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骑兵行动
龙骑兵行动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与地中海战场的一部分 | |||||||||
![]() 龙骑兵行动在法国南部海岸的入侵舰队 | |||||||||
| |||||||||
参战方 | |||||||||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 ![]() ![]() ![]() ![]() |
![]() ![]() | ||||||||
参战单位 | |||||||||
![]() ![]() ![]() | |||||||||
兵力 | |||||||||
初步登陆: 151,000人[1] 全军: 576,833人[2] 法国抵抗组织: 75,000人[3] |
初步登陆: 85,000–100,000人[4] 1,481门火炮[5] 法国南部 285,000–300,000人[4] | ||||||||
伤亡与损失 | |||||||||
![]() 总计:25,574人 |
![]() ~21,00人受伤 131,250人被俘[8][9][10] 1,316门火炮被缴获[5] 总计:159,000人 |
龙骑兵行动(英语:Operation Dragoon)为登陆普罗旺斯的代号,是盟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夺回德占南法的军事行动。该行动原先拟与“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同步执行,惟因资源短缺,南法登陆遂遭取消。然而至1944年7月,由于诺曼底港口运力严重受限,难以充分供应盟军部队,再加上法国解放军总司令部极力主张恢复该行动,并纳入大量法军参与,最终龙骑兵行动于同年7月获批准,并定于8月实施。
此次登陆旨在夺取法国地中海沿岸重要港口,并开辟新战线,加大对德军的压力。盟军在登陆前先行展开突击队作战,随后美军第6军于蔚蓝海岸滩头登陆,并受大规模海军特遣舰队掩护,最后法军B集团军陆续登岸。盟军面对的敌军为德军G集团军群,该部因部分师调往他线战场而实力削弱,且其兵员多由三线部队东方营补充,所配装备亦属陈旧。
德军受盟军制空权与法国抵抗运动大规模起义之影响,其战力受限,很快便遭击溃,被迫沿罗讷河谷向北撤退,试图在第戎建立防线。盟军机动部队则迅速追击,并于蒙特利马尔设法拦截德军退路,双方在当地爆发激战,陷入僵持,直至德军最终成功撤离战场。与此同时,法军成功攻克马赛与土伦两大战略港口,并迅速恢复其运作。德军未能守住第戎,遂下令自南法全面撤退,G集团军群进一步向北退却,盟军则持续追击,最终战线推进至孚日山脉,德军G集团军群在此终于建立稳固防线。至9月14日,南法盟军在与美军第三集团军会师后,因需进行重组,加之德军防御日益强化,进攻遂暂告中止。
美军认为龙骑兵行动大获成功,因为盟军仅用四周便解放南法大部分地区并重创德军,只让德军部分精锐部队成功撤离,且法军夺取的港口投入使用后,迅速解决了盟军的补给问题。然而,英方对此行动持保留态度,认为其政治影响有限,且未能促进意大利战线的进展[11]。
背景
[编辑]序幕
[编辑]此次行动在作战规划阶段最初被命名为“铁砧行动”(Operation Anvil),以与当时代号“巨锤行动”(Operation Sledgehammer)的诺曼底登陆相对应。后来,两项计划皆被重新命名,“巨锤行动”更名为“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而“铁砧行动”则更名为“龙骑兵行动”(Operation Dragoon)。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早在1942年就提出过入侵法国南部的计划,并在1943年底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上得到了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支持,后者在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讨论中,强调该行动应作为“霸王行动”的组成部分,并表明他更希望盟军登陆法国西部,而非选择巴尔干半岛,因为后者被他视为苏联势力范围的一部分[12]。马歇尔坚持将该行动纳入盟军的战略规划,而罗斯福则认为取消该行动并不可取[13]。
自提出以来,“龙骑兵行动”便备受争议。美国与英国军方领导层对该行动意见分歧。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反对实施该计划,理由是此举将分散军事资源,而这些资源应更优先投入意大利战役。相较于此,他更倾向于入侵巴尔干地区产油区[14]。丘吉尔认为,盟军若进攻巴尔干,不仅能切断德军的石油供应,还能遏制苏联红军的推进,从而在战后欧洲的谈判中占据优势[14][15][16]。
