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黎利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黎太祖
大越皇帝
在位时间:1428年-1433年
前任:陈暠(黎利拥立)
继任:黎太宗
位于越南清化的黎利像
朝代后黎朝
年号顺天
姓名黎利
庙号太祖
谥号统天启运圣德神功睿
文英武宽明勇智弘义
至明大孝高皇帝
尊号顺天承运睿文英武大王
其他称衔平定王抗明战争期间);
蓝山洞主
权署安南国事明朝封)
出生(1385-09-10)1385年9月10日
昌符乙丑年八月初六日
出生地大越清化路梁江县蓝山乡
逝世1433年9月5日(1433岁—09—05)(47岁)
顺天癸丑年八月二十二日
逝世地大越昇龙皇城
陵墓永陵
黎旷
郑氏苍

黎利越南语Lê Lợi黎利,1385年9月10日—1433年9月5日),越南后黎朝开国皇帝,后人称为黎太祖越南语Lê Thái Tổ黎太祖)。他起兵驱逐了明朝的驻军,使越南(当时“大越”国土相当于今越南北、中部)最终取得独立地位。

黎利生于越南清化地区,在他的青年时期,陈朝被权臣胡季犛所篡,中国明朝借此于1407年出兵占领越南(当时国土相当于现今中、北部),设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使之成为中国辖地。与此同时,越南群雄并起,黎利亦于1418年发动蓝山起义,从而展开了抗明十年战争。结果,明宣宗决定罢兵,黎利称帝,使越南重获独立,开创后黎朝。另外,黎利获明朝承认其对越南的统治,以保持中越的藩属关系。

早年及抗明战争

[编辑]

家世及早年

[编辑]
越南内乱起兵南下的明成祖皇帝。
明朝永乐年间的中国版图,包括安南(今越南中北部)。本图参考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哈佛大学出版的地图对明朝永乐年间疆域的描绘。

黎利来自越南清化路梁江县蓝山乡(今清化省寿春县蓝山市镇)的一个豪族家庭。据史书所说,黎利的曾祖父黎诲游经这里时,认为必是佳处,于是定居,三年后发展成可观的产业,从此“世为一方君长”。到黎诲的儿子黎汀(黎利之祖父)继承家业时,已经是“有众至千余人”的巨贾了。[1]

陈废帝昌符九年农历八月初六日(西历1385年9月10日[2][3]),黎利出生于雷阳主山(父亲是黎汀的次子黎旷,母亲是雷阳主山郑苍[1]。在他年轻时,陈朝政局正日走下坡,并发生了胡季犛明朝派军攻越的事变。

胡季犛覆亡、明朝占领越南之际,黎利对明朝的态度,中越两国的历史文献,说法略异,而分歧主要在于黎利有否出任过明朝的官职。越南文献指黎利面对明朝各种计谋、诱惑下,仍然不为官爵所动;《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明据越南后,对当地人采取了劳役及招降两种手段,而黎利则“不为官爵所诱、威势所怵,明人巧计百端,终不致也。”[1]其后感到后陈朝的抗明活动无望,便“晦迹山林,潜心韬略,延揽智谋之士,招集流离之民”[1],以密谋反明。但中国文献却指黎利降明后任官另有所图;《明实录》中载:“利初从陈季扩反,充伪金吾将军,后束身归降,以为巡检,然中怀反侧。”[4]这段文字提出黎利曾向明投降,并获授官衔,而暗中有所图谋的说法。

对于以上两种说法,现时仍未有定论,但黎利本人亦曾说过一句值得注意的话。他曾向大臣们忆述,当初明朝统治越南时,他曾“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祸,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义兵之举,朕实出于不得已焉耳。”[5]

蓝山起义

[编辑]

黎利不满明朝的统治,便隐居山林,广交豪杰之士,召募流亡群众。到1418年2月份[6]永乐十六年农历正月),黎利决定在蓝山乡起兵反明,自称“平定王”(越南语Bình Định Vương平定王)。[7]当时,除黎利外,还有潘僚郑公证黎饿等起义军,但维持不久,便被明军所击破。[8]

