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乔治·沃克·布什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乔治·沃克·布什
George W. Bush
美国白宫官方肖像照
美国总统 第43任美国总统
选举:20002004
任期
2001年1月20日—2009年1月20日
副总统迪克·切尼
前任比尔·克林顿
继任贝拉克·奥巴马
第46任得克萨斯州州长
任期
1995年1月17日—2000年12月21日
副州长鲍勃·布洛克英语Bob Bullock(1995-1999)
里克·佩里(1999-2000)
前任安·理查兹
继任里克·佩里
个人资料
出生 (1946-07-06) 1946年7月6日78岁)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纽黑文医院英语Yale–New Haven Hospital
国籍 美国
政党 共和党
配偶劳拉·威尔士1977年结婚)
亲属布什家族
儿女
父母
居住地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母校
职业
  • 商人
  • 政治人物
宗教信仰
签名
网站官方网站
军事背景
效忠 美国
服役得州空军国民警卫队
亚拉巴马州空军国民警卫队英语Alabama Air National Guard
服役时间1968年-1974年
军衔 中尉
军事奖励空军飞行员徽章英语United States Aviator Badge
空军优秀集体奖
国防部服役奖章
轻武器特等射手绶带英语Marksmanship ribbon
各地译名差异
中国大陆乔治·沃克·布什
台湾乔治·沃克·布希
香港乔治·获加·布殊

乔治·沃克·布什(英语:George Walker Bush/ˈdʒɔrdʒ ˈwɔːkər ˈbʊʃ/,1946年7月6日),美国政治人物,曾担任第43任美国总统。由于其父亲老布什(Bush Senior)同样担任过美国总统,他又常被称为小布什(Bush Junior)。

布什曾于1995年至2000年间担任第46任德克萨斯州州长。布什家族很早就开始投入共和党以及美国政治,布什的父亲是之前曾担任第41任总统的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他的弟弟杰布·布什也曾担任佛罗里达州州长

布什在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选举人票致胜当选总统。任内遭遇了2001年的911事件,他因此发动了一连串反恐战争;2001年10月,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以推翻塔利班政权并铲除基地组织势力,接着他在2003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此外,2001年时曾主导帮助中国大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

布什在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击败民主党参选人约翰·克里,成功赢得普选和选举人票获得连任。任内推行了1.3兆元的减税计划、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体制的改革,同时也推行了社会保守主义的政策,例如禁止晚期堕胎的法案、以及反对承认同性婚姻的联邦法案提议。而同时布什政府在反恐战争的正当性、关塔那摩湾拘押中心事件、虐囚门事件、以及飓风卡特里娜救灾工作的处置上遭遇到众多批评,执政民调认可度在911事件之后也有逐渐下滑的趋势。

美国在线于2005年举办的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中,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第6位[3]

早年生涯

[编辑]

布什1946年7月6日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纽黑文医院英语Yale–New Haven Hospital[4],父亲是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母亲是芭芭拉·布什,布什的祖先是来自英格兰萨默塞特郡的移民,除了英格兰和德国血统外,布什还有一些少量的荷兰威尔士爱尔兰法国苏格兰血统。[5] 在布什只有两岁大的时候,全家搬到了得克萨斯州,并且在休斯顿与四个弟妹:杰布、尼尔、马文和桃乐西一同度过了童年,长妹萝宾则在年仅3岁时死于白血病[6] 布什的祖父普利斯科特·布什曾经代表康乃迪克州担任两届参议员[7],他的父亲曾在1989年至1993年间担任第41届美国总统,而弟弟杰布则在1999年至2007年担任了两届的佛罗里达州州长。

担任中尉的布什。

布什就读了位于马萨诸塞州安多佛镇的菲利普学院,并且选择了和他父亲一样的大学—耶鲁大学,曾和沃尔夫冈·莱昂哈德教授学习过苏联历史,在1968年取得了历史学学士学位。在这段期间他也积极参与共和党的许多竞选活动,包括了他父亲于1964年和1970年的得州参议员选举。在大学里,布什还成为了骷髅会的会员之一。根据他自己的描述,他只算是成绩中等的学生[8]

布什毕业时正值越战的高潮,他选择加入了国民警卫队的空军,在训练之后他被派往休斯顿,于艾灵顿空军基地英语Ellington Field Joint Reserve Base(Ellington)驾驶F-102喷射机执勤[9],并获得晋升,从少尉升至中尉。在布什投入政界后,他在这段期间的服役纪录也成为政敌的批评目标。在1973年9月,为赶上哈佛大学开学时间,布什获得荣誉退伍的资格,提前6个月结束了他为期六年的义务兵生涯[10]。布什在这段时间也留下了一些后来遭受批评的不良举动,包括了“饮酒过量”以及生活放荡[11],布什在1976年9月4日还因为酒后驾车而在缅因州遭到逮捕,除被罚款150元外,还在当地吊销驾照两年[12],这段前科直到他在担任得州州长期间才曝光[13][14]

布什在1975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使他成为第一个有MBA学位的总统)[15],毕业后布什开始从事得州的石油产业。在他人介绍下,布什认识了担任教师和图书管理员的劳拉·威尔士,在经过三个月恋爱后,两人于得州中部结婚和定居。布什夫妇在1981年于达拉斯贝勒大学医疗中心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詹娜和芭芭拉。结婚后布什离开了原本的圣公会,加入妻子的卫理宗教会。在达拉斯生活时布什全家也是达拉斯卫理宗联合教会的成员[16]

1978年,布什投入竞选得州的众议员,对手是民主党肯特·汉斯(Kent Hance)。布什在竞选中强调他的年轻活力和保守派价值观,然而对手汉斯同样也抱持许多保守派观点,也反对枪械及经济管制,他并且还批评布什与得州的乡村脱离接触。选举结果布什以6000票落败,不过汉斯后来转投共和党,并且在1993年布什竞选得州州长时助了他一臂之力[17]

布什继续经营石油产业,成为了好几间企业的合伙人或总裁,包括了他自行创立的布什能源公司(Arbusto Energy)—“Arbusto”在西班牙语里表示“树丛”,与英文的“bush”(布什)同义,以及Spectrum 7、Harken Energy等公司。这些石油公司在1980年代时由于整体石油价格的下跌而亏损。

在1986年左右布什完成戒酒,他接着开始研读圣经以及基督教的刊物,并且参与教会的读书会和讨论团体。在和葛培理牧师亲自交谈过后,布什成为了一名“重生的基督徒”(Born-again christian)[11]。布什在1988年与家人一同搬至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以协助他父亲的总统选举[18]。布什负责发展并协调选战的策略,以吸引为数众多、对选战结果举足轻重的保守派基督徒和福音派选民[19]。小布什本人即为卫理公会福音派。福音派依据圣经,要保护寓言中的圣地耶路撒冷,必须支援以色列。

乔治和劳拉以及他们的女儿:詹娜和芭芭拉,摄于1990年。

选战过后布什回到了得州,他在1989年4月购买了一部分得州游骑兵棒球队的股份,并且担任了球队的合伙管理人长达5年。布什代表球队处理公关事务,也负责管理新球场的建造,而他也积极的投入球队的训练计划,并且经常参与球队比赛,与球迷一同观看比赛过程。与得州游骑兵球队的关系使布什的媒体曝光度和名声逐渐增加,也使他获得越来越多公众和商业团体的支持。在布什管理下球队的表现相当不错,还成功招揽了知名投手诺兰·莱恩。布什也是第一个曾经跑过马拉松赛跑的总统,在竞选得州州长之前,布什曾于休斯顿参与一场马拉松比赛,在全长8.36英哩的比赛中得到3小时44分52秒的成绩。布什自从26岁开始便持续练习长跑,直到他担任总统之前每周固定要跑15至30英哩[20]

投入政界

[编辑]

得克萨斯州州长

[编辑]

随着布什父亲在1988年当选总统,共和党人之间也推测布什是否会参与1990年的州长选举,但布什本人则由于购买了得州游骑兵队股份、同时也是担心自己的不良纪录影响,因而没有参与选举。

随着他辞去游骑兵队管理者和拥有人的身份,布什宣布他将会参选1994年的州长选举,同年他的弟弟杰布也投入竞选佛罗里达州的州长。布什轻易赢得了共和党提名,他面临的对手是民主党籍的时任州长安·理查德(Ann Richards),当时理查德支持度和名声极高,使布什的选情相当不乐观。