根据最初的计划,“霸王行动”与“铁砧行动”将同时发动,分别在法国北部诺曼底与法国南部展开登陆。然而,盟军很快意识到,基于现有兵力,无法同时执行两场大规模登陆作战。“霸王行动”的登陆正面由三个师扩展至五个师,这使得盟军需要额外调配大量坦克登陆舰,而这些登陆舰原本也是“铁砧行动”所需的关键装备。此外,盟军在意大利的“鹅卵石行动”战况不利,进一步影响了资源调配。种种因素导致“铁砧行动”被迫推迟[14][15][17]。然而,在诺曼底登陆后,盟军对“铁砧行动”的重启愈发感兴趣。由于诺曼底的港口吞吐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盟军的后勤需求,加之法国将军们在夏尔·戴高乐领导下,积极推动法军参与攻击法国南部,使得该计划再度受到重视。最终,尽管丘吉尔强烈反对,联合参谋首长团仍于7月14日批准该行动,并于8月1日将其正式更名为“龙骑兵行动”,登陆日期则定于8月15日[14][15][18]。
丘吉尔及其参谋长始终反对“龙骑兵行动”,并主张优先加强意大利战场的作战行动,例如夺取的里雅斯特、登陆伊斯特拉半岛,并经由卢布尔雅那隘口向奥地利与匈牙利推进。然而,8月4日,丘吉尔提出应将“龙骑兵行动”(此时距预定发动日期已不足两周)转向布列塔尼沿岸发动登陆。但艾森豪与罗斯福坚持原计划,特别是罗斯福考量到当时距离1944年美国总统大选仅剩四个月,不愿将大量兵力转移至巴尔干。8月5日与9日,丘吉尔虽多次发表激烈言辞试图说服盟军高层,但最终未能改变决策[19]。
计划
[编辑]
“龙骑兵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夺取法国的重要港口马赛与土伦,这两处被认为对盟军在法国境内日益增长的部队补给至关重要[20]。盟军指挥部在制定计划时格外谨慎,汲取了安齐奥与诺曼底登陆的经验教训,因此选择了一处没有德军掌控制高点的地区,以避免重蹈奥马哈海滩登陆时因敌军高地火力而造成的重大伤亡。最终,盟军决定在土伦以东的瓦尔省沿岸登陆。此外,计划中还包括一场大规模的空中打击,意图摧毁数座关键桥梁,以切断战场与德军增援部队的联系。同时,盟军还计划在登陆区中央实施大规模空降作战,以迅速夺取俯瞰滩头的制高点。最后,多支突击队亦将登陆沿海岛屿,以确保盟军的侧翼安全[21]。
盟军的作战计划,主要为美军少将卢西安·特拉斯科特指挥的三个师率先登陆,确保滩头阵地的安全。法军、美军与加军的突击队负责掩护登陆部队两翼。计划在24小时内登陆5万至6万名士兵,以及6,500辆军用车辆。空降部队的目标是占领德拉吉尼昂与勒米附近地区,以防止德军对滩头发动反击。美军主力则需迅速沿罗讷河北进,夺取里昂与第戎,并与法国北部的盟军部队会合。在初期登陆成功后,法国B集团军将陆续登陆,并负责攻取土伦与马赛两大港口[22]。
尽管德军已预料到盟军可能会在地中海沿岸发动另一场登陆作战,但由于苏联红军的推进,以及盟军在诺曼底的成功登陆,德军资源已极为吃紧,因此未能有效增援与强化驻防法国南部的G集团军群。德军鉴于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迅速推进,已认定南法的防御无法持久。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大将所属的G集团军群指挥部,于7月至8月间便曾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讨论撤离南法的计划。然而,7月20日的暗杀希特勒事件后,德军内部气氛高度紧张,使任何撤退计划均无法获得批准。布拉斯科维茨深知,以其分散的部队编制,难以抵御盟军的全面登陆攻势。因此,他秘密策划撤退,计划在撤离时彻底破坏港口设施,并在第11装甲师的掩护下有序撤退,转而在法国中部的第戎建立新的防线。德军情报部门已掌握盟军即将发动登陆的情报,布拉斯科维茨遂于8月13日下令第11装甲师向罗讷河以东移动,以应对预计中的盟军登陆[23][24]。
双方部队
[编辑]
海军中将亨利·肯特·休伊特将率西方海军特遣队,负责将美国第六集团军群(亦称“南方集团”或“龙骑兵部队”)运送至法国沿岸。第六集团军群于8月1日在科西嘉编成,目的是统合即将参与南法入侵的法、美军队。休伊特所指挥的海军支援部队包括美军战列舰内华达号、德克萨斯号与阿肯色号,英军战列舰拉米伊号,以及法军战列舰洛林号。此外,支援行动的还有20艘巡洋舰及第88特遣舰队的9艘护航航空母舰,负责火力掩护与海军航空支援[25]。