明军获悉黎利起义,便派马骐领兵征讨。黎利引诱敌军到洛水(清化锦水),用伏兵将之击退,这是黎利最初尝到的胜果。其后,黎利移军至灵山(据陈仲金考证,至灵山清化境内),途中遭到明军追击,被俘获了不少军民及家属。黎利便率残兵驻扎至灵山[9]此后,从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至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黎利以至灵山蓝山乡等地为为主要据点,多次领兵与明军交战,各有胜负。期间,黎利得到重要开国功臣阮廌的归附。[7]

军势壮大

[编辑]

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黎利听从黎只乂安险要,地大人众,……今宜先取茶隆,略定乂安,以为立脚之地”的建议,[10]向该区步步进迫。1425年(明洪熙元年)行军期间,黎利得到沿途百姓的支持,便顺势约法三章,宣布:“民苦于虐政久矣,凡所至州县,秋毫无犯,非伪官(明朝官府)之牛谷,虽甚饥困,不得滥取。”凭着严格的军纪,黎利军所到之处,都得到群众响应,“相与并力围乂安城(今乂安省兴元县)”。虽然明军尚能坚守该城,但辖下地区,已被黎利占领[11]

由于明军主力集中在乂安城,其他地点防务较弱,黎利便转移视线,攻克新平顺化等地。当时,黎利军已占领了南部的国土(相当于现今越南中部),便向北出兵东都(今河内)。1426年10月及11月间(明宣德元年,农历十月),在重要战役崒洞之役中,黎利军重挫明军,迫使明朝的军事力量只限于几个被包围的城市。[12][13][14]

击败明军

[编辑]
明宣宗皇帝接受大臣三杨之议,开始自安南撤兵。

在黎利军势力日益壮大的同时,明征夷将军王通与黎利议和,黎利最初亦同意的。但王通暗中向明廷求援,黎利便继续派军攻击明军的各个驻守城市。[15]

明室了解到战况不利,便派柳昇为主将(又作“柳升”[16]),率十万军队南下剿乱。1427年10月(明宣德二年农历九、十月间),柳昇进入越南,开始攻击黎利军队。黎利便向部下们作出指示:“今柳昇之来,途路辽远,人必疲劳,吾以逸待劳,蔑不胜矣”[17],下令军士们边战边退,将敌军徐徐地引入腹地,并在适当地方设伏。明将柳昇到这时仍大意轻敌,只亲自带领100骑兵追赶黎利军队。到达支棱(位于谅山省)的泥泞地时,明军由于移动困难,黎利的伏军乘机施袭,于是在马鞍山(当地山名,又名倒马坡)击杀柳昇。明军由于主将阵亡,全军败退,黎利再派军大举追击,于是获得大胜。此次决定性的战役,迫使明军不得不议和。[18][19][20]

战事大致平息后,1427年(明宣德二年)农历十一月,黎利派出使节入明,要求册封陈暠(黎利所立的傀儡君主)为王[21],明随即封陈暠为“安南国王”,征夷将军王通领兵撤退,整场抗明战事至此告终。

用兵之道

[编辑]

黎利能够长期与明军周旋,甚至击败明军,这与他的用兵之道及越南北部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用兵设伏出奇,避实击虚,由于在与明军的每次对阵中,明军往往都有着兵员庞大的优势,但同时亦由于行军遥远,军士无法在最佳状态下作战。黎利曾经说过:“彼众我寡,彼劳我逸,兵法所谓,胜败在将,不在乎众寡。今彼军虽众,而吾以逸待劳,破之必矣。”[22]因而从蓝山起义开始,黎利就经常采用回避与伏击相结合的战术。在崒洞之役支棱之战中,黎利正是凭着这个战略取胜。

黎利对于部下的纪律团队精神十分重视,故此管理得相当严谨。他曾颁下“军宪十条”,军士们必须遵守,内容是:

黎利又对所有文武官员申示三条戒文:“一、勿无情;二、勿欺慢;三、勿奸贪。”[23],纪律严明令黎利军队能够以寡敌众。

治理国家

[编辑]

