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鸭嘴龙形态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鸭嘴龙形态类
化石时期:晚白垩世96.7–66 Ma
巴克龙骨架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亚目: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演化支 禽龙类 Iguanodontia
演化支 橡树龙形态类 Dryomorpha
演化支 直拇指龙类 Ankylopollexia
演化支 硬棘龙类 Styracosterna
演化支 鸭嘴龙形类 Hadrosauriformes
总科: 鸭嘴龙超科 Hadrosauroidea
演化支 鸭嘴龙形态类 Hadrosauromorpha
Norman英语David B. Norman, 2015 vide Norman, 2014
演化支[1][2][3]

鸭嘴龙形态类(Hadrosauromorpha)是禽龙类底下的一个演化支,于2014年由大卫·诺曼英语David B. Norman所提出,来将鸭嘴龙超科的基础物种与进阶物种切割开来,前者具有收缩的掌骨和一根拇指,而后者缺乏此特征。此演化支的定义为,所有离帝王埃德蒙顿龙较近、离戈壁原巴克龙较远的所有物种,因此在不同分析研究中所包含的物种数有所差异。

分类

[编辑]

鸭嘴龙形态类最早在2014年大卫·诺曼的高刺龙系统发生学讨论文献中被使用到。文中他使用他自己的另一篇专著《鸭嘴龙》的一个章节作为鸭嘴龙形态类的著作来源。[1]然而此书实际上是在后来的2015年才发表。[4]根据亲缘命名规约英语PhyloCode第19.4条规定,此演化支的著作来源为Norman(2015),定义来源为Norman(2014)。[5]

定义

[编辑]

鸭嘴龙形态的定义为:包含所有与帝王埃德蒙顿龙较近,而离戈壁原巴克龙较远的所有物种在内组成的最大演化支。[1][4]这个定义受到米奇·莫提默(Mickey Mortimer)的质疑,他表示根据亲缘命名规约鸭嘴龙属必须包含在此演化支中,并作为鸭嘴龙形态类演化支的模式属。[6]根据这个定义,Norman(2015)认为鸭嘴龙形态类同时涵盖鸭嘴龙科以及特提斯鸭嘴龙巴克龙等。[4]诺曼在2014年将更多物种包含进鸭嘴龙形态类,如列弗尼斯氏龙计氏龙沼泽龙,其中最后者诺曼在2015年认为属于鸭嘴龙科里面。[1]另一个邢立达等人2014年的系统发生学分析发现原赖氏龙始鸭嘴龙(诺曼先前认为位于鸭嘴龙型态类之外)以及其他更多物种将落在其定义范围之内。[2]

支序图

[编辑]

数个不同版本的鸭嘴龙形态类支序图已被提出。[2]Norman(2014)制作了他自己的分析,其中涵盖105个形态特征差异与27个选定物种,其定义的演化树如下所示:[1]

鸭嘴龙形类 Hadrosauriformes(高吻龙埃德蒙顿龙

高吻龙属 Altirhinus

原赖氏龙属 Eolambia

马鬃龙属 Equijubus

原巴克龙属 Probactrosaurus

鸭嘴龙形态类 Hadrosauromorpha

特提斯鸭嘴龙属 Tethyshadros

列弗尼斯氏龙属 Levnesovia

巴克龙属 Bactrosaurus

计氏龙属 Gilmoreosaurus

沼泽龙属 Telmatosaurus

真鸭嘴龙类 Euhadrosauria

诺曼的定义受到米奇·莫提默的批评,他表示前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更动,造成分类上更加混淆。[6]其他系统发生学分析如刑等人(2014)使用传统演化支定义(鸭嘴龙形态类被添加作为定义的一部分[1])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2],如下所示。古鸭龙被发现是最进阶的鸭嘴龙形态类,演化位置界于计氏龙和鸭嘴龙科之间。[3]

原赖氏龙的头骨和头部复原图,可能是最基群的鸭嘴龙形态类
鸭嘴龙超科 Hadrosauroidea

马鬃龙属 Equijubus

叙五龙属 Xuwulong

原巴克龙属 Probactrosaurus

鸭嘴龙形态类 Hadrosauromorpha

金塔龙属 Jintasaurus

原赖氏龙属 Eolambia

始鸭嘴龙属 Protohadros

列弗尼斯氏龙属 Levnesovia

谭氏龙属 Tanius

巴克龙属 Bactrosaurus

计氏龙属 Gilmoreosaurus

双庙龙属 Shuangmiaosaurus

南宁龙属 Nanningosaurus

沼泽龙属 Telmatosaurus

特提斯鸭嘴龙属 Tethyshadros

破碎龙属 Claosaurus

张衡龙属 Zhanghenglong

南阳龙属 Nanyangosaurus

鸭嘴龙科 Hadrosauridae

2021年亚伯特·皮耶妥-马奎兹(Albert Prieto-Márquez)和米盖尔·安赫尔·卡列拉·法力雅(Miguel Ángel Carrera Farias)在叙述戍卫龙的时候将其加入鸭嘴龙形态类,并与特提斯鸭嘴龙构成姊妹群。他们同时也发现沼泽龙反而离冠长鼻龙鸭颌龙更近,而不是与特提斯鸭嘴龙近缘。演化树如下所示:[7]