此次行动的美军主要地面部队为亚历山大·帕奇指挥的第七集团军。卢西安·特拉史考特将率美军第6军执行首波登陆,随后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指挥法军B集团军跟进[26]。另有一支全机械化独立分遣队“巴特勒特遣队”,配备大部分盟军坦克、自行反坦克炮与机械化步兵。法国抵抗运动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盟军进入法国,抵抗军从游击队逐渐发展为半正规军队法国内务部队。该部负责牵制德军,透过破坏桥梁与通信线路、夺取重要交通枢纽并直接攻击孤立的德军部队来削弱敌军。他们亦获得美军战略情报局特种部队的支援,为盟军提供关键情报[27]。盟军海陆部队由一支由3,470架飞机组成的庞大空中力量支援,其中大部分驻扎于科西嘉与撒丁。战术轰炸机与战斗机直接支援登陆行动,而战略轰炸部队则负责深入法国境内摧毁德军目标。战略轰炸于登陆前便已展开,主要打击机场、交通枢纽、铁路、防御工事与通信线路[28]。
德军方面则为G集团军群。该军尽管名为“集团军群”,但G集团军群在登陆当时实际上仅辖一个军,即弗里德里希·维塞指挥的第19集团军。由于南法在德军战略规划中始终不具重要地位,该区部队在战争期间不断被抽调至其他战线。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G集团军群的部队陆续北调,直至“龙骑兵行动”发动前夕,该部仅剩11个编制不足的师,其中唯一的装甲师为第11装甲师[24]。8月初,第11装甲师曾将其两个坦克营中的一个调往诺曼底[29]。德军部队沿法国海岸线布防,平均每个师需负责90公里防线。多数德军士兵为二线或三线部队,其中不少是伤兵、老兵及来自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裔人。此外,亦有大量部队东方营与东方部队组成,这些部队主要由东欧志愿兵——尤其是苏联战俘——构成,战斗意志普遍低落。其装备亦极为杂乱,使用法国、波兰、苏联、意大利与捷克等各国缴获的枪械、火炮与迫击炮。德军四个师被编为“静态师”,完全缺乏机动能力,无法变换阵地。G集团军群唯一具有战斗力的部队是文德·冯·维特斯海姆指挥的第11装甲师[24][30]。
德军指挥体系过于复杂,占领军、陆军、空军与海军各有独立指挥链。德军空军仅拥有200架飞机,海军仅有45艘小型舰艇,在此次战役中几乎未发挥作用[24][31]。德军防御主要依赖登陆前多年修筑的大量海岸炮台。法国投降后,维琪政府为讨好德国,强化了南法沿岸防御工事,部署约75门中重型海岸炮。其中土伦尤为重要,其防御体系内有数座重型340毫米舰炮炮台。1942年11月德军接管维琪政权后,进一步修复损坏与老旧炮台,并调入额外火炮,包括来自拆解法国战列舰普罗旺斯号的340毫米舰炮[32]。
行动
[编辑]初步行动
[编辑]盟军为确保“龙骑兵行动”的成功,需先行执行一系列突击作战。其首要目标为占领耶尔群岛中的克罗港岛与勒旺岛,因这两座岛屿上的德军驻防炮台火力可覆盖预定的盟军登陆区域及运输部队航线,所以必须加以清除。盟军命令美加联合特种部队第一特种作战部队执行“锡特卡行动”,以夺取这两座岛屿。该部队由三个团组成,专精于两栖作战及山地战[11][33]。
8月14日,盟军对克罗港岛与勒旺岛同步展开登陆行动。在勒旺岛,第一特种作战部队的第二、第三团最初仅遭遇零星抵抗,但当德军驻军在港口一带集结后,战况随之激烈。然而,盟军最终仍占据上风,并发现德军海岸防御炮台实为伪装巧妙的假阵地,并无实际火力威胁[11][33]。在克罗港岛,第一团成功将德军逼退至岛屿西部一座旧堡垒内,战斗持续至8月16日夜间。其间,驻扎于法国本土贝纳角的德军炮兵开始炮击克罗港岛。英军战列舰拉米伊号旋即开火,轰击德军据守的堡垒。翌日清晨,德军守军遂告投降。夺取两岛后,第一特种作战部队随即转赴法国本土,并入第一空降特遣部队[11][33]。
与此同时,在主力登陆区以西的内格雷角,大批法军突击队执行罗密欧行动,旨在摧毁德军炮兵阵地。其他突击队为掩护主攻部队,亦在侧翼进行佯攻与骚扰性登陆。主要任务获得成功,数百名德军被俘。此外,盟军亦发动“跨度行动”,透过假登陆与伪装空降部队扰乱德军防御部署,使其兵力分散,以减轻对实际登陆区域的防御压力[11][33]。
空降登陆
[编辑]首批登陆的部队为空降兵与滑翔兵,于凌晨时分投入战场。第一空降特遣部队于阿尔让河谷地的勒米周边降落,旨在阻止德军增援登陆滩头。美军部队规模最大,其首先进行“信天翁”任务空降,随后是“鸽子”任务滑翔兵登陆,之后的“蓝鸟”任务与“金丝雀”任务则负责增援前者。至于英军,其登陆行动代号为“橄榄球行动”,由英国第二伞兵旅执行。由于浓雾与低云影响,部分伞兵降落点距预定地点达十哩,部分较为接近,另有些则偏离十五哩之远[34]。英军成功攻占勒米唐、拉莫特、克拉斯特龙与莱塞雷等村庄,随后突袭并夺取跨越纳图比河通往勒米的桥梁。随后,英军确保勒米东北方与北方的制高点,美军则控制该镇西侧与南侧的高地。
美军当日晚间试图攻取勒米,然遭德军击退,直至次日下午,在增援部队抵达后方才成功夺取该镇,并俘获七百名德军士兵。此后,第一空降特遣部队于当地固守,击退数次德军反击,并等待地面部队会合。整体而言,登陆行动取得成功,伤亡较低,共104人阵亡,其中24人死于滑翔机事故,18人死于伞降事故[11][33]。
