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蒂亚吉特·雷伊
萨蒂亚吉特·雷伊 Satyajit Ray | |||||||||||
---|---|---|---|---|---|---|---|---|---|---|---|
导演 | |||||||||||
出生 | |||||||||||
逝世 | 1992年4月23日 | (70岁)||||||||||
配偶 | 拜乔亚·达斯 (1948年-1992年) | ||||||||||
儿女 | 山地普·雷伊 | ||||||||||
|
萨蒂亚吉特·雷伊(孟加拉语:সত্যজিত রায় 或 সত্যজিৎ রায়,ⓘ,1921年5月2日—1992年4月23日),知名孟加拉裔印度导演。他被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导演之一。[1]
雷伊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户孟加拉人家,在艺术与文学的世界中成就卓越。他以商业艺术家起家,在一趟伦敦之旅中认识了法国导演让·雷诺瓦,观看了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单车失窃记》之后开始投入独立制片。
雷伊执导了37部电影,包括剧情片、纪录片与短片。他也是位小说作家、发行人、插画家、平面设计师与影评人。雷伊的首部电影《大路之歌》(1955年)荣获了11座国际大奖,其中包括康城影展最佳人生纪录奖。雷伊并以《大路之歌》、《大河之歌》(1956年)与《大树之歌》(1959年),三部电影共谱了《阿普三部曲》。其中雷伊一手包办了编剧、选角、配乐、摄影、艺术指导、剪辑,并自行设计了片尾字幕与宣传品。雷伊的生涯中获奖无数,包括32座印度国家电影奖,为数众多的国际影展奖项,以及1992年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早年与出身背景
[编辑]萨蒂亚吉特·雷伊[2]的祖父,亚潘多奇修尔·雷伊是位作家、插画家、哲学家、发行人与业余天文学家,同时也是十九世纪孟加拉宗教与社会运动--梵天运动的领导人。萨蒂亚吉特的父亲,苏库玛·雷伊是孟加拉的无意义韵文与儿童文学作家先驱、插画家以及评论家。萨蒂亚吉特·雷伊则是父亲苏库玛与母亲苏普拉哈的结晶,诞生于加尔各答。萨蒂亚吉特的父亲在他年仅三岁时过世,一家人靠着母亲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雷伊在加尔各答大学的总统学院进修经济学,然而他的最爱一直都是艺术。1940年,雷伊在母亲的坚持下,前往桑蒂尼盖登、诗人泰戈尔所创立的印度国际大学就读。雷伊的不情愿源自他对家乡加尔各答的情感,也因为外界普遍对桑蒂尼盖登的低评价[3]。而在母亲的极力劝说,与对泰戈尔的憧憬,最后仍说服了雷伊。在桑蒂尼盖登的日子,雷伊才体会了东方艺术的美好。他之后并承认,他在著名画家难陀·婆薮[4]以及贝挪得·贝哈里·玛克荷菊身上学到许多。雷伊后来并为玛克荷菊拍了纪录片《心眼》。在走了一趟阿旖陀石窟、埃洛拉石窟与象岛石窟后,雷伊更由衷的赞赏印度艺术。[5]
1943年,雷伊在完成五年学业之前,离开了桑蒂尼盖登,回到加尔各答,在一家英国广告公司“D·J·克伊摩”谋职。雷伊在公司的角色是“资浅的创意工作者”,月薪仅有八十卢比。然而,一方面,视觉设计是贴近雷伊的想法的事情,而且雷伊多半受到不错的对待,当时公司里的英国和印度职员明显正处于紧绷状态(前者薪资待遇较优),而雷伊认为“客户普遍很愚蠢”[6]。约莫1943年,雷伊开始加入印章出版,一家由D·K·古普塔 (D. K. Gupta) 所创的新出版社。古普塔让雷伊操刀出版社发行的书籍的封面设计,并给了他完整的艺术自由。雷伊设计了许多书籍的封面,其中包括吉姆·寇贝特的《库曼的食人兽》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发现印度》,以及儿童版的《大路之歌》,一本由比哈堤哈逊·班纳吉 (Bibhutibhushan Bandopadhyay) 所著的古典孟加拉小说,其重新命名为《芒果籽之歌》 (Am Antir Bhepu) 。雷伊深受此作品的影响,其也成了他首部电影的主题。除了设计封面外,雷伊也绘制书的插画;他的插画许多最后都能在他开创性的电影中的镜头等处找到。[7]
1947年,雷伊与奇答那答·达斯古普塔等人合作,成立了加尔各答电影协会,并透过协会接触了许多外国电影。在这个时期,雷伊不停认真的欣赏、研究电影。他在二战时期援助了驻扎在加尔各答的美国陆军,而陆军单位则通知他最新于城里上映的美国电影。雷伊后来结识了英国皇家空军的员工诺曼·克莱尔 (Norman Clare) ,他们分享彼此对电影、国际象棋、西洋古典乐的热爱。[8]
