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恩斯特·大卫·伯格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恩斯特·大卫·伯格曼
伯格曼在以色列“原子为和平服务”展览开幕式上演讲(1956 年)
出生1903年
 德意志帝国
逝世1975年4月6日(1975岁—04—06)(71—72岁)
 以色列海法
国籍 以色列
母校柏林大学
知名于以色列核计划英语Nuclear weapons and Israel
氟化学
奖项以色列奖(1968)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核化学
机构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英语srael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巴勒斯坦丹尼尔·西耶夫研究所
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以色列国防军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博士导师威廉·施伦克英语Wilhelm Schlenk
博士生亚当·海勒英语Adam Heller

恩斯特·大卫·伯格曼(德语:Ernst David Bergmann希伯来语ארנסט דוד ברגמן‎,1903年—1975年4月6日)是一名以色列核物理学家化学家。他通常被认为是以色列核计划英语Nuclear weapons and Israel之父。

生平

[编辑]

恩斯特·大卫·伯格曼出生于德国,父亲犹大·伯格曼(Judah Bergmann)是一名拉比。他在柏林大学主修化学,师从威廉·施伦克英语Wilhelm Schlenk。他于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伯格曼继续在大学工作,并与施伦克共同编写《有机化学综合手册》(Ausführliches Lehrbuch der Organischen Chemie)。该手册共两卷,分别于1932年和1939年出版,但由于伯格曼是犹太人,他的名字被从第二卷的扉页上删去。

纳粹上台后不久,伯格曼于1933年前往伦敦,开始与化学家、犹太复国主义领袖哈伊姆·魏茨曼合作。他拒绝了罗伯特·鲁宾逊爵士在牛津大学提供的职位[1],罗宾逊爵士多年后回忆起此事时非常愤怒。

不到一年后,伯格曼离开欧洲。1934年1月1日,他移民巴勒斯坦托管地,在雷霍沃特的丹尼尔·西耶夫研究所工作。二战期间,他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国防项目工作。战后一年,伯格曼回到西耶夫研究所,该研究所后来成为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

伯格曼的妻子是化学家奥蒂丽·布卢姆(Ottilie Blum)[2]

科学生涯

[编辑]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因工作和与魏茨曼的关系而声名鹊起的伯格曼[3]戴维·本-古里安成为亲密的朋友,并出任多个政府要职:1948年8月担任以色列国防军科学处长,1951年7月15日担任国防部长科学顾问,1952年初担任国防部研究和基础设施司(EMET)研究主任[4]。1952年6月,本-古里安总理任命其为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英语srael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IAEC;原能会)首任主席,与本-古里安和国防部长希蒙·佩雷斯一起在领导以色列核计划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年,他离开魏茨曼研究所,成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有机化学系主任,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在海法以色列理工学院与研究生一起工作。

伯格曼在原能会的工作一直处于保密状态,该机构本身也不为公众所知,直到他在1954年披露了其存在[5]。原能会主席任内的伯格曼,曾在中华民国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筹建及草创时期,于1963年及1965年前往台湾参与核计划的咨询工作[6]:147-148,并成为中科院首位外籍顾问[7]:186-187

1964年6月,列维·艾希科尔上任总理后,伯格曼提出辞职,但被说服继续留任两年。1966年4月1日,他辞去了原能会主席和国防部的两个职位[4][5]

伯格曼一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500多篇经同行评审的科学论文,为氟化学做出了重要贡献[8][9]

获奖与荣誉

[编辑]

1968年,伯格曼被授予以色列生命科学奖[10]

参考资料

[编辑]
  1. ^ David Bergmann (1903-1975). [2023-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5). 
  2. ^ Davies, Harold. Obituary notices. Ottilie Blum-Bergmann 1900-1937.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Resumed). 1938: 151. doi:10.1039/JR9380000151. 
  3. ^ Michael I. Karpin. The Bomb in the Basement: How Israel Went Nuclear And What That Means for the World需要免费注册. Simon and Schuster. 2006-01-03: 33. ISBN 978-0-7432-6594-2. 
  4. ^ 4.0 4.1 Cohen, Avner. "Chapter One, Israel and the Bomb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1998. Retrieved February 2, 2007.
  5. ^ 5.0 5.1 Israel Nuclear Facilities: Overview of Organizations and Facilitie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4-11.,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April 2004. Retrieved February 2, 2007.
  6. ^ Sobol, Mor维基数据所列Q123465715. Israel-Taiwan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Evron, Yoram维基数据所列Q123995298; Kowner, Rotem英语Rotem Kowner (编). Israel-Asi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Search for Partners in a Changing World維基數據所列Q123994727. Routledge. 2023. ISBN 978-1-032-32880-5. OCLC 1381442489. doi:10.4324/9781003317142. 
  7. ^ 苏育平维基数据所列Q123858034.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維基數據所列Q123858047. 元照出版公司. 2022. ISBN 978-986-92867-8-7. OCLC 1380773815. 
  8. ^ “Ernst David Bergmann”: 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 90 (1998) 157–159.
  9. ^ Ernst David Bergmann, Nature, Volume 256, Issue 5518, pp. 606 (1975)
  10. ^ Israel Prize Official Site - Recipients in 1968 (in Hebrew).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