主力部队登陆
[编辑]
德军因先前的轰炸行动与法国抵抗运动的破坏活动而遭受重创,其铁路运输中断,桥梁受损,通讯网络亦遭严重破坏。登陆行动于8月15日清晨展开[26],西方海军特遣舰队在夜幕掩护下接近目标,于黎明时分就位。清晨6时前,来自意大利、撒丁与科西嘉的1,300架盟军轰炸几率先展开空袭,至7时30分仍持续不断。此时,战列舰与巡洋舰开始发射侦察机,并依据空中侦察发现的目标开火。当登陆艇于8时向岸边驶去时,舰炮射击暂停。由于登陆滩头坡度较陡,潮汐变化幅度不大,轴心国未在水下设置大量障碍物,但滩头已经布满地雷。负责引导登陆的步兵登陆艇在第一波攻势中发射火箭,以引爆滩头上的地雷,为后续部队扫清障碍[25]。
第一波登陆部队为美军第6军麾下的三个步兵师。美军第3步兵师负责左翼,在“阿尔法海滩”(滨海卡瓦莱尔)登陆;美军第45步兵师位于中路,在“三角洲海滩”(圣特罗佩)登陆;美军第36步兵师则负责右翼,在“骆驼海滩”(圣拉斐尔)登陆[35]。此次登陆行动大获成功。在“三角洲海滩”与“阿尔法海滩”,德军抵抗较为薄弱,部署于此的东方部队迅速投降,盟军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地雷。当地仅有一门德军火炮与一座迫击炮阵地,随即遭驱逐舰炮火摧毁。盟军迅速建立滩头阵地,并与空降部队会合,相继攻占圣特罗佩与勒米[35]。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圣拉斐尔附近的“骆驼海滩”,该地区由多座坚固的海岸炮台与高射炮阵地防守。尽管盟军在猛烈炮火中强行登陆,但在“骆驼海滩红区”却未能取得成功。盟军遂调遣90架B-24“解放者”式轰炸机轰炸该处德军防御据点,然而即便有海军火力支援,登陆舰仍难以靠近滩头。最终,盟军决定放弃“骆驼海滩红区”,仅在“骆驼海滩蓝区”与“骆驼海滩绿区”登陆,并取得成功[35]。盟军在此次登陆战中的伤亡极为轻微,共有95人阵亡、385人受伤。其中德军罕见出动隶属于第100轰炸机联队的Do 217轰炸机,发射亨舍尔Hs 293空对舰导弹击沉一艘坦克登陆舰,导致40人伤亡[35]。
德军反击
[编辑]法国内务部队发动的破坏行动,加上盟军轰炸,严重破坏了德军的通信线路,使其部队陷入混乱。德军前线指挥官无法与G集团军群总部联系。尽管通讯受阻,德军各指挥官仍独立采取应对盟军入侵的措施。直接面对盟军攻势的是费迪南德·诺伊林将军指挥的第62军,其通信线路完全被盟军空降部队切断,司令部也被困于德拉吉尼昂城内。他遂命令邻近的第148步兵师对勒米一带的滩头阵地发起攻击,但在通信完全中断前,其命令未能及时执行。第19集团军司令维泽同样无法与G集团军群群总部取得联系,但仍自主决定对勒米-圣拉斐尔一带的盟军部队发动反攻,试图将其驱入海中。然而,由于德军缺乏可机动调遣的预备队,他命令第189步兵师师长理查·冯·施维林临时集结附近各部队,组建战斗群向盟军滩头阵地发起攻击。施维林尚在汇集兵力之际,驻德拉吉尼昂的第148步兵师便遭遇法国内务部队与英军空降部队的顽强抵抗,使得原定迅速反击滩头的计划受挫[36][37]
8月15日,德军未能对盟军滩头发动有效反击;至16日晨,施维林终于集结约四个步兵营的兵力,随即向勒米与滩头阵地发起两路攻击,同时试图解救被围于德拉吉尼昂的第62军司令部。然而,此时盟军已登陆大量兵员、车辆与坦克,美军第45步兵师的机动部队主动出击,包围施维林部队刚夺回的莱萨尔克,意图孤立该地德军。经过整日激战,施维林遂于夜间下令撤退。同时,在圣拉斐尔战况亦极为激烈。德军第148步兵师的机动单位终于抵达该地,迎战正试图夺取该城的美军第3步兵师。然而,德军攻势未能奏效。至8月17日,德军主要反击行动已遭挫败,圣拉斐尔与沿海地区的滩头阵地均已被盟军稳固掌控,并成功与勒米的空降部队会合[37][38]。8月16日起,法军陆续登陆,绕过美军左翼,直取土伦与马赛[37]。8月16日至17日夜间,G集团军群群总部认识到其无力将盟军驱入海中。同时,盟军发动的法莱斯包围战正威胁北法大量德军部队的存亡。在此危急情势下,阿道夫·希特勒终于放弃其“不许后退”的方针,同意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制定的撤退计划,允许G集团军群与B集团军群全面撤退。计划要求南法除驻防要塞的固定部队外,其余德军向北撤退,与B集团军群会合,在桑斯、第戎、瑞士边境一线建立新防线,第148与第157步兵师则奉命向东撤退至阿尔卑斯山。然而,上述计划已被盟军拦截获悉[37][39][40]。
