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K公钥
CPK公钥(CPK:Combined Public Key),又称组合公钥,是一种基于标识的非对称公众密钥管理体制,依据椭圆曲线密码构建公钥和私钥矩阵,是世界首个能同时支持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的标识密码体制。[1]:272[2][3][4]
CPK技术能够通过微小的生成矩阵产生近乎无限的密钥,不仅解决了密钥管理中的规模化难题,还取代了庞大在线数据库的支持。此外,CPK技术通过“映射算法”自动建立标识与密钥的对应,因此也不需要第三方证明。CPK公钥体制已达成芯片级实现,成本仅是其它系统的几十分之一。[5][6]
历史
[编辑]1984年,以色列密码学家沙米尔最早提出基于标识的数字签名方案,并预测了密钥交换算法的存在性。1997年,南相浩通过基于RSA的多重公钥算法LPK初步实现了基于标识的密钥分发。1999年,他提出了CPK公钥(CPK:Combined Public Key组合公钥)加密算法,2003年在信息保密专业年会上公布。这是世界首个能同时支持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的标识密码体制。2006年,CPK公钥在中国获得专利。[7][8][2]
2003年,组合公钥(CPK)体制标准 V1.0在《网络安全技术概要》一书中公布[6]。2011年,CPK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五部委《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9]。2013年,CPK组合公钥体制 v8.0公布[3]。此后,CPK组合公钥体制 v8.0开始被应用于数字人民币[10][11]:50-62。
与PKI和IBE的比较
[编辑]基于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技术的认证是通过第三方证明的间接证明,不基于标识体制,因此运行效率低,处理能力差。基于IBE(Identity Based Encryption)算法的认证基于标识体制,不依赖第三方证明。不过IBE的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采用的是不同的运行体制,需要在线密钥服务器的支持。[7]
CPK与IBE一样基于标识体制,不需要第三方证明。CPK的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是同一运行体制,只需少量公共参数,因此CPK优于IBE,不需要在线密钥服务器的支持。[7]
参考资料
[编辑]- ^ 张焕国; 王张宜编著. 《密码学引论》.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6704-2.
- ^ 2.0 2.1 赵建国. 组合公钥(CPK)技术的创新实践. 《中国信息安全》. 2012年, (第5期).
- ^ 3.0 3.1 南湘浩. CPK组合公钥体制(v8.0).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3年, (第3期).
- ^ Xianghao Nan. CPK Public Key and Its Basic Function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January 2022, 9 (1).
- ^ 杨民青. 南相浩 将改变网络世界的密码英雄. 《瞭望》. 2010年, (第3期).
- ^ 6.0 6.1 南相浩. 组合公钥CPK体制标准v5.0. 《计算机安全》. 2010, (10).
- ^ 7.0 7.1 7.2 李雪. 标识认证打开信息安全新天地——走进南相浩教授的CPK世界.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6年, (第9期).
- ^ 张琰珺. 产业发展的安全“三观”——访我国著名密码学和信息安全专家南相浩.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6年, (第12期).
- ^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 2011-06-23.
- ^ 南湘浩; 李维刚. 户币——数字化现钞. 《通信技术》. 2017年, (第4期).
- ^ 姚前 主编. 《数字货币研究前沿 第1辑》.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049-9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