《平吴大诰》及即皇帝位

[编辑]
起草《平吴大诰》的阮廌

战事完结后,阮廌起草了《平吴大诰》,宣示黎氏成为大越国的新统治者。该诰文称,“因之烦苛,致使人心之怨叛,狂明伺隙,因以毒我民,恶党怀奸,竟以卖我国”的国家乱亡时代已经过去,黎王朝“一戎大定,迄成无竞之功,四海永清”。该文发表的时间,《大越史记全书》将之记在明宣德二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若按西历计算,则是1428年1月3日[2])黎利军与明军达成和议之后。[24][25]

黎利即位前,先要除掉陈暠。陈暠是在1426年(明宣德元年)被黎利拥立的傀儡君主。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说,陈暠原叫胡翁,是“丐者之子”,“假称陈氏之后”。黎利拥立陈暠的原因,是由于黎利在起义时鉴于“人心思,故立之以从人望”,并且“欲籍辞以应明人”。黎利驱逐明军后,便先杀陈暠,然后登基称帝。关于陈暠的死因,一说是遁逃时被朝廷所获,便饮毒药而死;一说是他“潜驾海船而卒”;一说是潜逃时被黎利令人追杀;一说是黎利曾说“我以百战得天下,而暠居大位”,陈暠在惊惶下潜逃,最终被黎利追杀。[26]

1428年(黎顺天元年,明宣德三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西历3月30日[2]),黎利在东京(河内)即位,改年号顺天,建国号大越,都东京(今河内)。[27]

国内的施政

[编辑]
  • 教育方面,黎利政府在京城设国子监,在地方各府路设学堂,教授儒学。举办科举,文武官员四品以下者,须经明经科考试,文官考经史,武官考武经。又在各路开明经科试,以招揽人才。而人士,亦须经过自己所属宗教的经典考试,合格的可作僧侣道士,不合格的勒令还俗[28]
  • 律令方面,黎利参考唐代刑律,设有笞、杖、徒、流、死五刑:
    笞刑:分成五等,自10鞭至50鞭。
    杖刑:分成五等,60至100杖。
    徒刑:分成三等,有犒丁、象坊兵、屯田兵。
    流刑:分成三等,即流至近州、流至远州及流至外州。
    死刑:分成三等,即绞刑斩首、枭首示众、凌迟处死。
    若果是功臣、官员、军民、老人等有罪,以及自行投案的,则可依次减刑或酌情减刑。至于游手好闲、围棋赌博、不务正业之徒,黎利以严刑峻法来打击,如赌博则手三分,围棋则刖手一分;无故群聚饮酒茶者,杖100,收容此等歹徒者,亦有罪,但量刑时减罪一等。[29]
  • 地区建置方面,黎利将全国分为“”、“西”、“”、“”及“海西”五,各道设有“总管”及“行遣”,分掌军民簿籍[30]。而在基层的地区建置上,“大社”(百人以上的村社)用三人为社官、“中社”(五十人以上的村社)用二人为社官;“小社”(十人以上的村社)用一人为社官。社官负责管理社内事务。[31]
  • 土地制度方面,黎利设立均田法,缓和贫富不均,鉴于不少“无功之辈”占有过多田土,而曾参予开国战争的兵士则无地可耕,于是制定均田法,将公有田地分给上自大臣,下至老弱孤寡之人,以放缓贫富悬殊的现象,让各阶层的人都有田可耕。[31]
  • 军事方面,当抗明战争结束后,黎利决定裁军,从原本占领东都时的25万人,减至10万人作防卫,其余归农。又将全军分为五番,只留下一番执勤,其余四番归农,轮流执行。[32]而黎利统治期间,越南仍有起义发生,如1430年(黎顺天三年)农历十一月,太原省石林州爆发了闭克绍农得泰起义,黎利亲自率兵镇压,至次年农历二月讨平。[33]
  • 黎利生性猜忌,即位后就杀戮功臣,功臣陈元扞范文巧等都因谗言中伤而获诛。[34]