德国海军对本次作战的反应极为有限。帝国海军虽拥有约25艘水面舰艇(主要为鱼雷艇及小型舰艇),但驻热那亚的第10鱼雷艇支队仅有四艘鱼雷艇可投入作战,且并未攻击入侵舰队[41],仅有其他部队两次针对盟军舰队的零星行动。8月15日,于克罗斯港附近,美军驱逐舰索默斯号遭遇两艘德军军舰,并迅速将后两者击沉[42][43]。8月17日,拉西奥塔外海,两艘德军军舰试图拦截执行佯攻任务的盟军鱼雷快艇与炮艇,随后遭其护航驱逐舰迎战,双方激战一小时,最终德军两艘舰艇均被击沉[44]。德国海军亦在土伦部署了一支潜艇部队,负责西地中海作战。然而,至1944年夏,该部仅余八艘U型潜艇,且在入侵前的空袭中已有五艘被毁[45][46]。8月17日夜间,其中一艘U型潜艇试图出航,却在离港时搁浅,最终由艇员自行凿沉。其余两艘U型潜艇未执行任何作战行动,亦于土伦陷落前自沉,以免遭盟军俘获[47]。
德军撤退
[编辑]德军开始撤退之际,盟军机动部队迅速突破滩头阵地,从后方追击德军。盟军的急速推进对德军构成严重威胁,使其无法迅速撤离。德军试图在罗讷河建立防线,以掩护若干重要部队撤退。然而,美军第45与第3步兵师以惊人的速度向西北推进,使德军司令弗里德里希·维塞建立新防线的计划遭到破坏。8月19日,巴尔若勒与布里尼奥勒相继被两个美军师攻克,并准备从北面包围土伦与马赛,切断该区德军退路[48][49]。东北战线的德军情势同样岌岌可危,面对着正向德拉吉尼昂以北推进的盟军机械化分队“巴特勒特遣队”。8月18日,被围困的第62军司令部在诺伊林将军率领下尝试突围,然未能成功,随后与整座城市一同落入盟军手中。此区德军在与法国内务部队激战后,已精疲力竭、士气低落,使得“巴特勒特遣队”得以快速推进,于8月18日解放迪涅莱班。德军第157步兵师在格勒诺布尔面对盟军攻势,其指挥官遂于8月21日决定向阿尔卑斯撤退。此决策对德军而言殊为致命,因其使撤退中的G集团军群群东翼形成一巨大缺口。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此时决定牺牲驻土伦的第242步兵师与驻马赛的第244步兵师以换取时间,使G集团军群群主力能顺利撤退至罗讷河谷。同时,第11装甲师与第198步兵师则在数条防线上掩护主力撤退[48][49]。
解放马赛与土伦
[编辑]
与此同时,登陆的法军部队开始向马赛与土伦进军。原计划依次夺取两座港口,然而盟军推进速度出乎意料,使法军司令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得以几乎同时进攻两城。他将部队分为两支,约瑟夫·蒙萨贝尔率军自东面攻击土伦,埃德加·拉米纳则率部向北推进,从侧翼包围该城。德军虽于两城均驻有相当规模的兵力,然因准备时间有限,未能构筑坚固防线。8月19日,法军在耶尔一带与德军激战,进展一度受阻,随后逼近土伦。蒙萨贝尔同时率军迂回,包围该城,并切断连接土伦与马赛间的公路。8月21日,法军进入土伦,战斗随即爆发。德军顽强抵抗,导致拉米纳与塔西尼发生争执,后者遂亲自指挥战役,并将拉米纳解职。至8月26日,残存德军悉数投降。土伦之战导致法军伤亡2,700人,但成功俘获德军18,000名,全歼其驻军[49][50]。
与此同时,蒙萨贝尔开始率部进攻马赛。法军首先击败驻守奥巴涅欧巴涅的德军,随后直接进攻马赛。与土伦不同的是,德军指挥官并未疏散平民,导致当地民众敌意日增。法国内务部队亦与德军交战,使其部队进一步削弱。在游击战的消耗下,德军已无力维持完整防线,不久便溃散为多处孤立据点。8月27日,马赛大部分地区获解放,仅余少数据点仍在抵抗。次日,德军正式投降。此次战役法军伤亡1,825人,俘获德军11,000人[51]。然而,德军工兵已在两港进行大规模破坏,使港口设施无法立即为盟军所使用。[49][52]。
蒙特利马尔之战
[编辑]
当马赛与土伦相继被法军攻占之际,德军仍在持续撤退。德军第11装甲师向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发动多次佯攻,以遏制盟军进一步推进。此举使德军第85军与第4航空队野战军得以顺利撤离罗讷河战线。盟军此事尚未能知晓德军的意图,美军第6军司令特拉史考特将军只能试图以右翼包抄方式围困德军,同时以三个师在正面追击。然而,盟军指挥部因为犹豫不决,错失多次截断德军撤退路线的良机[53]。
之后盟军透过破解德军无线电通讯,获悉了德军撤退计划,并发现由于德军第157步兵师撤往阿尔卑斯山,罗讷河以东的格勒诺布尔地区已露出破绽。盟军为趁机截击德军,命令巴特勒特遣队向该方向推进,并与德军撤退路线并行,以求进一步封锁其北撤之路。该部队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零星抵抗,最终左转,抵达罗讷河东岸的小城蒙特利马尔,此城正位于德军撤退要道之上。紧随其后的美军第36步兵师受命于8月20日与巴特勒特遣队共同封锁蒙特利马尔,并继续向格勒诺布尔推进,而美军第6军其余部队则在后方追击。然而,由于先遣部队推进过快,导致燃料与补给严重短缺,作战计划遂难以顺利执行[49][54][55]。
