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淇武兰川桥

坐标24°48′11″N 121°46′01″E / 24.803000°N 121.766917°E / 24.803000; 121.76691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淇武兰川桥
宜兰线淇武兰川桥
坐标24°48′11″N 121°46′01″E / 24.803000°N 121.766917°E / 24.803000; 121.766917
承载台铁宜兰线
跨越得子口溪番割田一带南河道)
地点 台湾宜兰县礁溪乡三民村
官方名称淇武兰川桥
维护单位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得子口桥台9线
设计参数
桥型丁字梁桥
宽度双线桥梁
历史
开通日初建:大日本帝国1919年11月15日
扩建:台湾地区1985年6月21日
地图
地图

台湾铁路管理局淇武兰川桥中华民国台湾宜兰县礁溪乡三民村的一座铁路桥梁,位于宜兰线铁路礁溪车站四城车站间,跨越得子口溪番割田一带南河道),现役桥梁于1985年在旧桥原址重建。

沿革[编辑]

日治时期[编辑]

宜兰线铁路于1917年动工兴建,工程分别从路线的南(苏澳)、北(八堵)两端向中间施筑,在跨越得子口溪番割田一带南河道)之处架设本桥,名第二番割桥,初期为木造桥梁,长105呎[1][注 1]。1919年11月15日,包含本桥在内的礁溪宜兰路段通车[3],全区间单线铁路。

俟后,宜兰线于1924年12月1日全线通车,本桥在1938年以得子口溪的旧名“淇武兰川”[4]为据,改名淇武兰川桥[5][2]

中华民国时期[编辑]

单线的宜兰线通车60年后,至1979年北回线铁路通车前,宜兰线即将成为衔接纵贯线北回线的重要干线铁路,路线需求将大幅增加,预估原单线铁路会不敷使用,因此台湾铁路管理局自1980年7月起进行“宜兰线铁路扩建工程”,改建全线为双线铁路(已完成双线路段者除外)[6][7]

本桥位在礁溪站四城站间,该区间双轨工程于1985年6月21日通车[3][注 2],扩建后的新桥为1孔15.8米及2孔12.8米丁字梁桥[9],跨越得子口溪靠近番割田一带的南河道,于旧桥既有位置重建,目前使用中,扩建期间以下游侧一旁的临时轨便桥维持行车[9]

电气化[编辑]

宜兰线电气化工程自1991年7月1日开工,分为八堵罗东间与罗东苏澳间两阶段施工。本桥电气化属第一阶段八堵罗东间范畴,于2000年5月3日正式通电营运[10]

注释[编辑]

  1. ^ 二战后的资料记载本桥为3孔9.6米钣梁桥[2]
  2. ^ 另有记载本桥及礁溪四城区间于1984年均已完成通车[8]

参考资料[编辑]

  1. ^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廿一年報》(大正八年度). 台北市: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20年12月30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页42。 [2021年1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1月27日) (日语). 
  2. ^ 2.0 2.1 台湾铁路管理局. 《臺灣鐵路路線圖(西線)》. 1965年5月 (中文(台湾)). 
  3. ^ 3.0 3.1 〈礁溪車站〉. 《台湾驿站之旅》网站. 2004-201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中文(台湾)). 
  4. ^ 陳歆怡,〈【考古台灣】淇武蘭遺址 蘭陽平原的國家寶藏〉. 《经典杂志》214期. 2016年5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中文(台湾)). 
  5. ^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各保线区. 《橋梁溝橋名稱訂正方ノ件》. 1938年,中华民国(台湾)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典藏。 (日语). 
  6. ^ 中华民国交通部. 中華民國69年《交通年鑑》. 台北市. 1981年11月: 页358 (中文(台湾)). 
  7. ^ 〈发挥北回铁路最大承运效果 宜兰线铁路加铺双轨 交通单位拟提前实施〉,《中国时报》,1979年2月10日,第2版(繁体中文)
  8. ^ 中华民国交通部. 中華民國73年《交通年鑑》. 台北市. 1985年10月10日: 350 (中文(台湾)). 
  9. ^ 9.0 9.1 台铁宜兰线铁路扩建工程处. 《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資料(第一期)第伍冊〈大橋部分〉》. 出版年不详: 5-24-1/5-25-1〈淇武兰川桥及南蕃割桥新建部分〉 (中文(台湾)). 
  10. ^ 杨永仁,〈东北干线再升级:宜兰线电气化〉,《铁道情报》138期,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2002年12月号,页11(繁体中文)

相关条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