协助布什选战的政治顾问还包括了一名前记者卡伦·休斯(Karen Hughes)、布什他的竞选助手John Allbaugh、以及说服布什投入选举的密友卡尔·洛夫。布什的竞选策略是攻击州长理查德在执法效率、政治职务指派、以及她对自由派政策的支持等议题,并且将自己形塑为强调“个人责任感”和“道德领导者”的形象。布什阵营主打的议题还包括了教育(强调学校应该对学生的课业表现负起责任)、犯罪经济的放宽管制、以及司法体制的改革。布什阵营被批评在选战中过度抹黑理查德阵营。布什在选举辩论会上表现的相当杰出,他的支持度也因此上升。但是这些因素的作用可能都比不上政治大环境的因素,由于克林顿在1993年入主白宫之后过度急躁想要施展自由派的政治理想,试图推动允许同性恋参军、全民健保、提高个人所得税等争议极大的政策,不仅大多最终失败或草草收场,克林顿施政不当也严重影响了民主党的选情。1994年11月8日期中选举当日,民主党兵败如山倒,拱手让出了参众两院的控制权以及大多数的州长席位。布什以52%对47%的选票击败了理查德[21],共和党在得州主政至今。

在州长任内,布什成功的推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增加教育资金、提高公立学校的教学品质门槛、并且改革了执法部门体制。在州长任内布什批准了152次死刑执行,超过现代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州长,这也使得遭受一些反对死刑的人士的批评[22]。学校的预算在当时仍是敏感的政治议题,原先得州以房地产税的收入作为教育经费来源。布什希望在增加教育预算的同时也不影响到一般家庭的税率,于是他提出了商业税的构想,但却遭到共和党内部以及民间的反弹。而在税政方面,尽管无法达成政治上的共识,布什仍成功以剩余的预算作为替补,推行了2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成为得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同时也确立了布什奉行经济保守主义的形象[23]

布什也提议了一个称为信仰和社区行动(Faith-Based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s)的政策,扩展政府对于宗教组织的补助,以此提供教育、酒精和毒品防治辅导、家庭暴力防范等功能。身为州长的布什还在2000年4月17日签下备忘录,将得州每年的6月10日订为“耶稣日”,宣称他鼓励所有得州人在这一天“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24]。虽然布什被批评违反了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原则,但他的举动被大多数得州的人民所支持,尤其是宗教和社会保守派。

1998年,布什以接近69%选票的压倒性胜利当选连任,成为第一名在四年任期制下连任两届的得州州长(1975年前得州州长任期只有2年),亦是首位成功连任的共和党州长[25]

2000年总统选举

[编辑]

身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美国州长之一,媒体和共和党内部都将布什视为是非常可能出线2000年选举的总统候选人。布什在当选州长连任后便表达了参选总统的意愿,不久后就宣布他正式角逐参选,很快他便成为共和党提名候选人中最领先以及竞选募款最多的一人。

布什将自己描述为一个“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者”(compassionate conservative),他提出的政策宣称将要“恢复白宫的荣耀和自尊”。布什主张要大幅减税以解决剩余的预算。他支持宗教慈善团体参与联邦政府筹备的慈善计划,并且承诺将推行教育的学券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布什也支持开放在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进行石油探测钻孔,布什的外交政见则强调与拉丁美洲尤其是墨西哥保持更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同时也支持自由贸易。

初选

[编辑]

替布什总统选战操盘的顾问除了那些经历得州州长选举的助手外,还包括其他布什在担任州长期间结识的人。布什获得高达38个州的共和党州议员的背书。在赢得了艾奥瓦州的提名初选后,布什却意外的在新罕布夏州的初选中遭到亚利桑那州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击败。在提名选举期间,布什相当具争议性的参访了包伯琼斯大学(Bob Jones University)—那间大学被指控有反天主教倾向以及反种族融合,布什也因此遭受批评[26]。布什接着赢得了南卡罗来纳州的初选,重振了布什阵营自从在新罕布夏州遭麦凯恩击败以来的低迷士气,不过麦肯也赢得了密歇根州的初选。在弗吉尼亚州进行初选前夕麦肯恩批评了几名福音教派的政治评论员,使得宗教保守派人士对他感到不满。布什趁机赢得了弗吉尼亚州的初选,并且在接下来一周的初选高峰期里一举拿下13个州中的9个,等于赢得了整场提名选举。布什挑选了共和党的前众议员和国防部长迪克·切尼作为竞选搭档。布什也获得了几名突出的共和党人如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克林·鲍威尔的背书,这两人也成为布什在国防政策和外交关系上的顾问。在大力宣传得州州长任内政绩的同时,布什也攻击民主党的候选人—当时任副总统的艾尔·戈尔,批评他在枪械管制和税率上的立场。布什也大力抨击在政坛相当不受欢迎的、但却被戈尔支持的京都议定书(参议院曾于1998年进行表决是否签署,结果是0票支持95票反对),他批评那将会造成美国中西部产业的衰退,并会造成整体经济发展的迟缓。

共和党总统初选的辩论在1999年12月13日于得梅因进行,在辩论中所有参与者都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最认同哪个政治哲学家或思想家?为什么?”其他候选人的回答都是之前的总统或其他政治人物,但布什则回答:“耶稣基督,因为祂改变了我的心灵。”布什诉诸于宗教价值观的策略被视为是他选战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次盖洛普民调中,那些宣称自己“每周固定上教堂”的受测者有56%都选择投给了布什(在2004年这个数字增加到63%)[27]

大选

[编辑]

在大选日2000年11月7日那天,布什赢得了几个关键的中西部州,包括了俄亥俄州密苏里州、和阿肯色州。布什也赢得了戈尔的老家田纳西州新罕布夏州,以及以往都是民主党地盘的西弗吉尼亚州。主要的电视媒体最初报导佛罗里达州由戈尔胜出,但差距随着开票进展逐渐的拉近,接着被认为是由布什胜出,到最后佛罗里达州的结果由于太为接近而被宣布无法判定。曾有一小段时间里媒体报导布什赢得了佛罗里达州,戈尔于是打电话向布什认输并祝贺他当选了总统,但在一个小时后便收回了认输决定。佛罗里达州在最初的计票中显示布什获胜,但随即被指控在投票过程和选票处理上有所瑕疵。由于佛罗里达州的地方法规定,最后全州的选票都由机器进行重新计票。虽然第二波重新计票结果拉近了两人的差距,但结果布什依然获胜,最后对出现了大量废票的四个郡诉诸展开人工的重新计票。12月8日,佛罗里达州的最高法院宣布所有出现大量废票的郡都必须进行人工的重新计票。到了隔天的12月9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停止了在法定期限截止之前未及全州性的人工计票。机器计票的结果显示布什赢得了选举,这使得布什赢得了50个州里的30个。选举的合法性引发了众多争议,而且至今依然是争论的议题[28]。尽管在普选中布什获得的选票比戈尔少了超过50万票[29],但在选举人团获得271张选举人票,比戈尔的266张多,这使得布什成为自本杰明·哈里森在1888年的选举以来第一个得少数选票而胜出的总统[30]

内阁任命

[编辑]

由于没能赢得普选,总统布什被他的政敌和许多媒体批评为是没有正当性的总统。在接掌白宫后,布什任命了Andrew Card担任白宫幕僚长,任命总统选战中的助手卡尔·洛夫担任政治顾问、卡伦·休斯担任白宫公共事务主任。他并任命克林·鲍威尔担任国务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担任国防部长

而布什任命前参议员约翰·艾希克罗担任司法部长的决定则遭到民主党的激烈批评,因为艾希克罗反对堕胎的、对社会和宗教保守主义的支持,以及他在同性恋权利死刑等议题上的立场。尽管如此,布什的内阁任命依然被国会通过了,同时也被保守派所赞许。

2004年总统选举

[编辑]

在2004年的总统选战中,布什获得共和党内部的广泛支持,在初选中也没有遭遇任何对手。他指派了肯·梅尔曼(Ken Mehlman)作为他的竞选负责人,并且由卡尔·洛夫担任选战策略的顾问[31]

布什在2004年提出的政见包括了持续进行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延长美国爱国法、将2001年和2003年的减税税率永久化、消除半数的预算赤字、促进教育、社会福利、以及税制的改革。布什也强调他的社会保守主义立场,提议一个否认同性婚姻的宪法修正案。在布什的每次演讲里,他也强调他对于在全世界散播自由民主的理想和实践。