8月21日,巴特勒特遣队遵照特拉史考特将军的修订命令,占领蒙特利马尔北部丘陵。特拉史考特认为该部兵力不足以完全封锁德军北撤,遂下令其据守阵地,并对撤退中的德军发起炮击,同时等待增援。法国内部抵抗组织亦加入战斗,持续骚扰德军。此突如其来的威胁令德军第19集团军司令维塞与德军指挥部震惊。德军为应对盟军威胁,调遣文德·冯·维特斯海姆指挥的第十一装甲师投入战场,其先遣部队与临时集结的空军战斗群受命消灭该新威胁。同日,德军于皮伊发动攻击,一度切断巴特勒特遣队补给线。然而,此战果并未持久,德军不久便被击退[56][57]。
翌日,美军第36步兵师先遣部队抵达战场,增援巴特勒特遣队。然而,盟军补给仍极度短缺,兵力亦不足以直接切断德军撤退路线。随后数日,盟军援军与补给逐渐到位。美军第45步兵师进驻格勒诺布尔,从而使美军第36步兵师得以集中兵力投入蒙特利马尔之战。8月23日,巴特勒特遣队正式解编,由第36师师长约翰·E·达尔奎斯特接掌其部队指挥权。当日战场仅发生零星冲突,而德军则在混乱撤退中艰难调遣第11装甲师进入战区。至8月24日,第11装甲师主力终于抵达战场[57][58]。
达尔奎斯特试图发动正面攻击,夺取蒙特利马尔,然遭德军装甲部队击退。随后,德军发动反攻,试图夺取北部丘陵,以驱逐盟军炮兵部队,使其撤出射程。战斗中,德军意外缴获达尔奎斯特的作战计划,进而掌握盟军部署情况。德军司令维塞遂决定于8月25日发动大规模攻击,集结第11装甲师、第198步兵师及部分空军战斗群投入作战。然而,此次攻势最终亦告失败。盟军旋即反击,夺回北部丘陵,并短暂封锁德军撤退路线。然而,维特斯海姆再度发起突击,于午夜重新打通德军撤退通道[55][57][59]。
特拉史考特因德军反攻屡次打破盟军封锁,加上他认为法军在南方港口战役的胜利已使盟军可将重心转向北部,决定允许美军第45步兵师增援达尔奎斯特。与此同时,德军亦持续增援蒙特利马尔战场。接下来数日,战场陷入僵持,盟军无法封锁德军撤退路线,而德军亦无力清除盟军。混战之下,双方均感焦躁,频繁发动攻击与反击,使得美军第36步兵师难以展开决定性攻势[60][61]。尽管该师已包围德国第19集团军,但自身亦几乎被包围,仅存一条向东的补给线,前后受敌[62]。
8月26日,进展迟滞的战况令特拉史考特亲赴前线,原拟撤换达尔奎斯特,然视察战场后,见地形险阻、部队残破,遂作罢。最终,于8月26日至28日,德军主力成功撤离,遗留4,000辆烧毁车辆与1,500匹战马[63]。8月29日,盟军攻占蒙特利马尔,最后残存德军终于投降。德军于此役损失战斗人员2,100人,被俘8,000人,美军则伤亡1,575人[57][61]。至此,德国第19集团军累计战俘数已达57,000人[63]。
德军最终撤退
[编辑]美军第6军与其侧翼的法军第2军共同追击撤退中的德军,试图在德军北撤第戎途中将其截断。然而,德军为避免再度重演蒙特利马尔之败,计划以第11装甲师设防掩护撤退。美军第45步兵师与第3步兵师正与德军第11装甲师竞速北上,各自争取完成既定目标。与此同时,德军仍试图经由里昂持续撤离,并在撤退过程中炸毁桥梁,以迟滞盟军推进。然而,美军第45步兵师成功绕过德军防线,于9月1日攻占梅克西米约,再度威胁德军撤退行动。双方在初期小规模交战后,德军第11装甲师猛烈攻击该城,造成美军215人伤亡,并摧毁多辆坦克与车辆[64][65][66]。
同时,德军主力经里昂撤退。9月2日,美军第36步兵师抵达该城,发现马基游击队正与法兰西民兵激战,大片工业区陷入火海。翌日,盟军解放里昂,俘虏德军2,000人,但德军主力已向北撤离。里昂居民为此欢庆两日[67]。盟军遂发起最后一次围堵德军的尝试,第45步兵师与原巴特勒特遣队之第117骑兵中队向布尔格推进。然而,第45步兵师未能突破该地德军防线,第117骑兵中队则成功绕过布尔格,攻占其北方的蒙勒韦勒与马尔博。9月3日,美军控制蒙勒韦勒,惟该中队随即遭第11装甲师包围,最终几乎全军覆没,使德军撤退路线再度畅通,美军残部则撤往马尔博[64][65]。接下来两周内,双方持续发生零星交战,盟军虽未能成功截断德军主力,德军亦无法建立稳固防线。9月10日,美军第6军先遣部队与巴顿将军指挥的第三集团军会师。特拉史考特原计划利用此机会突破贝尔福隘口,但在9月14日他接获盟军最高司令部命令,要求暂停攻势。德军G集团军群终于在孚日山脉建立稳固防线,成功阻止盟军进一步推进。此外,由于来自法国南北两路的盟军部队已完成会合,指挥体系亟待整编,盟军遂停止追击,至此攻势告一段落[65][66]。
在罗讷河谷进行战斗撤退的同时,德军亦自西南法国各要塞撤出残存部队。这些部队沿大西洋沿岸向北撤离,并在卢瓦尔河附近转向东进,企图与G集团军群会合。尽管未遭遇如罗讷河战线一般的激战,德军仍需穿越法国游击队控制区,撤退并不顺利。最终,约88,000人向北撤军,20,000人则滞留于西南法国。在撤退过程中,盟军俘虏约19,000人,而成功抵达G集团军群防线并投入孚日山脉防御的则约60,000人[68]。
战争罪
[编辑]随着“龙骑兵行动”登陆日期临近,法国抵抗运动对纳粹德国占领军及维琪法国傀儡政府的反抗行动大幅升级。德军部队为镇压起义,对法国抵抗战士及平民实施大规模报复,犯下多起暴行与战争罪行。6月9日,德军驻防部队遭法国抵抗组织袭击后,党卫队“帝国”第2师于行军北上途中,在蒂勒处决约99名平民。翌日,该部队在奥拉杜尔屠杀642名平民,并放火焚毁全镇。此外,德军亦与法国合作者联手镇压游击队,例如对韦科尔高原之抵抗据点发动攻击,但未能取得长期成效[69]。