对外关系

[编辑]
  • 对明朝的关系:黎利驱逐明军后,便遣使入明,争取得到明朝册封为“安南国王”,要求明朝承认黎利是越南实际统治者的既定事实。起初,朝廷不允,要求黎利在国内访寻陈朝宗室子孙为王,经过数次使者往还后,1431年(黎顺天四年)农历正月,黎利的使者向明廷陈述已“大集国人,遍求陈氏子孙,的无见存”,明廷便只得尊重黎利握有政权的事实,命他“权署安南国事”,规定黎利每隔三年向明朝贡一次,每次朝贡必铸金人两尊,称之为“代身金人”。

    陈仲金认为,两尊“代身金人”可能是为支棱之役中被杀的柳昇梁铭两位明将抵命。至于黎利的求封,陈仲金作出如下的解释:“因为我国与中国相较,大小悬殊,且孤身只影独处南方,全无羽翼屏障,这样一味敌对抗拒,不肯低下一点,则永无宁日。虽表面上屈居中国之下,但其实内里仍然保持自主,中国人并不干涉我国内政。这也是一种机智巧妙的外交,可使国家获得安定。”[35]
  • 对其他中南半岛民族的关系:
    • 占婆:早在黎利称帝之前,1427年(明宣德二年)农历七月,占人到来进贡方物(土产),黎王朝政府与占人开始有了接触。[36]
    • 哀牢(澜沧王国):在抗明战争期间,黎利曾与哀牢交好,哀牢国王兰亨登与之结盟。但在另一名逃亡哀牢的义军首领路文律的挑拨离间下,兰亨登背弃了盟约。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农历十一月,黎利与明军交战时,遭到哀牢的突袭。其后,黎利的一名极为爱重的侄儿黎石,亦遭哀牢军击毙。[22]到后黎朝已有了统治基础后,1432年(黎顺天五年)黎利便攻打哀牢。[37]
    • 忙礼州、复礼州:黎利于1432年(黎顺天五年)农历正月,攻打忙礼州;当年的农历十一月又征复礼州[37]

黎利曾使用的称衔

[编辑]

黎利一生中,曾拥有过多个称衔:

  • 平定王:从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到1427年(明宣德二年)的“抗明十年”期间使用。[7]
  • 皇帝:1428年(黎顺天元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西历3月30日[2]),黎利即位,建国号“大越”时内部使用。[27]
  • 顺天承运睿文英武大王:1428年(黎顺天元年)农历三月开始,黎利“凡有大赦诏令”时,便使用这个称衔。[27]
  • 蓝山洞主:1428年(黎顺天元年)农历三月黎利开始使用的[27]后来黎利下令编修《蓝山实录》时,使用了“蓝山洞主”的名义作序。[37]
  • 安南国王权署安南国事:1431年(黎顺天四年)农历正月,明朝命黎利“权署安南国事”。[38]

去世

[编辑]

1433年(黎顺天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西历9月5日[39]),黎利“崩于正寝”[37]。年49岁[34]。次子黎元龙继位,是为黎太宗。十一月二十二日(西历1434年1月2日[39]),归葬蓝京永陵,庙号太祖,上尊号统天启运圣德神功睿文英武宽明勇智弘义至明大孝高皇帝[40][41]

家庭

[编辑]
  • 曾祖父:黎诲,移居蓝山乡,发展产业[1],黎利追尊为“高上祖明皇帝”。
  • 曾祖母:阮氏玉缘,黎利追尊为“普慈高明皇太后”。
  • 祖父:黎汀,继承父亲家业[1],黎利追尊为“显祖昭德泽皇帝”。[42]
  • 祖母:阮氏廓[1],黎利追尊为“显慈嘉淑皇太后”。[42]
  • 伯父:黎从[1]
  • 父亲:黎旷[1],黎利追尊为“宣祖宪文福皇帝”[42]
  • 母亲:郑氏苍[1],黎利追尊为“贞慈懿文皇太后”[42]
  • 长兄:黎学,黎利年幼时由他养育[22]
  • 次兄:黎除,他的五世孙是黎英宗。
  • 后宫:据《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实录‧黎太宗纪》载:“太祖不立正室,惟郡王母郑宸妃与范惠妃等数人而已。国母(黎太宗生母范陈)亦先帝侧室。”以下列出有“皇后”尊衔的,其实是后来追尊而已。
    • 范氏玉陈黎太宗生母。[43]她是黎利侧室,在抗明战争期间去世。绍平元年六月二十四日(1434年7月29日[44],黎太宗追尊她为“恭慈国太母”。[45]绍平四年(1437年)二月,再追尊为“恭慈光穆皇太后”。[46]
    • 郑宸妃[45]
    • 范惠妃[45]
    • 陈贞淑妃
    • 长子:黎思齐,初为太子,1433年,黎顺天六年降为郡王。[37]1438年卒,死后追封郡哀王。
    • 次子:黎元龙,即黎太宗[43]
    • 女 长女黎氏玉吕,郡主。 次女黎氏玉义,郡主