布什在2004年连任选战的一场造势活动上进行演讲。

布什在选举募款上大获成功,接着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和广播上展开了大量的竞选宣传,批评民主党的候选人—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约翰·克里。克里和民主党则批评布什在伊拉克战争上的表现、指称美国爱国法遭到滥用,并且宣称布什的政策没有成功的刺激经济成长和增加工作机会,同时也围绕布什在兵役纪录上的争议大肆批评。布什强调他的领导能力以及美国所面临的国防安全挑战,并且诉诸自911事件以来浮现的爱国主义和情绪。布什阵营则将克里描绘为刻版的民主党人—会提升税率、膨胀政府规模、并且无法使政府继续否认同性婚姻。布什阵营继续批评克里在伊拉克战争上的矛盾态度、并宣称克里的优柔寡断和短视近利将会使美国输掉反恐战争。突出的政治人物包括了鲁迪·朱利安尼阿诺·史瓦辛格等人都积极的支持布什,同时保守派的民主党人Zell Miller也倒戈支持布什,甚至还在全国四处演讲替布什造势。布什阵营组织了庞大的自愿义工团体以协助选战,并且专注于夺下几个选情僵持不下的州份,例如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以及明尼苏达州。最后布什夺下了50个州中的31个州,这次布什也赢得了普选,获得总共286张选举人票,顺利当选连任。

第二届任期

[编辑]
2005年1月20日,在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的主持下,布什进行了连任的就职典礼。

成功连任后,小布什成为16年来第一个获得过半数民众支持而当选的总统,他亦赢得普选票,取得正当性[32]

小布什在2005年1月20日于美国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的主持下进行了连任的就职典礼。就职演说中布什阐述了要在全世界散播自由和民主的理想:

依据历史的教训和常识,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在我们领土上的自由之存亡,取决于世界其他地方自由之存亡。我们对世界和平的盼望之成败,取决于世界其他地方之和平…终结世界各地的暴政是我们数个世代以来所共同努力的伟大目标。这项工作的困难程度并不是逃避的借口…从数个世纪的角度来看,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已经相当明确而一致。我们这个世代是否会促进自由的理想呢?而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促进了这一理想呢?

在第二届任期里,布什挑选的内阁人员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多元的内阁之一,包括了首次出现的拉美裔司法部长以及商务部长,以及第一名成为政府高阶首长的女性非裔美国人康多莉扎·赖斯。而遭受了大量批评、同时还被许多国会议员要求下台的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则被布什挽留。

2005年8月,布什极具争议性的提名了约翰·博尔顿出任美国驻联合国的大使,这项提名遭到参议院民主党人的阻挠。布什于是使用了相当罕见的休会任命手段,使博尔顿得以顺利就职。民主党人则批评这是滥用总统职权的作法[33]

2005年10月24日,布什提名了本·伯南克取代阿伦·格林斯潘作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主席。参议院的银行业委员会在2005年11月16日以13-1的票数通过推荐伯南克的提名,并且在2006年1月31日通过参议院的正式批准。伯南克在2006年2月1日就职。

2006年11月的期中选举,共和党惨败,失去长达12年的国会参众两院的控制权。选举失利后,拉姆斯菲尔德提出辞职,小布什辞退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小布什提名中央情报局局长罗伯特·盖茨替代之,盖茨在12月6日获得参议院通过,并在12月18日正式就任。

总统任内

[编辑]

国内政策

[编辑]

教育

[编辑]
布什签下“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教育法案。

自从担任得州州长开始,布什一直强调要增加公立学校对于教学成果所负起的责任。在上任总统后他便开始积极筹措一项名为“不让任何孩子落后”的教育法案,这个法案也受到民主党参议员泰德·肯尼迪的支持。这个法案以监督学校的教学水平为目标、统计学生的学业表现、并且替那些在教育水平较低学校就读的学生家庭提供更多元的教育选择,并且对低收入的学校提供更多联邦政府补助。“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政策所引发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批评者认为布什并没有对这个法案提供足够资金,支持的泰德·肯尼迪批评道:“悲惨的是当这些迟迟未兑现的改革终于开始进行时,资金却没有到齐。”[34]许多教育专家也批评这项改革,认为“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政策只会让一些学生有借口离开不及格的公立学校,但却没有真正改进那些学校[35]。其他人则批评这项政策是专注于一些“高风险的实验”,并认为其造成的后果是相当负面的[36]。布什在第一年任期里增加了对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资金援助,并且开办了一些用以增强美国高中学生科学数学学科能力的活动。不过,对NIH的资金援助由于2004年和2005年的通货膨涨而无法维持,不得不在2006年扣减了其中一部分预算[37]。布什也指派第一夫人劳拉拜访各州,以监督“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政策改进贫穷家庭子女教育的实行状况。

社会福利和医疗

[编辑]

布什提倡对于社会福利机制进行逐步的撤销管制,并主张将社会福利民营化以提供人们更多元的选择。共和党在2003年通过了医疗保险法案,将更多处方药品划入医疗保险计划(Medicare)的保险范围,并且创设了健康储蓄账号(Health Savings Account)制度,使人们可以选择省下医疗保险的一部分资金以投资在其他“重要的地方”。代表退休人口阶层的组织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也支持布什政府的计划并且替其背书。这个新的制度预估会在未来十年耗资4000亿美元,布什称这能使年长者“有更好的选择、以及对他们自己的医疗保险更多的掌控。”[38]

总统布什和劳拉在911恐怖攻击事件五周年时参观纽约市世界贸易中心的遗址。

布什在第二届任期里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福利改革,当时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已面临空前的预算赤字。国会和媒体都把社会福利改革视为是一项棘手的议题,由于担忧遭致公众的反弹,很少有人会想试图改变之,然而布什仍展开了改革,并将其作为第一优先处理的议题。社会福利一直被视为是民主党的领域,共和党则被指控曾在过去试图将之解散或民营化。在2005年的总统就职演说中,布什讨论到了社会福利制度即将破产的可能性,并且批评政治的偏见妨碍了改革的进展。他提议应该让人们有机会选择从他们的社会福利税款理挪出一部分来投资其他领域,让那些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以促进经济成长。尽管布什不断强调改革拥有万全的预防措施和配套计划,他的提议依然被批评为花费过高,民主党则批评这是企图民营化社会福利制度的举动。布什为此展开了60天的全国性巡视,在媒体上积极宣传他的政策,但这些努力并没有获得太大的公众支持[39]。依据最后一次民调的结果,布什依然没有成功说服公众相信社会福利制度已经深陷破产的危机[40]

布什反对任何干细胞研究,并且在2001年8月9日宣布停止联邦政府对那些利用胎儿进行的干细胞研究的补助。而对于研究的限制则引发了一些争议。不过,针对成人的干细胞研究补助并没有被限制,并且也被布什总统所支持。

移民改革

[编辑]

在2006年,布什逐渐开始强调移民改革和移民政策的重要性。除了处理共和党人和保守派希望稳固边界安全的声浪之外,布什也要求国会创设一个“暂时就业旅客计划”,允许超过1,200万的非法移民保住合法的居住身份。布什主张缺乏合法身份保护的数百万人们会因此遭致贫穷和遭受剥削的危险,而急需移民劳工的雇主也会因此失去许多雇佣机会。在2006年5月15日,布什还提议一个称为“身份验证”(Basic Pilot)的线上系统,使雇主能够轻易的证实新员工的工作资格,并向所有外国劳工分发身份验证卡片,同时增加对于违反移民法的雇主的惩罚。布什要求国会提供更多资金以增强边界的安全,并且部署6,000名国民警卫队至美国—墨西哥边界以阻止更多非法移民的渗透[41]

经济

[编辑]
布什总统在2003年11月4日向消防队员发表演讲,站在他身旁的是刚当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阿诺·史瓦辛格、以及即将卸任的州长格雷·戴维斯(Gray Davis)。

通货膨胀在布什任内一直保持每年约2-3%的历史新低纪录,2001年的经济衰退以及物价下跌甚至引发了对通货紧缩的顾虑。在布什任内,失业率于2003年6月曾达到了6.2%的高峰,及后曾经下降至4.4%。尽管在2001年3月至2001年11月间曾经历了一场衰退,后来美国经济仍能保持相当茁壮的成长,华尔街股市的许多表现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纪录,而国内生产总值也维持稳健的增长。然而,到了2007年美国楼市泡沫爆破,引发次贷危机,多间银行出现资金紧绌问题相继倒闭或需要政府出资拯救。直至2008年9月,美国政府拒绝拯救雷曼兄弟从而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美国失业人数大增,美国劳工处同年十一月数据显示失业率为6.7%,并预计数字会持续上升[42]