在德军自法国南部撤退过程中,暴行仍持续发生,士兵所经之地烧杀抢掠,诸多法国平民因被指控参与游击活动,而遭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然而,这些行动未能削弱法国抵抗运动,反而适得其反,激起更广泛的民间反抗,促使更多法国人民投身游击战[70]。
后续
[编辑]
“龙骑兵行动”被盟军视为一次成功的作战,仅用四周便解放法国南部大部分地区,并对德军造成严重损失。然而,盟军未能切断撤退中德军G集团军群主力,使其得以有序撤退800公里至邻近德国边境的孚日山脉,并保有继续作战的能力。盟军未能围歼G集团军群的主要原因在于燃料短缺,此问题在登陆后不久便开始显现。盟军由于未能预料自身推进之迅速,无法及时为前线部队提供充足的补给与后勤支援[71][72]
龙骑兵行动的一大战略价值,在于得以利用南法的港口设施,尤其是马赛与土伦这两处大型港口。在眼镜蛇行动与龙骑兵行动结束后,盟军于9月的推进因严重的补给不足而几近停滞。盟军遂迅速恢复港口与南法铁路系统的运作,使大量军需物资得以运往北方,缓解补给困境。至10月,盟军自该区卸载补给达524,894吨,占当月西线战场盟军补给总量三分之一以上[72][73]。此外,龙骑兵行动亦带来政治上的影响。登陆后两日,德军着手解散法国维琪政府,德国党卫队保安处突袭法国政府机构,将菲利普·贝当在内的维琪官员迁往法国东部贝尔福,后又移至德国锡格马林根,并在当地充当流亡政府。随着维琪政权的崩溃,法国临时政府的部队重新掌控法国政治机构[74]。安东尼·毕沃尔评论道:“南法登陆迫使德军迅速撤退,从而减少了法国所受的破坏与苦难[75]。”
尽管取得成功,龙骑兵行动仍受到部分盟军将领与当代评论者的批评,如伯纳德·蒙哥马利、亚瑟·R·威尔逊与切斯特·威尔莫特,他们的主要争论点在于该行动的地缘战略影响。批评者认为,“龙骑兵行动”导致精锐部队与亟需的军备资源被调离西线主战场,若将其用于意大利战场,或是支援“霸王行动”部队加速推进至莱茵河,则战局可能更为有利。这一决策使盟军于西线的推进陷入停滞,使斯大林能够在东线更为积极地推动攻势,最终在进军柏林的竞赛中占得先机,并控制巴尔干地区,为冷战格局埋下伏笔[76]。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列表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92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92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42页
- ^ 4.0 4.1 Clarke & Smith(1993年),第70页
- ^ 5.0 5.1 Clodfelter(2017年),第474页
- ^ 6.0 6.1 Statistical and accounting branch office of the adjutant general p. 93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95页
- ^ 8.0 8.1 Vogel(1983年),第604–605页
- ^ Zaloga(2009年),第88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97页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Zaloga(2009年),第36–41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11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66页
- ^ 14.0 14.1 14.2 14.3 Yeide(2007年),第13页
- ^ 15.0 15.1 15.2 Zaloga(2009年),第6–8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62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51-55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69页
- ^ Smith, Jean Edward. Eisenhower in War and Peace.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2: 371–373. ISBN 978-0-679-64429-3.