鸭嘴龙形态类 Hadrosauromorpha

黑亚瓦提龙属 Jeyawati

原赖氏龙属 Eolambia

始鸭嘴龙属 Protohadros

谭氏龙属 Tanius

巴克龙属 Bactrosaurus

计氏龙属 Gilmoreosaurus

冠长鼻龙属 Lophorhothon

鸭颌龙属 Penelopognathus

沼泽龙属 Telmatosaurus

破碎龙属 Claosaurus

戍卫龙属 Fylax

特提斯鸭嘴龙属 Tethyshadros

近鸭嘴龙属 Plesiohadros

始糙齿龙属 Eotrachodon

鸭嘴龙科 Hadrosauridae

叙述

[编辑]
原巴克龙骨架,刚好位于鸭嘴龙形态类之外的一属

因为Norman(2014)认为原巴克龙有数个显著差异,而被选定为鸭嘴龙形态类的外类群代表:齿骨齿冠不对称并有数道纵嵴;上隅骨有个孔洞方骨颧骨关节有更多明显的凹陷;前上颌骨接触前额骨;颧骨接触外翼骨(ectopterygoid)处缩减。以上所有特征都在更进阶的鸭嘴龙形态类中找不到。[1]

肢骨部分,鸭嘴龙形态类的肩胛骨不是J字形,反而有个伸出的突起。前肢下部在鸭嘴龙形态类和原巴克龙中都较纤细,不像牠们原始的祖先那样健壮。但原巴克龙具有一个原始的状况,即有一个小的圆锥形拇指,如同较早期的鸟脚类如禽龙和高刺龙。这根拇指的消失也跟腕骨的萎缩以及活动程度变差的手掌有关。原巴克龙的髂骨比缺乏短肌架(brevis shelf)的鸭嘴龙形态类显得更有棱有角。还鉴定出鸭嘴龙形态类的股骨更直,而脚骨英语Pes (anatomy)缩短。[1]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Norman, D.B. On the history, osteology, and systematic position of the Wealden (Hastings group) dinosaur Hypselospinus fittoni (Iguanodontia: Styracosterna).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4, 2014: 1–98. doi:10.1111/zoj.12193可免费查阅. 
  2. ^ 2.0 2.1 2.2 2.3 Xing, H.; Wang, D.; Han, F.; Sullivan, C.; Ma, Q.; He, Y.; Hone, D.W.E.; Yan, R.; Du, F.; Xu, X. A New Basal Hadrosauroid Dinosaur (Dinosauria: Ornithopoda) with Transitional Feature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Henan Province, China. PLOS ONE. 2014, 9 (6): e98821. PMC 4047018可免费查阅. PMID 24901454. doi:10.1371/journal.pone.0098821. 
  3. ^ 3.0 3.1 Ramírez-Velasco, A.A.; Benammi, M.; Prieto-Márquez, A.; Ortega, J.A.; Hernández-Rivera, R. Huehuecanauhtlus tiquichensis, a new hadrosauroid dinosaur (Ornithischia: Ornithopoda) from the Santonian (Late Cretaceous) of Michoacán, Mexico.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12, 49 (2): 379–395. doi:10.1139/e11-062. 
  4. ^ 4.0 4.1 4.2 Norman, D.B. Iguanodonts from the Wealden of England: do they contribute to the discussion concerning hadrosaur origins?. Evans, D.C.; Eberth, D.A. (编). Hadrosaur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5: 10–43. ISBN 978-0-253-01385-9. 
  5. ^ Chapter VIII. Authorship of Names and Definitions. Article 19. The PhyloCode. [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1-19). 
  6. ^ 6.0 6.1 Mortimer, M. Norman's nomenclature's notoriously negative. The Theropod Database Blog. 2014 [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2). 
  7. ^ Prieto-Márquez, Albert; Carrera Farias, Miguel. A new late-surviving early diverging Ibero-Armorican duck-billed dinosaur and the role of the Late Cretaceous European Archipelago in hadrosauroid biogeography.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21, 66 [2021-06-03]. doi:10.4202/app.00821.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