在第一届任内,布什向国会提出了数次主要的减税提案。在接获联邦储备系统主席阿伦·格林斯潘提出可能的经济衰退威胁后,布什认为只有减税才能成功的稳固经济成长。尽管遭遇许多民主党人反对,在拉拢了几位民主党保守派参议员的支持后,布什仍成功于2001年通过了高达1.35万亿美元的减税案,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减税之一[43]。这些减税政策降低了几乎所有纳税人的税额,包括了针对最低的纳税级别阶层的减税、增加孩童的扣抵税额、削减遗产税、并且减少婚姻带来的税率负担。布什主张不必要的政府经费应该归还至纳税人手上,认为减税能够促进经济成长、并且创造工作机会。

联邦政府的开销在布什任内增加了26%,减税以及之前2001年的经济衰退、加上军事和国内政策的开销增加,使得布什任内预算赤字飞涨到达了历史纪录。在布什任内,政府的国债从原先的5.7万亿元大幅上升至8.3万亿元。

布什通常支持自由贸易的政策和法案,但偶尔也会支持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白宫在2002年3月向进口美国的钢铁以及来自加拿大的针叶树木材施加额外的关税,使得布什遭受保守派支持者的批评,不过这些关税在被世界贸易组织判定非法后便取消了。在2005年8月2日布什也与中美洲各国签下了自由贸易协定,协定中指明将设立类似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自由贸易区。

小布什在任内未曾发生过政府停摆

司法

[编辑]

在2006年8月17日,一名底特律市的地方法院法官将联邦政府为了反恐而进行的电话监听判属违宪,因为那没有经过国会的授权和批准。法官同意将她的裁决暂停以等待进一步上诉[44]。到了2006年8月28日,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合法化了联邦政府的反恐审讯政策[45]。这项法案也是为了解决最高法院在6月判定审讯政策违宪的决定,这是第二次布什试着透过国会通过审讯政策。布什在2006年10月17日签署了这项法案。

卡特里娜飓风

[编辑]

2005年8月的卡特里娜飓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卡特里娜飓风是历史纪录上第三大的登陆飓风、第六大的大西洋飓风。卡特里娜飓风横扫了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北部,尤其重创了新奥尔良市。

早在卡特里娜的飓风中心于8月29日登陆前,布什总统于8月27日和28日相继宣布沿岸各州进入紧急状态。在飓风登陆后,布什也动员了周遭的国民警卫队和海岸警卫队以救出受困于新奥尔良的60,000名居民。

不过,地方和联邦政府在救灾进度上都遭受众多的批评。布什之前对于联邦紧急应变中心(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的人事指派遭受了两党的批评[46],一些人也批评联邦政府在救灾上的进度迟缓是由于伊拉克战争的庞大开销造成的[47]

反恐战争

[编辑]
2001年9月14日,布什总统站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废墟瓦砾堆上,向现场救难的警消人员演讲。

九一一事件是布什总统任内的转捩点。当纽约市世界贸易中心被恐怖份子挟持的客机撞击时,布什正在参访佛罗里达州的一间小学。在得知第二波撞击的消息时,布什仍继续向班上的小学生们朗读故事书。在那之后布什搭乘空军一号飞往了路易斯安那州内布拉斯加州的空军基地躲避攻击,接着才飞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晚上布什于白宫的总统办公室向全国发表演说,承诺将对恐怖份子做出强力的反击,但也强调全国必须团结起来并且协助受难者的家属。在9月14日,布什参访了世界贸易中心的遗址,与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和消防队员们、警察、以及自愿救难者们相聚。在一段为媒体所捕捉到的镜头中,布什站在废墟瓦砾堆上,以扩音器向在场的救灾人员和民众们发表演说:

我听见你们的声音了,全世界也听到你们的声音了。而把这些建筑物摧毁的恐怖份子们,很快也将会听到我们所有人的声音!

在2001年9月20日的演说中,布什谴责了奥萨玛·本·拉登基地组织,并且向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提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交出恐怖份子,否则……与他们一同接受制裁。”[48]

外交政策

[编辑]
布什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约旦相会,2003年6月4日。
2004年11月20日布什与印尼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会面

在外交政策上,布什政府撤回了美国对几个国际协议的支持,包括了京都议定书国际刑事法院、以及与俄罗斯之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布什政府并且着手进行之前遭到ABM条约限制和国会反对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49],希冀以这套系统反制“流氓国家”的攻击[50]。布什公开谴责朝鲜的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将它和其他两国称为所谓的“邪恶轴心”,布什并称美国“不会容忍这些世界上最恶劣的政权取得毁灭性武器,以免威胁世界和平”[51]。在几个月内,美国和朝鲜都退出了之前在1994年10月签订的“朝美基本协议文”[52]。在2001年3月发生美国军机EP-3E与中国大陆军机撞击以及飞行员遭拘禁的事件后,布什也明确的表达美国协防台湾的决心[53]。在2003年至2004年之间,布什授权美国军队向海地以及利比里亚发起军事干涉行动,以恢复当地的民主政治。由于担心对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布什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他宣称道:“我认为经济发展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问题本身。”[54]

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冲突上,布什强调美国应采取“不干预”的态度,以矫正克林顿总统任内的谈判疏失[55]。布什也谴责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对于暴力和游击行动的支持。在欧洲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布什成为了第一位在以巴冲突上采取国与国解决方案的总统,让巴勒斯坦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以色列进行谈判[56]。布什也协助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与巴勒斯坦的马赫姆得·阿巴斯之间的对话,但仍继续抵制阿拉法特。布什也支持阿里埃勒·沙龙单边的停止军事行动的计划,并且赞扬巴勒斯坦在阿拉法特死后进行的民主选举[57]

在2003年10月的一次元首出访中,菲律宾总统格洛丽亚·阿罗约与布什总统一同校阅总统官邸的卫兵。
2006访问越南

在2003年1月的国情咨文演讲中,布什提出了一个为期五年、以遏止全球艾滋病蔓延为目标的计划,称为美国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英语。布什承诺将替这个计划筹措150亿的预算—每年30亿并且维持五年,不过布什在年度预算审核上并没有要求这么多,虽然一些国会议员也提出修正案以增加计划的经费。在布什发表演讲后不久,美国便拨出了90亿元的救援经费给世界上艾滋病情最严重的15个国家,并拨出50亿元支援其他100个原先已经与美国建立合作计划的国家,同时也拨出10亿元支援全球各地对结核病和疟疾的救援。这些预算还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在艾滋病救援上的援助资金总和。

布什也谴责苏丹的武装部队对于达尔富尔人民的攻击,认为这是一场种族灭绝的行径[58]。布什强调国际间的维和任务是解决达尔富尔冲突的关键,但他反对将冲突诉诸于国际刑事法院解决。

在2006年,布什总统与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一同走过白宫的门厅前往东厅参加记者会,以讨论有关在中东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爆发的危机

在第二届任期开始时,布什强调要改善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他指派了资深的顾问卡伦·休斯(Karen Hughes)主掌改善美国在国际间的公共形象,并且强调美国在全球推广民主和人权的理想。布什也大力赞扬在格鲁吉亚乌克兰的民主运动,并且支持马赫姆得·阿巴斯担任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主席。在他领导的国际施压下叙利亚也从黎巴嫩撤军。在2006年3月布什拜访了印度,重新联系了两国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核子能源和反恐行动的合作上[59]

美国国务院以及国际开发援助署发布了一份2004年至2009年之间的国际发展计划。计划的原则是以实现布什总统所立下的“国家安全战略”为指标:亦即外交、发展、和国防三者。布什总统的新计划将会增加美国对那些“由正当政府统治、正确投资在他们人民身上、并且鼓励经济自由”的国家的补助达到50%,这些国家必须遵守美国的外交政策,这表示国际开发署只会支援那些“贯彻了民主政治、开放经济,并投资人民教育、健康、和发展潜力的国家”[60]

流行的观点认为布什所实施的外交政策受到了新保守主义的很大影响[61],但也有意见认为新保守主义在布什所领导的联邦政府内部只有边缘的影响力、布什本人并非新保守主义者、他与新保守主义之间只有同盟关系[62]

2008年4月18日布什在戴维营韩国总统李明博会面
2008年9月25日布什在白宫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会面