- ^ Breuer(1996年),第46页
- ^ Zaloga(2009年),第34–35页
- ^ Vogel(1983年),第582–584页
- ^ Zaloga(2009年),第32–34页
- ^ 24.0 24.1 24.2 24.3 Vogel(1983年),第588–598页
- ^ 25.0 25.1 Potter & Nimitz(1960年),第588–598页
- ^ 26.0 26.1 Pogue(1986年),第227页
- ^ Zaloga(2009年),第8、29页
- ^ Vogel(1983年),第584–586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63页
- ^ Zaloga(2009年),第16–19页
- ^ Zaloga(2009年),第20–22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78页
- ^ 33.0 33.1 33.2 33.3 33.4 Vogel(1983年),第597页
- ^ Zaloga(2009年),第39页
- ^ 35.0 35.1 35.2 35.3 Zaloga(2009年),第41–50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05–107页
- ^ 37.0 37.1 37.2 37.3 Vogel(1983年),第597–599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18–125页
- ^ Zaloga(2009年),第55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28; 134–137页
- ^ O'Hara(2009年),第248页
- ^ O'Hara(2009年),第248-249页
- ^ Roskill(1960年),第96页
- ^ O'Hara(2009年),第249页
- ^ Blair(1998年),第526页
- ^ Roskill(1960年),第88页
- ^ Roskill(1960年),第101页
- ^ 48.0 48.1 Zaloga(2009年),第57–59页
- ^ 49.0 49.1 49.2 49.3 49.4 Vogel(1983年),第598–601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37–140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40–142页
- ^ Zaloga(2009年),第70–71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42–143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44–147页
- ^ 55.0 55.1 Tucker-Jones(2010年),第129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47–149页
- ^ 57.0 57.1 57.2 57.3 Zaloga(2009年),第71–81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50–154页
- ^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54–160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129–130页
- ^ 61.0 61.1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60–165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130页
- ^ 63.0 63.1 Tucker-Jones(2010年),第132页
- ^ 64.0 64.1 Clarke & Smith(1993年),第175–180页
- ^ 65.0 65.1 65.2 Zaloga(2009年),第85–88页
- ^ 66.0 66.1 Vogel(1983年),第600–602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133页
- ^ Vogel(1983年),第601–602页
- ^ Vogel(1983年),第589, 593页
- ^ Vogel(1983年),第589, 603–604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175页
- ^ 72.0 72.1 Vogel(1983年),第602–605页
- ^ Zaloga(2009年),第71页
- ^ Vogel(1983年),第605页
- ^ Beevor(2012年),第612页
- ^ Tucker-Jones(2010年),第175–180页
- 来源列表
- Beevor, Antony. The Second World War. Weidenfeld & Nicolson. 2012. ISBN 978-0-297-84497-6 (英语).
- Breuer, William. Operation Dragoon: The Allied Invasion of the South of France. Presidio Press. 1996. ISBN 978-0-89141-601-2 (英语).
- Blair, Clay. Hitler's U-Boat War: The Hunted 1942–1945 2 2000 UK paperback. Cassell. 1998. ISBN 0-304-35261-6 (英语).
- Clarke, Jeffrey J. & Smith, Robert Ross. Riviera to the Rhine..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3. ISBN 978-0-16-025966-1 (英语).
- Clodfelter, M.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A Statistical Encyclopedia of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492–2015 4th.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17 (英语).
- O'Hara, Vincent. Struggle for the Middle Sea. Conway. 2009. ISBN 978-1-84486-102-6 (英语).
- Pogue, C. The Supreme Command.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86. ISBN 978-0-16-001916-6 (英语).
- Potter, E.B. & Nimitz, Chester W. Sea Powe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0. ISBN 978-0-13-796870-1 (英语).
- Roskill, Stephen.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III. Naval & Military Press. 1960 (英语).
- Tucker-Jones, Anthony. Operation Dragoon: The Liberation of Southern France 1944. Pen and Sword. 2010. ISBN 978-1-84884-140-6 (英语).
- Vogel, Detlef. Deutsche und Alliierte Kriegsführung im Westen [German and Allied warfare in the West]. Boog, Horst; Krebs, Gerhard; Vogel, Detlef (编). Das Deutsche Reich in der Defensive [The German Reich on the Defense: The Strategic Air War in Europe and the War in the West and East Asia 1943–1944/5].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II. Militärgeschichtliches Forschungsamt.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1983: 419–642. ISBN 978-3-421-05507-1 (德语).
- Yeide, Harry. First to the Rhine: The 6th Army Group in World War II. Zenith Press. 2007. ISBN 978-0-7603-3146-0 (英语).
- Zaloga, Steven J. Operation Dragoon 1944: France's other D-Day. Osprey Publishing. 2009. ISBN 978-1-84603-367-4 (英语).
- Gassend, Jean-Loup. Autopsy of a Battle, the Liberation of the French Riviera, August-September 1944.. Atglen PA: Schiffer. 2014. ISBN 978-0764345807 (英语).
- Leighton, Richard M. Chapter 10: Overlord Versus the Mediterranean at the Cairo-Tehran Conferences. Greenfield, Kent Roberts (编). Command Decision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2000 [1960] [2010-06-18]. OCLC 909793361. CMH Pub 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30)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 US Army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 Southern France at the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英文)(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3-12.)
- 短片 The Big Picture – Command Decision: The Invasion of Southern France (1963) 可在互联网档案馆自由下载(英文)
- Short Film The Unknown Soldier: Operation Dragoon(英文)
- Short Film The Unknown Soldier: The Children of the Resistance(英文)
- Contemporary US documentary Allied Invasion of Southern France – Operation Dragoon, the Other D-Day(英文)
- Video showing the recovery of several German soldiers killed shortly after Operation Dragoon in 2006(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