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自治邦
外观
菲律宾自治邦 | |||||||||||||
---|---|---|---|---|---|---|---|---|---|---|---|---|---|
1935年-1942年 1942年 – 1945年流亡政府 1945年-1946年 | |||||||||||||
国歌:《亲爱的土地》 | |||||||||||||
地位 | 美国非建制属地 | ||||||||||||
首都 | 马尼拉 | ||||||||||||
常用语言 | 西班牙语、英语、他加禄语 | ||||||||||||
政府 | 单一制、共和制、三权分立 | ||||||||||||
• 美国总统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1935年-1945年) 哈瑞·S·杜鲁门(1945年-1946年) | ||||||||||||
总统 | |||||||||||||
• 1935–1944 | 曼努埃尔·奎松 | ||||||||||||
• 1944–1946 | 塞尔吉奥·奥斯米纳 | ||||||||||||
• 1946 | 曼努埃尔·罗哈斯 | ||||||||||||
副总统 | |||||||||||||
• 1935–1944 | 塞尔吉奥·奥斯梅尼亚 | ||||||||||||
• 1946 | 埃尔皮迪奥·基里诺 | ||||||||||||
历史时期 | 战间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 ||||||||||||
• 成立 | 1935年11月15日 | ||||||||||||
• 菲律宾独立 | 1946年7月4日 | ||||||||||||
面积 | |||||||||||||
1939年 | 300,00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39年 | 16000303 | ||||||||||||
ISO 3166码 | PH | ||||||||||||
| |||||||||||||
今属于 | 菲律宾 |
菲律宾历史 |
---|
|
史前时期 |
菲律宾自治邦[3][4][5](英语:Commonwealth of the Philippines),又称菲律宾自由邦[6]、菲律宾自治国[7]、菲律宾自治政府[8]、菲律宾共和国[9]等,是一个已不存在的自治邦。成立于1935年。在此之前为美属菲律宾(1898年-1935年),曾是美国的一个未合并领土;直至1946年菲律宾共和国成立为止。菲律宾邦被规划为迈向完全独立前的过渡政府,它的外交事务仍然由美国管理。
在其短暂的存在时间中,菲律宾自治邦拥有健全的行政与司法体系。立法体系最初为一院制,后期转为两院制。
参考文献
[编辑]- ^ Article XIV, Section 10,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ommonwealth of the Philippines which reads "[t]his Constitution shall be officially promulgated in English and Spanish, but in case of conflict the English text shall prevail."
- ^ Constitutional Law. Philconsa Yearbook (Philippine Constitution Association). 1965 [2016年9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6月17日).
- ^ 陈烈甫. 菲律賓的歷史與中菲關係的過去與現在. 台北: 正中书局. 1968.
- ^ 方豪 (编). 東南亞史.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 历史学.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0.
- ^ 马燕冰. 菲律宾.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 无父之痛:族裔文化之根的残缺与. 都市行走中的空间重绘 当代美国亚裔都市叙事中的“漫游者”空间政治.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22-12: 85. ISBN 978-7-5615-8770-6.
- ^ 国际劳务输出研究 以菲佣为研究对象展开.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2-06: 22. ISBN 978-7-307-23049-1.
- ^ 李涛,陈丙先编著. 《菲律宾概论》 2012 第120页
- ^ 菲律宾. 联合国.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