中国大陆

[编辑]
小布什总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统与中国共产党 总书记 胡锦涛,2006
布什和中国领导人胡锦涛在白宫合影,2006年四月20日

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面临着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维持合作中美关系的艰难任务。自1979年改革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成功,这使得中国政府能够将日益增长的中国物质财富转化为政治和军事力量。[63]在布什内阁中担任美国贸易代表和副国务卿的罗伯特·佐利克曾强调,"中国很大,它正在变得更大,并将在未来几年影响世界。[63]在第二任期结束时,布什总统成功地建立了美中合作的重要内容,并在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同时建立了与崛起的中国合作的记录。[63]在总统竞选期间,布什透露他不同意克林顿政府将中国视为“一个竞争对手,而不是一个战略伙伴”的观点。在将中国视为一个转型中的大国,并断言如果中国成为美国的朋友,“这种友谊将稳定世界。但如果不是,我们所寻求的和平可能无法找到”,布什警告说,在他的政府下,中国将“作为一个大国受到尊重......不受威胁,但不是不受控制”。[63]

布什越来越关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通常被称为“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对美国首要地位和利益的影响。[63]布什总统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美国必须加以管理。[63]他努力与中国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坦诚的和合作的”关系。[63]在布什看来,这将为美国推进与中国的交往奠定坚实的基础。[63]事实上,布什增加与中国合作的决心导致了“自1972年以来最好的关系”。[63]

布什政府曾努力将中国经济嵌入国际经济体系,协助中国经济发展,并分享两国的经济互利。[63]2001年,尽管华盛顿和北京在被击落的EP-3E白羊座II间谍飞机与中国战斗机相撞的问题上发生了对抗,布什总统仍然宣布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他说,“我主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强调“中国应该成为我们的贸易伙伴。我认为向美国产品、美国农产品开放中国市场符合我们的经济利益”。[63]

另外,布什总统积极支持与中国的永久正常化贸易关系。[63]在他看来,美国农民和商人将从更自由地进入中国大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利益。[63]因此,他要求美国国会在2001年延长与中国的正常化贸易关系:“公平贸易不仅对提高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而且对与中国建立强大和富有成效的关系也至关重要。”[63]布什总统和他的团队认为,与中国的贸易对美国和中国的经济都是一件好事。[63]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将最终导致促进中国的人类尊严和出现一个良好的中国。布什的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在其2000年题为“促进国家利益”的文章中写道。布什总统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努力也可以从他与中国领导人保持坦诚和富有成效的关系的方式中看出。[63]2002-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在中国爆发。在中国,有多达5327名感染者和348名死亡者。虽然中国领导层在处理非典疫情方面受到了批评,但布什总统赞扬中国领导人对这一跨国疫情持开放态度。布什总统在那个关键时刻对胡主席的公开支持得到了中国总统的高度赞赏,并为建立美中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做出了贡献。[63]

在北京的胡锦涛,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和小布什,2008年8月10日

布什总统于2008年3月26日致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他对中国自2008年3月10日以来在藏区镇压抗议者的行为表示关切。布什和胡锦涛还讨论了包括中华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无核化和缅甸等问题。[64]

朝鲜

[编辑]

朝鲜在2006年10月9日试爆一枚核子武器的举动进一步复杂化了布什总统的外交政策。布什的外交政策所设定的主要目标为“捍卫美国和全世界免受恐怖份子以及那些试图取得生物、化学、或核子武器的政权威胁。”[51] 布什总统谴责朝鲜的举动,再次重申美国致力于维持“一个没有核武器的朝鲜半岛”的决心,并且指出“若朝鲜向其他国家或非国家组织转移任何核子武器,都将被视为是对美国的死亡威胁”,并且警告朝鲜必须对这种情况负起责任。[65]

阿富汗

[编辑]

在2001年10月7日,美国和英国军队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轰炸,接着反塔利班政权的北方联盟军队于11月13日攻占了喀布尔。到了2001年12日,联合国通过了重组阿富汗的波昂协议,任命哈米德·卡尔扎伊领导阿富汗临时政府,并且建立了一支由多国军队组成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以协助阿富汗的重建工作。

2003年,在获知塔利班政权残党正试图聚集新的资金和人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取代了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以控制局面[66]。到了2005年,北约开始驻防阿富汗的西部和南部,并在2006年请求增加国际间的维和任务合作,同时也在阿富汗东部增加任务的数量[67][68]

2006年联军则发起了如山地猛攻行动(Operation Mountain Thrust)等大规模的任务以对抗越来越多的塔利班余党叛乱和暴动[69],但本拉登和许多塔利班政权的前领导人直到2006年底也依然逍遥法外。北约在2006年10月将维和任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阿富汗,驻阿富汗的多国部队数量到2006年10月时也已累积至超过41,000人[70]。在2006年9月一场对联合国的演讲中,布什总统承诺他将继续支援阿富汗的人民:“我们会帮助你们击败那些敌人,并且维持一个永远不会再压迫你们、也不会再有恐怖份子的自由阿富汗。”[71]

伊拉克

[编辑]
在2001年9月11日,布什总统在空军一号上与副总统迪克·切尼交谈。

在推翻塔利班政权后,布什总统承诺将对伊拉克做出立即的制裁,并且主张在911恐怖攻击事件后,美国不能容忍那些政权不稳定的国家继续保有可能“流入恐怖份子手中”的武器。布什指出侯赛因持续违抗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包括了第687号、688号、707号、715号、986号、1115号、1134号、1137号、1284号、和1373号,并认为侯赛因治下的伊拉克是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同时也指控侯赛因威胁中东的和平、恶化以巴冲突、并且支援各种恐怖份子组织。中央情报局的报告中认为侯赛因曾试图取得核子武器材料,并曾透过不正当管道取得生物和化学武器的材料,违反了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同时一些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射程也远高过联合国的制裁规定。

布什要求联合国贯彻伊拉克裁军的决议,造成了一场外交的危机。2002年11月13日,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1441号决议之下,穆罕默德·巴拉迪代表联合国前往伊拉克检查裁军情况,这趟裁军检视的效率低落和疏失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联合国的检查队伍在美军发起攻击前4天终于离开伊拉克,尽管他们要更多时间以完成裁军检查[72]。美国最初希望透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决议获得授权,依照联合国宪章第七章节的规定对伊拉克进行军事制裁[73]。尽管美国遭遇了几个国家的反对(主要是法国德国),最后美国选择放弃争取联合国的授权,开始准备进攻伊拉克。布特罗斯·加利科菲·安南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则大力抨击布什的决定,甚至批评布什已经构成了战争犯罪[74]。尽管未获得联合国授权,美国依然获得超过20个国家的派军支援,组成了进攻伊拉克的多国部队[75]

在2003年,穿着飞行员装束,即将飞往林肯号航空母舰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的布什总统。

对伊拉克的进攻于2003年3月20日展开,最后多国部队于2003年5月1日控制了巴格达,推翻了侯赛因政权。在伊拉克的胜利大为增加了布什的支持度,不过,随着时间发展,驻伊拉克的美军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公共混乱,以及支持侯赛因和伊斯兰主义的武装团体所发动的暴乱。除此之外,在战后不久前往伊拉克进行查证的伊拉克调查小组(Iraq Survey Group)只找出了一些伊拉克军队储藏的战备物资,并没有找出布什政府预料中数量庞大的毁灭性武器。在2005年12月14日,当谈到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议题时,布什指出:“许多原先的情报的确被证实是错误的了。”[76]不过,布什依然坚持这场战争是必须进行的,并宣称即使他当初已得知这个事实依然会发动战争。美国在伊拉克的任务成为布什外交政策的主轴,希冀以此促长民主并且击退恐怖份子,铲除独裁的政权并且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布什政府持续强调美国应该保持在伊拉克的任务,同时也抨击那些反对伊拉克战争、并且要求定期撤军的人—主要是民主党议员。

在2005年1月和12月,伊拉克分别进行了通过宪法的公民投票及选举。不过,伊拉克依然经常爆发武装的暴动,同时暴动还有恶化的趋势。布什在对抗全球恐怖主义以及伊拉克战争的领导上遭受越来越多的批评,许多人也要求美国应该在一定时间内从伊拉克撤军。在伊拉克发生的武装暴动以及政治上的骚动、加上超过3,000名美军士兵以及约10,000名伊拉克人的死亡[77],也使布什政府在伊拉克的重建上蒙上一层阴影。同时美军也爆发了关塔那摩湾等丑闻,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的领导人也开始要求美军从伊拉克撤军。