评价

[编辑]

黎利本人及臣下的评价

[编辑]

黎利本人及臣下的评价:在一次黎利与臣下的交谈中,透露了各人对他能够成功开国的看法。臣下们都认为:“明淫刑虐政,久失民心,帝反其道而用之,以仁易暴,以治易乱,此所以成功之速也。”黎利的看法则是:“卿等所言,固是如此,亦有未尽。朕昔时遭板荡,栖迹蓝山,本欲苟全性命而已,初无取天下之心。及其贼虐愈甚,民命弗堪,凡有智识者,皆被其害。朕虽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祸,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义兵之举,朕实出于不得已焉耳。”[47]

《大越史记全书》的评价

[编辑]

编撰《大越史记全书》的越南史官,就综合了他的一生,作以下评论:

※上引《大越史记全书》的评论,未必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因而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例如“论曰”提到黎利“多忌好杀”,“史臣论曰”则说黎利“未尝滥杀一人”;“又曰”提到黎利“起集义兵,经营天下,前后凡数十战”,“史臣论曰”则说黎利“不战而屈人兵”。但不论如何,《大越史记全书》的评论,已代表了黎王朝的官方看法。

近现代学者的评价

[编辑]

越南方面,近代著名史家陈仲金(又译陈重金),就称他是“英雄出世”[48]的救国者。但在严刑峻法方面,陈仲金认为会“残害了人们的身体”,但亦“使国内减少了终生游手好闲专以骗人为生之人。”[31]在诛杀功臣方面又认为他是“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34]。而越共学者则以爱国主义立场,称他为“一位刚直、慷慨的爱国者”,为了“抗敌救国”,“他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财产。”[3]

其他国家的学者亦对黎利有正面评价,中国学者郭振铎及张笑梅,认为黎利“削平各地豪族,统一安南”,使“明朝承认既成事实”,并说他“恢复了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正常关系。”[49]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者萨尔德赛(Damodar Ramaji SarDesai)认为,虽然黎利将越南从中国统治之中解放出来,但他却无法改善农民缺乏土地及粮食的状况。直到后来的黎圣宗,才凭籍著占领占婆而解决这些问题。[50]

黎利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编辑]
位于越南河内的还剑湖。越南传说中,黎利把神剑交给这里的“神龟”。

有关还剑湖的传说

[编辑]

由于黎利的事迹在越南家喻户晓,因此在越南民间,亦衍生了一些有关他的传说。

相传越南河内的还剑湖里栖息著一种“神龟”。关于“神龟”与黎利的传说,据初时范廷琥阮案合撰的《桑沧偶录·下·还剑湖》提到,黎利起义时,得到一把名叫“顺天”的古剑,到称帝后也经常佩带。有一天,黎利在还剑湖泛舟,忽然“巨鼋(斑鳖)浮水上,射之不中,以剑指之,坠水没,鼋随剑去。帝(黎利)怒,命塞湖口,筑堤竭水求之,不得。”就这样,黎利在湖中丧失了古剑,无法找回[51]。越南人相传,这些斑鳖取走神剑藏于湖底,以备日后再需要它来抗敌。从此,斑鳖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龟”[52]

2000年,生物学家何廷德在还剑湖发现一种新的鳖类物种,将这种巨鳖命名为“还剑鳖”,拉丁文学名为“Rafetus leloii”。其学名的种加词leloii”就是来自于黎利的名字。[53]

在近代越南政坛里的作用

[编辑]

