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炮
外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Zh_conversion_icon_m.svg/35px-Zh_conversion_icon_m.svg.png)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7月4日) |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2/%E5%A4%A7%E6%B2%BD%E5%8F%A3%E7%82%AE%E8%87%BA%E9%81%BA%E5%9D%80%E5%8D%9A%E7%89%A9%E9%A4%A8%E5%85%A7%E5%87%BA%E5%9C%9F%E8%87%BC%E7%82%AE.jpg/220px-%E5%A4%A7%E6%B2%BD%E5%8F%A3%E7%82%AE%E8%87%BA%E9%81%BA%E5%9D%80%E5%8D%9A%E7%89%A9%E9%A4%A8%E5%85%A7%E5%87%BA%E5%9C%9F%E8%87%BC%E7%82%AE.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a/Chinese_Bombard_1377.jpg/225px-Chinese_Bombard_1377.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8/Karl6.jpg/225px-Karl6.jpg)
臼炮(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口径与炮管长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因其炮身短粗,外形类似中国的石臼,因此在汉语中被称为“臼炮”。小口径、方便携带的臼炮后来发展为迫击炮。
臼炮最初出现于13世纪,发射石弹。中国明清时的将军炮有很多为臼炮,例如造于1377年的大口径轰城炮[1]以及1690年所制的威远将军炮。
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战、1489年苏格兰的Dumberton攻城战等战役中,攻城一方都使用了大口径臼炮。由于金属铸造工艺不精湛,无法铸造长身管火炮,因此就其弹道特性和身径比来说,19世纪50年代以前的大口径火炮很多都是臼炮,其中最著名的火炮为1832年法国制造的“Monster Mortar”。
由于臼炮的射角大、弹道弧线高,因此多被用来轰击距离较近、中间隔有山脉等障碍物、无法平射的目标。日俄战争中,日军曾用280毫米臼炮对旅顺展开地毯式轰击,击沉俄国太平洋舰队多艘战列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军队在欧洲的壕堑战地区广泛使用臼炮轰击对方阵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有美军的小大卫([Little David,口径为914毫米)、德军的卡尔臼炮(Mörser Karl,口径为540毫米)等大口径臼炮,其中“卡尔”臼炮曾经用于塞瓦斯托波尔攻城战和1944年镇压华沙起义、斯大林格勒战役。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这是一篇关于武器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