布什承认在伊拉克的战后重建上美军犯下了一些战略上的错误,但他强调他并不会改变他对伊拉克的整体战略[78][79]。在2006年11月28日,面临越来越多针对伊拉克战争政策的批评,布什在于拉脱维亚进行的北约高峰会上这样说道:“我们会继续随着环境调整策略,同时我们也会使这些改变获得成功。但有一件事我是不会去做的:我绝不会在任务完成之前便将我们的军队从战场上调回来。”[80]

布什避过伊拉克记者敏达哈·扎伊迪扔的鞋(2008年12月14日)

在2008年12月14日,布什前往伊拉克举行一场记者会,一名伊拉克记者敏达哈·扎伊迪向布什扔掷了一只鞋子,并大喊:“给你这条狗的吻别!”(This is your farewell kiss, your dog!),但随即被布什弯腰闪躲,该名记者并立即将另一只鞋子也往布什身上丢,但依旧被布什举手躲过,随后该名记者被多名随扈制止。最后这个记者因“攻击外国领导人”被判刑一年[81]

古巴

[编辑]

小布什总统向古巴人民喊话“美国政府誓言竭力协助你们进行政权移转,建立自由古巴之努力......”,并对拥护卡斯特罗政权、抗拒“自由古巴”之顽固份子祭出威胁恫吓。[82]

华府于2005年任命Caleb McCarry先生(之前任职美驻阿富汗机构)为“古巴政权移转”协调主任;2006年7月10日,“自由古巴援助委员会(由时任国务卿莱斯女士和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共同主掌)”发布的一报告宣称“不惜代价全力遏阻卡斯特罗的政权继承策略得逞”。该报告并强调表示,6280万美元金援巨款将直接汇给“反卡斯特罗异议人士”,此外将提供他们其它必要设备资源。此诚明目张胆干预它国内政之举。 [82]

台湾

[编辑]

布什总统任内代表美国台湾签署了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新址,该址的大多数建设则在奥巴马总统任内完成,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任内2018年6月12日落成启用。[83]

内阁

[编辑]
布什总统与他的内阁阁员在白宫开会。
职位 姓名 任期
总统 乔治·沃克·布什 2001—2009
副总统 迪克·切尼 2001—2009
国务卿 克林·鲍威尔 2001—2005
康多莉扎·莱斯 2005—2009
国防部长 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 2001—2006
罗伯特·盖茨 2006—2009
财政部长 保罗·奥尼尔 2001—2003
约翰·W·史诺 2003—2006
亨利·保尔森 2006—2009
司法部长 约翰·阿什克罗夫特 2001—2005
阿尔贝托·R·冈萨雷斯 2005—2009
内政部长 盖尔·诺顿 2001—2006
德柯·坎普松 2006—2009
农业部长 安·维尼曼 2001—2005
麦克·约翰斯 2005—2009
商业部长 唐纳·埃文斯 2001—2005
卡洛斯·古铁雷斯 2005—2009
劳工部长 赵小兰 2001—2009
卫生部长 汤米·汤普生 2001—2005
麦克·O·莱维特 2005—2009
发展部长 梅尔·马丁尼斯 2001—2003
阿方索·杰森 2004—2009
运输部长 诺曼·峰田 2001—2006
玛丽·皮特斯 2006—2009
能源部长 斯潘塞·亚伯拉罕 2001—2005
森美·W.·波得曼 2005—2009
教育部长 罗得·佩吉 2001—2005
玛格丽特·斯佩林斯 2005—2009
退伍军人事务部长 安托尼·普林西比 2001—2005
占·尼克尔森 2005—2009
国土安全部长 汤姆·里奇 2003—2005
迈克尔·切特夫 2005—2009

最高法院提名和任命

[编辑]

布什提名了以下人士担任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暗杀未遂

[编辑]

在2005年5月10日,当布什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自由广场进行演讲时,27岁青年弗拉基米尔·阿鲁丘尼扬(Vladimir Arutinian)向布什的演讲台扔掷了一枚手榴弹,当时的格鲁吉亚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也坐在那里。手榴弹扔到了距离演讲台65英尺(20米)的地方,砸中了人群中的一名女孩。不过,由于紧包着手榴弹的红色格子布阻挠了其内部的撞针活动,手榴弹最后并没有爆炸。阿鲁丘尼扬在2005年7月遭到逮捕并且承认是他扔掷了手榴弹,他在2006年1月被判决了无期徒刑[84]

评价和公众形象

[编辑]
由2001年,CBS新闻频道/纽约时报进行的布什总统认可度民调测验指数。蓝色代表“认可”、红色代表“不认可”、绿色代表“不确定”。在2001年911事件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后认可率都曾大幅提升。

时代杂志将布什列为2000年[85]和2004年[86]年度风云人物,认为他是那两年中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当布什就任总统时,他的民调认可度大约将近50%[87]。在发生举国震惊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布什的认可度跃升到高过85%,并且在攻击后四个月里维持80-90%的比例。自从那时之后布什在处理国内和国外政策上的民调认可度就持续下跌,到2006年已经跌至大约40%了,使他创下历史上美国总统认可度的最低纪录之一。在2006年11月5日进行的民调中,布什的执政认可度则停留在32%[88]

在第一届任期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布什在总统选战中并没有获得普选胜利,加上一些围绕着选举弊端产生的争议,一些人将布什视为是缺乏正当性的总统。政治行动份子以及导演麦克·穆尔在2004年拍摄的电影《华氏911》中指控布什操弄了911事件后的美国公众情绪,并且在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机上隐瞒大众。

布什在国际上也遭遇许多批评:他被全球的反战和反全球化人士做为主要的批评对象,他的外交政策尤其饱受许多批评。在德国2002年[89] 和加拿大2006年[90] 的选举中布什的政策都成为激烈争论的议题之一。布什遭受世界各地左派政治人物的公开批评,包括了格哈特·施罗德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萨帕特罗罗马诺·普罗迪让·克雷蒂安保罗·马丁、和乌戈·查韦斯,布什在各地的外交行程也常遭遇大规模的抗议示威。

2006年7月28日,在一场与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一同举行的记者会上,布什总统回复一名记者提出的问题。

不过,布什获得美国保守派选民的坚定支持,同时也获得军人和主战派的支持。在2004年的选举中,95-98%的共和党选民都认可了布什。不过,由于布什在控制联邦开销和移民议题上的疏失,共和党人对布什的支持也有所下跌。许多共和党人开始批评布什在伊拉克战争上的政策,以及伊朗和巴勒斯坦领土的议题[91]。同时布什也与许多外国的领导人如托尼·布莱尔约翰·霍华德小泉纯一郎安格拉·默克尔斯蒂芬·哈珀艾胡德·奥尔默特弗拉基米尔·普京保持亲密的合作关系和感情。

从就任总统开始,布什的智力程度一直是许多媒体和谣言聚焦的话题[92],有些人甚至还质疑布什的智商过低,尽管到目前为止布什根本没有公开正式的智商测验指数[93]。贬低布什的人还经常指布什在各种公开演讲中犯下文法错误和语无伦次[94],布什在发音上的一些错误也常被反布什媒体和人士做为嘲笑目标。即使是早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布什的发音错误和语无伦次、自造词汇也成为电视脱口秀节目“周末夜现场”的嘲笑话题[95]。不过布什并不是第一个遭受了类似批评的美国总统[96]

伊拉克记者会对布什扔鞋事件后,支持扔鞋者的欧洲游行,牌子上挂着一只鞋子,标语写着送给布什和以色列

在一次针对世界上21个国家的民意调查中,有18个国家中的较多数人都对布什抱持反感,认为布什的外交政策对世界安全造成“负面”的影响[97][98]。一次在2006年9月于美国进行的民调中,有48%的美国人认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比以前更不安全,不过也有41%的人认为战争减少了美国遭遇恐怖份子袭击的危险[99]。另一次民调则认为大多数美国人—达到61比35的比率,认为美国在整体上并没有因为布什的政策而变的更好[100]。还有一次测验则将布什名列为“对世界安全造成威胁”的第二号人物,仅次于本拉登,超过了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101]

