置酃县,以古酃县名之,仍隶茶陵军[1]

酃县县治在霞阳镇[1],曾属衡州,后属茶陵军[6]炎帝陵所在鹿原陂时属康乐乡。宋时,朝廷在炎帝陵前建庙。后有多次重修、重建[5]

元朝至清末

[编辑]

元朝时,酃县属衡州路,为下县[10]衡州府[11]。明朝时,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四里。黄烟堡由衡州卫官兵戍守。县西四十五里有云秋山[7](当代名为金紫峰、金紫仙[3]),县西南八十里有万阳山,县北十里、与茶陵州边界处有青台山。县东旧有洣泉,洣水曾发源于此。洣水与云秋水合流,北流入茶陵州界。流经的桃源溪,北流合于云秋水,为桃源江口[7]嘉靖二年(1523年),建成酃县城墙。明清之际,因社会动乱县城人口骤减,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坏[2]

清朝,酃县仍属衡州府,考评:[12]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库,按照帝王陵殿标准重建炎帝陵[5]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入酃县县城,县城遭到严重破坏[2]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

中华民国初年,全国废府,酃县直属湖南省,后属衡阳道

1927年时,中国共产党在此地展开革命活动。1928年4月19日,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占领酃县。国民政府随即展开反击,酃县战斗结束后,毛泽东率部撤退。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在酃县十都首次会面。4月22日,国军第八军一师“熊震全部养日克服酃县”。4月28日,即是朱毛会师[13]。日后,酃县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国共双方在此地展开军事拉据。酃县县城在国军数次军事围剿中损失严重[2]。中华人民共和国作者提及,1927年至1937年期间,在酃县“牺牲的革命干部和群众达2.3万人,占总人口的23%”[14]:40

1937年,酃县政府以炎帝陵为名,设置炎陵乡[1]。1938年,地处罗霄山脉山区的酃县成为抗战后方[4]。全面抗战时期的1940年,湖南省主席薛岳决定将省政府暂时迁往酃县炎陵山。营建省府住所主事人因炎帝陵年久失修,报请薛岳批准、湖南省政府拨专款,修葺炎帝陵[5]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解放军部队南下陆续攻占江西湖南两省。已陆续攻占酃县周围的江西宁冈永新遂川和湖南茶陵安仁资兴桂东等县。当时,中华民国国防部保安局局长唐纵派遣保安局少将参议霍远鹏组成起“湘赣边区反共救国军”。其中,第二、四支队驻守酃县,拥有2000多人规模的武装[14]:40

霍远鹏的“反共救国军”司令部驻扎在酃县、安仁县交界的的金紫仙脚下鹏塘、太平墟(在今炎陵县东风乡)一带。霍远鹏试图以地形、依托酃县据守。中共方面经过长期准备后,于10月20日,围攻鹏塘、太平墟。在司令部俘虏霍远鹏。中共衡阳地委、军分区484团则于10月27日,在驻军逃离的情况下,进占酃县县城[14]:41—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

1949年10月27日,中共方面取得酃县县城,即以此为“解放酃县”之日。第一任中共酃县县委书记为申祖训,县长赵德新、县委组织部长樊致祥、公安局长王禧。10月30日,清剿“反共救国军”残部的解放军回到县城。11月2日,中共方面在县城洣泉书院前广场举办“酃县解放暨剿匪胜利大会”。酃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1月中旬,“反共救国军”残部在资兴县彭公庙集结。解放军四八四团前去围剿,在彭公庙围歼其残部[14]:42—43

1949年10月后,酃县属衡阳专区。1954年,划入郴县专区。与安仁县同属衡阳专区、郴县专区。未知,原安仁县的太平墟是否在此时划入酃县,设为东风乡[14]:42。1959年3月22日,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酃县,辖区并入茶陵县[15]。1961年,复置酃县,属湘潭专区。1970年,属湘潭地区。1983年,酃县改属株洲市

