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麦卡锡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Bikol Central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Bosanski
- Català
- کوردی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Galego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Հայերեն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Malagasy
- Македонски
- Монгол
- Bahasa Melayu
- မြန်မာဘာသာ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Polski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hqip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தமிழ்
- తెలుగు
- Tagalog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外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约翰·麦卡锡 | |
---|---|
出生 | (1927-09-04)1927年9月4日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
逝世 | 2011年10月24日(2011岁—10—24)(84岁)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
居住地 | 美国 |
国籍 | 美国 |
母校 | 加州理工学院 |
知名于 | 人工智能;限制;Situation calculus(英语:Situation calculus);Lisp |
信仰 | 无神论[1] |
奖项 | 图灵奖(1971) 京都奖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富兰克林奖章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计算机科学 |
机构 | 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普林斯顿大学 |
博士导师 | 所罗门·莱夫谢茨 |
博士生 | 露勋娜·巴伊奇 芭芭拉·利斯科夫 Robert Moore(英语:Robert Moore) Francis Morris(英语:Francis Morris) 拉吉·瑞迪 |
约翰·麦卡锡(英语:John McCarthy,1927年9月4日—2011年10月24日[2][3]),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计算机科学家。他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而在1971年获得图灵奖。实际上,正是他在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上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
履历
[编辑]1927年9月4日,约翰·麦卡锡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他的父亲John Patrick是爱尔兰裔美国人,母亲Ida Glatt McCarthy是立陶宛的犹太人。
他于1948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数学学士学位,195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分别短暂地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供职后,麦卡锡于1962年-2000年底在斯坦福担任教授,退休后成为名誉教授。
约翰·麦卡锡时常在网络论坛上对时事作出右翼倾向的评论。[4]
成就贡献
[编辑]麦卡锡发明了LISP并于1960年将其设计发表在《ACM通讯》上。他帮助推动了麻省理工学院的MAC项目。然而,他在1962年了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前往斯坦福大学并在那里协助建立了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英语: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成为MAC项目多年来的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5]
奖项荣誉
[编辑]- 1971年,麦卡锡获得了计算机界的最高奖项图灵奖。[6]
- 1988年,麦卡锡获得了京都奖。[6]
- 1990年,麦卡锡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6]
- 1999年,麦卡锡成为了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研究员。[6]
- 2003年,由于麦卡锡在计算机和认知科学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富兰克林奖章。[6]
- 2012年,麦卡锡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工程英雄称号。[7]
哲学倾向
[编辑]约翰麦卡锡出生在一个共产主义家庭。约翰麦卡锡是一个读书狂,乐观主义者,他是言论自由的坚定支持者。约翰麦卡锡经常在Usenet论坛上发表对国际事务的看法。也可以在他自己的主页上[8]看到他的一些观点,主要是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人类的物质发展是可取的和可持续的”。
麦卡锡看到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他在自己的宝马车上有一条标语“不符合数学的,都是胡言乱语”。麦卡锡预言互联网文化和社交网络在今后10年将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编辑]- ^ McCarthy, John. Commentary on World, US, and scientific affairs. 2007-03-07 [200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1).
By the way I'm an atheist.
- ^ “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去世. 新浪网. 2011-10-25 [2011-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2) (中文(简体)).
- ^ Creator Of Lisp, John McCarthy, Dead At 84. TechCrunch. 2011-10-24 [2011-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英语).
- ^ John McCarthy: PROGRESS AND ITS SUSTAINABILITY. [2006-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林一平. AI的奠基者:麥卡錫(二). 科学人. No. 254 (远流出版公司): 28. [2023-05-05]. ISSN 1682-2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5).
- ^ 6.0 6.1 6.2 6.3 6.4 《2011 逝去的中外名人》. 环球时报. [201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7) (中文(简体)).
- ^ Beckett, Jamie. Stanford School of Engineering names new engineering heroes. Stanford News. 12/02/2012 [12/02/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请检查
|access-date=,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 ^ 存档副本. [2006-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参阅
[编辑]- 斯坦福大学中心暨研究所(英语:Stanford University centers and institutes)(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 )
外部链接
[编辑]- Oral history interview with John McCarthy at Charles Babbage Institute(英语:Charles Babba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McCarthy discusses hi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haring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also describes his work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funded by 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including logic-based AI (LISP) and robotics.
图灵奖获得者 |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京都奖获得者 | |||||||||||||||
---|---|---|---|---|---|---|---|---|---|---|---|---|---|---|---|
| |||||||||||||||
| |||||||||||||||
| |||||||||||||||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 | |||||||||||||||||
---|---|---|---|---|---|---|---|---|---|---|---|---|---|---|---|---|---|
| |||||||||||||||||
| |||||||||||||||||
| |||||||||||||||||
|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分类:
隐藏分类:
- CS1英语来源 (en)
- 引文格式1错误:日期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
- 使用未知科学家信息框参数的页面
- 含有英语的条目
- 有蓝链却未移除内部链接助手模板的页面
-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CC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K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LWA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ACM-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DB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oogle Schola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ATHS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G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copu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ZBMATH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Trov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