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湖气象站
竹子湖气象站 | |
---|---|
Zhuzihu Weather Station | |
组织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
种类 | 四等气象站 |
序号 | 46693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竹子湖路2号 |
座标 | 25°09′53.95″N 121°32′10.58″E / 25.1649861°N 121.5362722°E |
海拔高度 | 607.118米 |
气压计海拔高度 | 615.118 |
设立 | 1937年 | (日治时期)
网址 | www.cwb.gov.tw |
[编辑维基数据] |
竹子湖气象站位于台湾台北市北投区竹子湖,为交通部中央气象局辖下的四等气象测报机构,竹子湖气象站建立于台湾日治时期,与大屯山山顶气象站、鞍部气象站等均为同一时期兴建。
沿革
[编辑]日治时期
[编辑]竹子湖气象站与鞍部气象站创设历史相同,均为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因应1936年台北、那霸、福冈三地的民营航空航线开通,其中自日本飞往台北的航线会经由富贵角再转往松山机场降落,介于富贵角与淡水河之间的大屯山顶,其显著的地理环境成为航班起降松山机场重要的指标之一[1]。
因此在1937年台湾总督府台北观测所(后于1938年升格为台湾总督府气象台),在大屯山顶设立大屯山出张所,作为民航机起降以及往后军方作战支援用的航空气象观测站[2],同一时间也在大屯山鞍部设立鞍部事务所,以及同年5月在竹子湖成立的竹子湖事务所,作为大屯山顶气象观测站的前进基地与行政办公厅等,其中竹子湖事务所作为汇整与处里气象观测资料与值班的事务空间[1]。
战后至今
[编辑]1945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民政府来台接收各地总督府所遗留下的行政单位,其中含大屯山顶气象站、鞍部事务所,以及竹子湖事务所等三所,在1946年1月11日下午由台湾省政府气象局观测科王仁煜科长作为代表,与前台湾总督府气象台台长西村传三办理气象站与事务所的移交程序,移交后三所改由台湾省气象局人员进驻,竹子湖与鞍部等两间事务所改称为竹子湖测候所与鞍部测候所,但战后初期因处于百废待兴状态,鞍部测候所年久失修遭邻近居民破坏无法居住,大屯山顶气象站建筑同样久经风雨无力维修而不堪使用,漏水严重。因此初期所有气象站驻站人员都在竹子湖测候所临时办公[3]。
1948年8月台湾省气象局组织改制为台湾省气象所,竹子湖测候所名称不变,但全衔更改之,1965年9月1日台湾省气象所再度改为台湾省气象局,竹子湖测候所全衔改回。1970年7月1日中央气象局恢复建制,竹子湖测候所全衔改为中央气象局竹子湖测候所。1977年7月依照“交通部中央气象局附属测站组织通则”,竹子湖测候所改称为竹子湖气象测站,并列为中央气象局四等气象测报机构,1989年8月1日再度更名为竹子湖气象站至今[3]。
站体结构
[编辑]竹子湖气象站位于七星山半山腰海拔607米处,系透过削山填坡方式填出一块平台设立之,在日治时期因为作为人员办公的事务所之用,因此兴建时还附设有温泉的日式木造职员宿舍,办公厅本身为砖木构造单层覆瓦建筑[1]。
1982年日式木造职员宿舍拆除,改建为县在两层楼之钢筋混凝土结构办公厅,而旧有一层楼砖造办公厅也拆除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1]。
编制
[编辑]竹子湖气象站依照中央气象局四等气象测报机构之编制,设有主任一人,职员三人,工友一人,看门狗一只(米克斯-小黑),作业方式采每日24小时轮班与值夜作业[1]。
观测项目
[编辑]地面气象观测
[编辑]竹子湖气象站利用地面气象自动测报系统,每日定时实施气压、气温、风向、风速、湿度、云、天气现象、降水、日射、日照、能见度、蒸发量、地温等气象要素观测,并经由中央气象局内部网络系统,将搜集资料及每小时电码传送回台北市区的局本部,以供天气预报及分析之需要,同时透过查询工作站方式统计气候资料[3]。
地震观测
[编辑]竹子湖气象站设有井下地震观测站、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观测站及震度显示器,地震发生时可快速正确掌握地震之震度,并立即传输地震测报中心,以供研判发布地震消息[3]。
灾害性天气守视
[编辑]台湾北部阳明山,山区天气变化激烈,易发生雷雨雷击、豪雨、强风、低温寒害、浓雾甚至下雪等;竹子湖气象站值班人员除于正点观测时段内,实施气象要素观测及编发国际电码外,同时负责天气守视,当观测到天空有灾害天气先兆时,即立刻加强观测,并迅速回报气象预报中心及有关单位等,转知民众采取防范措施,以减轻灾害损失[3]。
当地天气咨询服务
[编辑]竹子湖气象站提供所在地的天气预报与服务,因阳明山为台湾北部著名观光地区,游客及当地各行各业对气象观测之需求,因此竹子湖气象站各种气象资料咨询服务[3]。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繁体中文)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竹子湖气象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