还有一些人,例如曾经担任纽伦堡审判主审官的美国律师本杰明·B·费伦茨,则指控布什发起了一场“侵略性”的战争,应该被和侯赛因一起送上战争法庭审判。一些人认为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定是非法的,例如国际法的学者Francis Boyle批评道:“布什并没有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获得授权……也因此这是一场破坏和平的犯罪”,他认为美军的攻势作战都应该获得这样的授权。虽然历史上每个安全理事会的常任会员国都曾经发动至少一次没有经过安理会允许的战争,而之前美国在越南海地科索沃巴拿马、或格林纳达等地发起的军事攻势或干预也都没有经过这样的授权。但是,美国是最多、规模也是最大。也有人认为连之前吉米·卡特伊朗人质危机中发起救援美国人质的行动也是战争[102][103]

自从布什当选连任后,布什遭受越来越多的批评,包括了伊拉克战争、关塔那摩湾事件、虐囚事件、以及卡特里娜飓风、以及美国国家安全局非法监听民间通信的争议。这些因素加起来,使得共和党2006年期中选举里,如同布什所承认的,遭受了一次挫败的重击[104]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批评道:“小布什以最不得体的方式赢得总统宝座,经由法院而非人民选择。这在任何自称民主的国家内,都是不相称的事,但是在一个炫耀自己是民主守护者,与实践者的国家,法庭选出布什当总统一事是令人震惊的。但更加令人震惊的是,美国众参议院允许布什政府,在未经审讯的情况下无限期拘留和折磨囚犯。”“这位总统为了发动伊拉克战争竟公然撒谎,这场战争已经杀害和伤害几十万伊拉克人,城镇也遭摧毁,并导致该国陷入一场残酷的内战中。然而,在面对世界的谴责时,小布什却坚持说,这场战争完全取得巨大成功。他宣称“任务完成”。这是什么任务?什么成就?他利用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入侵伊拉克,后来被证明是赤裸裸的谎言。然而,小布什一点都不怕。他还宣称,他发动战争是为了推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令伊拉克变得民主。尽管他撒谎,尽管他在伊拉克事件中是失败的,他还是蝉联美国总统。正如我经常说,什么样的人民就得到什么样的政府。该受指责的不只是小布什,同时也包括那些投选他为总统,并继续赞同他欺骗与使用暴力的人民。”[105]

任期结束

[编辑]
2009年1月20日,参与完贝拉克·奥巴马的第一次就职典礼后,布什乘美国海军陆战队直升机离开时看向美国国会大厦
布什与夫人劳拉·威尔士·布什2021年美国总统就职典礼

2009年1月20日,布什结束了他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奥巴马接替了总统的职位。2010年11月9日小布什亲笔撰写的回忆录《抉择时刻》出版发行。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于2011年8月10日出版发行。[106]

卸任总统后,小布什开始专注绘画。2017年,小布什出版了画集《勇气的肖像:三军统帅向美国勇士的致敬》,收录了他为美国退伍军人画的肖像画。该画集连续两周获《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冠军,同时在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排第18名。[107]

2012年5月15日,布什在华盛顿对媒体称,支持前马萨诸塞州州长罗姆尼获得共和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108]

著作

[编辑]