自1950年代起,酃县城墙和县城大部分旧建筑被拆除,同时,城区面积不断扩大[2]。1990年代初,酃县因“邑有圣陵”——炎帝陵改名炎陵县。这是中国大陆常见的,因经济因缘或提高知名度而推动的传统地名改名[16]。1993年7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将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的请示》。次年4月5日,民政部下发《关于湖南省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的批复》,批准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彭雪开. 82年前就有炎陵乡,25年前才有炎陵县. 株洲晚报数字报. 2022-06-20 [2022-12-08] (简体中文). [失效链接]
  2. ^ 2.0 2.1 2.2 2.3 2.4 杨君. 摘要. 《炎陵城变迁研究》 (硕士论文). 湘潭大学. 2017 [2022-12-09] (简体中文). 
  3. ^ 3.0 3.1 文建美、李晓琦、邓彬. 走进“多山之县” 领略“炎陵十峰”. 编辑:姜姿. 红网. 2022-06-20 [202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简体中文). 
  4. ^ 4.0 4.1 湖南炎陵档案现大量“抗战联语” 涉及众多行业. 责任编辑:UN100. 搜狐网,来源:新华网. 2011-09-07 [202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简体中文). 
  5. ^ 5.0 5.1 5.2 5.3 修葺炎帝陵 旧貌换新颜. 炎陵县人民政府网站. [202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简体中文). 
  6. ^ 6.0 6.1 6.2 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茶陵军,绍兴九年,升县为军,仍隶衡州。嘉定四年,析康乐、云阳、常平三乡置酃县,亦尝隶衡州。县一:酃。下。因酃湖为名。桂阳军[……]
  7. ^ 7.0 7.1 7.2 7.3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衡州府[……]酃县,府东三百九十里。西北至长沙府茶陵州七十里,东至江西永宁县九十里,南至郴州兴宁县百里。本唐茶陵县地。宋嘉定年,析茶陵之霞阳、常平、安乐三乡置县洣水之阳,取古酃县为名,属茶陵军。元属衡州路。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四里。云秋山,县西四十五里[……]
  8. ^ 宋史·卷四百一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嘉定元年,诏求言,彦约上封事,[……]寻提举湖北常平,权知鄂州兼湖广总领,改提点刑狱,迁湖南转运判官。时盗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窃发,桂阳、茶陵、安仁三县皆破,环地千里,莽为盗区。彦约至彼督运,人心始定。迁直秘阁、知潭州、湖南安抚。时江西言欲招安李元砺,朝命下湖南议招讨之宜,彦约言:“今不行讨捕,曲徇招安,失朝廷威重。若元砺设疑词以款重兵,则兵不可撤戍,民不得安业。”元砺果不可降,彦约乃督诸将逼贼巢而屯,击破李新于酃洣,新中创死,众推李如松为首,如松降,遂复桂阳。
  9. ^ 郭名德、亮采. 《湖南增置数县缘于瑶汉大起义》. 文史博览 (湖南省长沙市: 中国人名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2020, (2020年第5期): 44–46 [2022-12-09]. ISSN 1672-86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简体中文). 
  10. ^ 元史·卷六十三·志第十五》地理六[……]衡州路,上[……]县三,衡阳,上。倚郭。安仁,下。酃县。下。道州路[……]
  11. ^ 明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地理五[……]衡州府,元衡州路[……]酃,府东。洣水在县东,源出洣泉,西有云秋水流合焉。桂阳州[……]
  12. ^ 清史稿·卷六十八·志四十三》◎地理十五……衡州府,冲,繁,难……酃,简。府东南三百里。北:青台。南:泰和。东南:万阳。西南:屏水山。山与桂东接界,洣水出焉。迤北至双江口,漠渡水北流西屈注之。又西合春江,即云秋水,东北合洣水入茶陵,是为茶陵江。其东沔渡水,北为洮水,下流合于洣水。永州府……
  13. ^ 王健英. 《坚持实事求是,恢复历史原貌——井冈山会师考评》. 党史文苑 (江西省南昌市: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 1998, (1998年06期): 42–46. ISSN 1007-6646 (简体中文).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金健. 《酃县解放纪实——与国民党军队在井冈山地区的最后一战》. 湘潮 (湖南省长沙市: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2009, (2009年第001期): 40–43 [2022-11-27]. ISSN 1003-949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简体中文). 
  15.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1959年). 责任编辑:郭桢. 中国政府网,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0》(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编,地图出版社1960年3月). 2007-03-23 [202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繁体中文). 
  16. ^ 李跃. 承载历史记忆的传统地名要慎改. 晶报数字报,来源:2018年6月1日《晶报》A02版. 2018-06-01 [202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