黎利的成功得国,在近代越南史里,成为各权力派系的政治样板及宣传工具。

越共军队在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击败军后不久,胡志明在一次演说中向越共战士们提到黎利、征氏姐妹赵妪陈兴道阮惠等历史人物,要求所有战士要为他们“感到自豪”,并且要牢记他们为国打拼的功劳。[54]

越战时期的亲势力亦以黎利作为宣传,在越战时期的北越范围里,由美国支持的反越共组织,便引用黎利击退外敌的事迹,向民众宣传反共意识。[55]

以黎利命名的越南街道

[编辑]

现今越南的一些大城市里,不少街道是以黎利来命名,以作纪念,如胡志明市的“黎利街”。[56]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15页。
  2. ^ 2.0 2.1 2.2 2.3 台湾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两千年中西历转换
  3. ^ 3.0 3.1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73页。
  4. ^ 原文出自《明实录·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六,永乐十六年春正月甲寅条。这里参考《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越南》,659页。
  5. ^ 5.0 5.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5页。
  6.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74页。
  7. ^ 7.0 7.1 7.2 陈仲金《越南史略》,149页。
  8.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17-518页。
  9. ^ 陈仲金《越南史略》,149-151页。
  10. ^ 原文出自《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三甲辰年秋九月条,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十三(Image 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黎只,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成的《越南历史》作“阮只”。
  11.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25页。
  12.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28-529页。
  13. ^ 陈仲金《越南史略》,156页。
  14.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82-283页。
  15. ^ 陈仲金《越南史略》,157页。
  16. ^ 散见于《明史》《柳升列传》及《外国列传·安南》等篇章.清朝张廷玉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17.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42页。
  18. ^ 陈仲金《越南史略》,160-161页。
  19.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42-544页。
  20.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88-292页。
  21.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45页。
  22. ^ 22.0 22.1 22.2 22.3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20页。
  23. ^ 23.0 23.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37页。
  24.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46-548页。
  25.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92页。
  26.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30页及551页。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53页。
  28. ^ 陈仲金《越南史略》,168页。
  29. ^ 陈仲金《越南史略》,168-169页。
  30. ^ 阮廌《抑斋遗集·舆地志》
  31. ^ 31.0 31.1 31.2 陈仲金《越南史略》,169页。
  32. ^ 陈仲金《越南史略》,169-170页。
  33.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3页。
  34. ^ 34.0 34.1 34.2 陈仲金《越南史略》,170页。
  35. ^ 陈仲金《越南史略》,167-168页。
  36.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39页。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4页。
  38.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3页。另外,据陈建《皇明通纪》卷十一,明宣宗封黎利为“安南国王”。见北京中华书局版,575页。
  39. ^ 39.0 39.1 台湾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两千年中西历转换,黎顺天六年即明宣德癸丑八年。
  40.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5-566页。
  41. ^ 黎贵惇的《大越通史》中,“至明”作“至仁”。
  42. ^ 42.0 42.1 42.2 42.3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52-553页。
  43. ^ 43.0 43.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9页。
  44. ^ 台湾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两千年中西历转换,黎顺天六年即明宣德癸丑八年。
  45. ^ 45.0 45.1 45.2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76页。
  46.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94页。
  47.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4-565页。
  48. ^ 陈仲金《越南史略》,148页。
  49.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25页。
  50. ^ Vietnam--Past and Present, by D. R. SarDesai,P.25.
  51. ^ 范廷琥、阮案《桑沧偶录》,收录于《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笔记小说类》,台湾学生书局版,207页。
  52. ^ 越南護神龜濁湖排毒. 太阳报. 2007-11-06 [2007-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9) (中文(香港)). 
  53. ^ Ray N, Yanagihara W. Vietnam, 8th edition. Lonely Planet
  54.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页。
  55. ^ The Sacred Sword of the Patriots League(有關越戰時期黎利被用作反共宣傳的資料).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1). 
  56. ^ Saigon Today--Le Loi Street.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0). 

来源

[编辑]
书籍
网页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黎利

参见

[编辑]
黎太祖

原因:后黎朝建立
越南后黎朝君主
1428年-1433年
继任:
黎太宗
前任:
陈暠
大越国皇帝
1428年-14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