1949年,雷伊娶了拜乔亚·达斯 (Bijoya Das) ,他的表姐、多年来的爱人[9]。他们夫妻有了一个儿子山地普,其现在也是一位电影导演。同年,让·雷诺瓦来到了加尔各答拍摄电影《河》。雷伊协助他寻找乡间的外景拍摄地。当时,雷伊告诉雷诺瓦他拍《大路之歌》的构想,其时而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并获得了雷诺瓦的支持[10]。1950年,雷伊被D·J·克伊摩送到伦敦总部工作。在伦敦的三个月间,雷伊看了99部电影。其中新写实主义电影、维多里奥·狄西嘉的《单车失窃记》 (1948) ,对雷伊造成了深刻的冲击。雷伊后来对此表示,他走出戏院时,便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位电影工作者。[11]
阿普时代 (1950–1959)
[编辑]雷伊于是决定选用《大路之歌》,一本1928年由比哈堤哈逊·班纳吉出版、孟加拉文学中的经典教育小说,做为他首部电影的主题。这本半自传小说内容叙述著孟加拉乡村的小男孩阿普的成长过程。
雷伊找来了一组缺乏经验的工作人员,然而,他的摄影师苏布拉塔·米特拉 (Subrata Mitra) 和美术指导班西·柴德拉古普塔 (Bansi Chandragupta) 都递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获得极大的喝采。演员阵容则是由一群业余艺人组成。拍摄工作于1952年末展开,资金来源是雷伊的个人存款。他默默希望一旦完成了初步拍摄工作,就可以筹得一笔赞助的经费;然而,资金并没有从天而降[12]。《大路之歌》拍摄花了三年之久的时间,过程断断续续--拍摄只有在雷伊或执行制片安尼欧·乔德赫瑞 (Anil Chowdhury) 筹到下一步金费时才能进行[12]。在有了西孟加拉政府的贷款后,电影终于完成拍摄,并于1955年发行,立即获得评论和大众上极大的成功,横扫众多奖项,在印度与海外都十分畅销。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雷伊拒绝了那些要求他改写脚本或撤换制作人的人的资金赞助,并忽视了政府希望他们能写个圆满结局、让阿普一家有个“新的方案”的劝告,但政府最后还是资助了电影。[13]。
作品
[编辑]- 1955年:《大路之歌》
- 1956年:《大河之歌》-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 1959年:《大树之歌》
- 1960年:《女神》
- 1963年:《大都会》-柏林影展最佳导演银熊奖
- 1964年:《孤独的女人》-柏林影展最佳导演银熊奖
- 1973年:《遥远的雷伊声》-柏林影展金熊奖
注解
[编辑]- ^ Santas 2002,第18页
- ^ Seton 1971,第36页
- ^ Robinson 2003,第46页
- ^ Seton 1971,第70页
- ^ Seton 1971,第71–72页
- ^ Robinson 2003,第56–58页
- ^ Robinson 2005,第38页
- ^ Robinson 2005,第40–43页
- ^ "Satyajit Ray had an unconventional marriage. He married Bijoya (born 1917), youngest daughter of his eldest maternal uncle, Charuchandra Das, in 1948 in a secret ceremony in Bombay after a long romantic relationship that had begun around the time he left college in 1940. The marriage was reconfirmed in Calcutta the next year at a traditional religious ceremony.", "Ties that Bind" by Arup Kr De, The Statesman, Kolkata, 27th.April.2008
- ^ Robinson 2005,第42–44页
- ^ Robinson 2005,第48页
- ^ 12.0 12.1 Robinson 2003,第74–90页
- ^ Seton 1971,第95页
参考资料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