《布什回忆录-抉择时刻》2010,中文版2011中信出版社


大众文化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eelye, Katharine Q. Bush Celebrates Easter at an Outdoor Service. The New York Times. 2001-04-16 [200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3). 
  2. ^ Cooperman, Alan. Openly Religious, to a Point. The Washington Post. 2004-09-16 [201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3). 
  3. ^ #http://dsc.discovery.com/convergence/greatestamerican/greatestamerican.html The Greatest American page on The Discovery Channel 请检查|url=值 (帮助). [2012-02-05] (英语). [永久失效链接]
  4. ^ Ahles, Dick. Bush's Birthplace? It's Deep in the Heart of... New Haven. The New York Times. 2000-12-24 [2010-12-27]. 
  5. ^ Ancestry of George W. Bush. Wargs.com. [April 20,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6. ^ George Walker Bush. Famous Texans. famoustexans.com. 2005-02-03 [200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7. ^ "Bush, Prescott Sheldon, (1895–197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ographical Direc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2013年01月26日查阅
  8. ^ Associated Press. Self-Deprecating Bush Talks to Yale Grads. FOXNews.com. 2001-05-21 [200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9). 
  9. ^ York, Byron. Bush's National Guard Years. The Hill. 2004-09-09 [200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0). 
  10. ^ Brit Hume, Mara Liasson, Jeff Birnbaum, Charles Krauthammer. The All-Star Panel Discusses John Kerry's Shifting Positions on Iraq War Spending. Fox News Network (transcript). 09-07-2004 (英语). 
  11. ^ 11.0 11.1 Romano, Lois; George Lardner Jr. Bush's Life-Changing Year. The Washington Post. 1999-07-25 [200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12. ^ 2000 Driving Record. Department of the Secretary of State of Maine. 2000-11-02 [200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2). 
  13. ^ Staff and wire reports. Bush acknowledges 1976 DUI charge. CNN. 2000-11-02 [200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5). 
  14. ^ The Smoking Gun: Archive. thesmokinggun.com. [200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30). 
  15. ^ GWB: HBS MBA. The American Thinker. www.americanthinker.com. [2006-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6). 
  16. ^ The Jesus Factor. WGBH. PBS. [2004-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17. ^ Bush Wasn't Always a Front-Runner. Associated Press. 1999-10-17 [2006-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8). 
  18. ^ George W. Bush, Bill Adler. The Quotable George W. Bush: A Portrait in His Own Words.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2004. ISBN 978-0-7407-4154-8. 
  19. ^ Duffy, Michael; Gibbs, Nancy. The quiet dynasty. Time; Canadian edition. 08-07-2000, (156): 34. ISSN: 03158446 (英语). 
  20. ^ 20 Questions for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Runners World. runnersworld.com.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4). 
  21. ^ Wayne Slater, James Moore. Bush's Brain: How Karl Rove Made George W. Bush Presidential. USA: Wiley. 2003: 210. ISBN 0-471-42327-0. 
  22. ^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Death in Texas.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03). 
  23. ^ Wayne Slater, James Moore. Bush's Brain: How Karl Rove Made George W. Bush Presidential. USA: Wiley. 2003: 233-36. ISBN 0-471-42327-0. 
  24. ^ Texas State. Jesus Day (JPEG). Texas State Archives. PBS. 2005-03-11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6). 
  25. ^ Associated Press. Texas Gov. George W. Bush wins in landslide. CNN. 1998-11-03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5). 
  26. ^ Jackson, Derrick. At Bob Jones U., A Disturbing Lesson About The Real George W.. Common Dreams Newscenter. 2000-02-09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0). 
  27. ^ How Americans Voted. The Gallup Organization. 2004-11-05.  The Gallup Organization, "How Americans Voted," 5 November 2004
  28. ^ State Elections Offices. 2000 OFFICIAL PRESIDENT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 Public Disclosure Division,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2001-11-07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2). 
  29. ^ 2000 President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2). 
  30. ^ "The Electoral College: How It Works" Grolier.com. [2021-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3). 
  31. ^ An Interview With Karl Rove. NewsHour with Jim Lehrer. PBS. 2004-08-01 [200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9). 
  32. ^ Bush First President in 16 Years to Win Popular Majority. NewsMax.com. 2004-11-03 [200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6). 
  33. ^ "Bush Names Bolton U.N. Ambassador in Recess Appoint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ashington Post
  34. ^ W. James Antle III. Leaving No Child Left Behind. 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2005-08-01 [2006-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0). 
  35. ^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No Child Left Behind?. HGSE News. 2002-06-01 [2006-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6). 
  36. ^ Raising Standards or Raising Barriers? Edited by Gary Orfield and Mindy L. Kornhaber. The Century Foundation Press. May 1, 2001
  37. ^ Committee on Appropriations – Democratic Staff. President Bush and House Republicans Undermine Life Saving Health Research (PDF).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06-09-12 [2006-1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10-11). 
  38. ^ President Signs Medicare Legislation. The White House. 2003-12-08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6). 
  39. ^ Jim VandeHei and Peter Baker. Social Security: On With the Show. The Washington Post. 2005-02-12 [200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1). 
  40. ^ USA TODAY/CNN/Gallup Poll results. USA Today. 2005-05-20 [200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3). 
  41. ^ CNN. Bush takes tough talk on immigration to Texas. 2005-11-29 [200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8). 
  42. ^ 存档副本.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6). 
  43. ^ Wallace, Kelly. $1.35 trillion tax cut becomes law. CNN InsidePolitics archives. 2001-06-07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9). 
  44. ^ Judge Asked to Suspend Ruling Against Wiretaps. The Washington Post. 2006-09-02 [2006-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45. ^ The Associated Press. Bush's detainee interrogation and prosecution plan approved by Senate. USA Today. 2005-09-28 [2006-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4). 
  46. ^ FEMA director Brown singled out by critics of federal respons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6, 2005
  47. ^ Pete Yost, AP. Overseas deployments hinder Guard hurricane presence. ArmyTimes.com. 2005-08-30 [2005-09-29]. 
  48. ^ Address to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200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5). 
  49. ^ President Bush Speech on Missile Defenc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01-05-01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1). 
  50. ^ Transcrip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peech by Bush at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Washington, May 1, 2001
  51. ^ 51.0 51.1 2002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200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2). 
  52. ^ Pollack, Jonathan. "The United States, North Korea, and the End of the Agreed Framework."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Summer 2003, Vol. LVI, No. 3..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8). 
  53. ^ "Bush pledges whatever it takes to defend Taiw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allace, Kelly. cnn.com. 2007-07-13.
  54. ^ President Announces Clear Skies &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hite House press release, February 14, 2002
  55. ^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The Record of its First Four Yea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Robert O. Freedman. Middle Eas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7-07-13.
  56. ^ Too late for two-sta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Yossi Alpher. Haaretz.com. 2007-07-13.
  57. ^ Abbas declared victor in Palestinian elec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nn.com. 2007-07-13.
  58. ^ Jim VandeHei. In Break With U.N., Bush Calls Sudan Killings Genocid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5-06-02 [2006-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7). 
  59. ^ U.S.-India Joint Statement. [2006-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5). 
  60. ^ Mission State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f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accessed February 20, 2006
  61. ^ BBC NEWS | Americas | Viewpoint: The end of the neo-cons?. web.archive.org. 2021-02-12 [202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62. ^ Spaan, Mike. George W. Bush: A Neo-Conservative?. 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5-05-25 [202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8) (美国英语). 
  63. ^ 63.00 63.01 63.02 63.03 63.04 63.05 63.06 63.07 63.08 63.09 63.10 63.11 63.12 63.13 63.14 63.15 63.16 Nguyen, Thi Thuy Hang. George W. Bush and Asia: In the Shadow of 11 September. Asian Affairs (www.tandfonline.com). May 31, 2017, 48 (2): 313–333. ISSN 0306-8374. S2CID 159960515. doi:10.1080/03068374.2017.1313618. 
  64. ^ Bush confronts Chinese leader over Tibet crackdown, says Taiwan missile fuse shipment mistake. www.southcoasttoday.com. March 26, 2008 [May 23,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65. ^ President's Statement on North Korea Nuclear Test. [200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2). 
  66. ^ Taliban Appears To Be Regrouped and Well-Funded.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003-05-08 [2006-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5). 
  67. ^ Afghanistan & the United Nations. UN News Centre: Afghanistan. 2006-01-01 [2006-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1). 
  68. ^ Statement by the Secretary General on expansion of NATO’s operation in Afghanistan. NATO: Press Release. 2006-10-11 [2006-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69. ^ World Cannot Give Up on Afghanistan, Coalition Officials Say. U.S. Dept. of Defense. 2006-06-28 [2006-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02). 
  70. ^ Rumsfeld, Donald. Afghanistan: Five Years Later. Washington Post. 2006-10-07 [2006-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71. ^ President Bush Addresses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The White House. 2006-09-26 [2006-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72. ^ Associated Press. U.S advises weapons inspectors to leave Iraq. USA Today. 2003-03-17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73. ^ United Nations. Enforcement Measures under Chapter VII of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United Nations Charter. United Nations. 2003-02-13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5). 
  74. ^ Iraq war illegal, says Annan. BBC. 2004-09-16 [200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5). 
  75. ^ Schifferes, Steve. US names 'coalition of the willing'. BBC. 2003-03-18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5). 
  76. ^ Times Online; agencies. Bush: we went to war on faulty intelligence. Times Online. 2005-12-14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6). 
  77. ^ Dallas Commemorates Fallen 3000 U.S. Soldiers And 650,000 Iraqi Deaths. 2007-01-02 [2007-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78. ^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speaks during a video teleconference with Vice President Dick Cheney, on screen, and military commanders.. 2006-10-21 [200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1). 
  79. ^ Bush Reviews Iraq War Strategy as Violence Mounts (Update1). 2006-10-21 [200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80. ^ President Bush Discusses NATO Alliance During Visit to Latvia. The White House. 2006-11-28 [200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81. ^ Bush grenade attacker gets life. CNN. 2008-12-14 [2008-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82. ^ 82.0 82.1 存档副本.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83. ^ CHRIS HORTON. 美國增進與台灣關係,在台協會2.5億美元新館落成.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8-06-01 [2018-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中文(台湾)). 
  84. ^ Bush grenade attacker gets life. CNN. 2006-01-11 [2007-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4). 
  85. ^ Person of the Year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merican Revolutionary. TIME Magazine. 2004 [200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01). 
  86. ^ And the Winner Finally Is...… George W. Bush. TIME Magazine. 2000 [200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5). 
  87. ^ Roper Center. Job Performance Ratings for President Bush. 2006 [200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8). 
  88. ^ RealClearPolitics - RealClearPolitics Poll Averages.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7). 
  89. ^ M. Overhaus, S. Schieder. Die außenpolitischen Positionen der Parteien im Bundestagswahlkampf 2002 (PDF). Politik im Netz. 2002, 3 [2007-01-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2-01). 
  90. ^ CBC News. Was the American ambassador meddling in a Canadian election?. CBC.ca Reality Check Team. 2005-12-14 [2006-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3). 
  91. ^ Associated Press. Republicans criticize Rice over Bush Mideast policy. 2006-02-15 [200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4). 
  92. ^ Baker, Peter. Pundits Renounce The President. Washtington Post. 2006-08-20 [2006-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93. ^ Bush gets bad rap on intelligence. St. Cloud Times Online. 2001-01-14 [2006-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06). 
  94. ^ Jacob Weisberg. Bush, in his own words. Guardian Unlimited. 2000-11-04 [2006-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7). 
  95. ^ Dana Milbank. Serious 'Strategery' As Rove Launches Elaborate Political Effort, Some See a Nascent Clintonian 'War Room'. Washington Post. 2001-04-22 [2006-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7). 
  96. ^ Geoffrey Nunberg. Going Nucular. Washington Post. 2002-10-02 [2006-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1). 
  97. ^ In 18 of 21 Countries Polled, Most See Bush’s Reelection as Negative for World Security. BBC World Service and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Policy Attitudes. 2004 [200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9). 
  98. ^ Polls: World Not Pleased With Bush. Associated Press. 2004-03-04 [200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3). 
  99. ^ Iraq. USA Today Gallup poll. September 2006 [200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5). 
  100. ^ President Bush an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Los Angeles Times Bloomberg L.P. September 2006 [200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101. ^ British believe Bush is more dangerous than Kim Jong-il.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0). 
  102. ^ U.N. Blessing Is Just a Frill for a U.S. War in Iraq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20). 
  103. ^ Bernton, Hal. Iraq war bashed at hearing for soldier who wouldn't go. The Seattle Times. 2006-08-18 [200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6). 
  104. ^ Bush admits Republicans took a "thumping" (Reuters). November 8, 2006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0). 
  105. ^ 医生当家:敦马哈迪医生回忆录》419页
  106. ^ 小布什自传《抉择时刻》中文版出版. [201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107. ^ 小布什为退伍军人画肖像 收益将捐作慈善通途-新华网. 新华网. 2017-03-22. 
  108. ^ http://yibada.com/news/view/2132366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首次公开支持罗姆尼

外部链接

[编辑]
 美国政治职务
前任:
比尔·克林顿
美国总统
2001年─2009年
继任:
贝拉克·奥巴马
前任:
安·理查兹
得克萨斯州州长
1995年─2000年
继任:
里克·佩里
国际组织职务
前任:
雅克·希拉克
八国集团主席
2004年
继任:
托尼·布莱尔
荣衔
前任:
杰夫·贝佐斯
时代年度风云人物(首次)
2000年
继任:
鲁道夫·朱利安尼
前任:
美国军人
时代年度风云人物(再次)
2004年
继任:
好撒马利亚人
(由波诺比尔·盖茨梅琳达·盖茨等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