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二世 (普鲁士)
弗里德里希二世 Friedrich II | |
---|---|
在普鲁士的国王(至1772年) 普鲁士国王(1772年之后) 勃兰登堡选侯 | |
统治 | 1740年5月31日 – 1786年8月17日(46年78天) |
前任 |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
继任 | 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 |
出生 | 普鲁士王国柏林 | 1712年1月24日
逝世 | 1786年8月17日 普鲁士王国波茨坦无忧宫 | (74岁)
安葬 | |
配偶 | 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贝沃恩的伊丽莎白·克莉丝汀 |
王朝 | 霍亨索伦王朝 |
父亲 |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
母亲 | 汉诺威的索菲亚·多萝西娅 |
签名 |
普鲁士王家 |
霍亨索伦家族 |
---|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
|
弗里德里希二世 |
弗里德里希二世(德语:Friedrich II;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称弗里德里希大帝(德语:Friedrich der Große)。是1740-1786年间在位的普鲁士国王。他主要的成就包括其在西里西亚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对普鲁士军队的重组、参与对波兰领土的瓜分,以及对艺术与启蒙运动的支持。弗里德里希是霍亨索伦王朝最后一位被封为“在普鲁士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的君主,他在吞并皇家普鲁士后便开始自称为“普鲁士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普鲁士在他的统治下成功扩张国土,成为欧洲的军事大国。
弗里德里希年轻时对音乐和哲学的兴趣高于对兵法的兴趣,这使他与他的父亲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发生冲突。但在登上普鲁士王位后,他于1742年进攻并并吞了富庶的奥地利西里西亚行省,为自己和普鲁士赢得了军事声望。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军事理论家,他的分析源于他丰富的个人战场经验,涵盖了战略、战术、机动性和后勤问题。
弗里德里希是开明专制的支持者,他说统治者应该是国家的第一仆人。他使普鲁士的官僚机构和公务员制度现代化,并在整个王国推行包含从宽容到种族隔离的宗教政策。他改革了司法制度,使平民也有可能成为法官和高级官僚。尽管他对西里西亚和波属普鲁士的天主教徒采取了镇压措施,弗里德里希仍鼓励不同国籍和信仰的移民来到普鲁士。他支持他喜欢的艺术和哲学家,并允许新闻和文学自由。弗里德里希几乎可以肯定是同性恋,他的性取向一直是许多研究的主题。他被安葬在他最喜欢的居所波茨坦的无忧宫。因为他死后无子,他的侄子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继承王位。
几乎所有19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都将弗里德里希塑造成一个浪漫而伟大的战士,称赞他的领导能力、行政效率、忠于职守以及成功地将普鲁士打造为欧洲大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弗里德里希仍是一位备受尊崇的历史人物,纳粹德国国民教育与宣传部将其称赞为“一位伟大的领导人”。二战后,他的声望在德国剧烈下降,部分原因是他作为纳粹象征的地位。无论如何,21世纪的历史学家倾向于将弗里德里希视为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和英明的君主,他对启蒙文化和行政改革的努力为普鲁士的崛起以及在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争夺德意志地区领导权的斗争中起到了奠基作用。
早年生活
[编辑]弗里德里希在他的父亲“士兵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严格和军事式的教育下长大。受其母亲影响,其喜好文学艺术和法国文化,并一再与鄙视法国文艺的父王发生冲突。1730年,为反抗其父强加的婚姻,他尝试和朋友汉斯·赫尔曼·冯·卡特逃往英国,但以失败告终。他们被囚禁在现在德波边境的小镇昆斯特林,然后国王杀死卡特。
随着国王一再受到亲奥势力(如Friedrich Wilhelm von Grumbkow、Jacob Paul von Gundling等人)的压力,弗里德里希在其影响下,不情愿和伊丽莎白·克莉丝汀成婚,后者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皇后(查理六世皇帝的妻子)堂妹,这次婚姻使得弗里德里希与查理六世,帝俄的皇储阿列克谢(彼得一世长子)成为连襟。婚后两人感情不睦,并未诞下任何子女。弗里德里希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节庆场合一同出现。但弗里德里希在其父临终前,答应不会对伊丽莎白不忠。在莱茵斯堡的四年(1736–1740)可能是这对伉俪最幸福的日子。但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只是做给他那多疑父亲的一出戏,目前尚没有定论。
弗里德里希同时和彼得·卡尔·克里斯托弗·冯·克斯(德语:Peter Karl Christoph von Keith)和汉斯·卡尔·冯·温特菲尔德(德语: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有着亲密的友谊。他对女性比较疏远,希望在女性身上也看到他在男性那里看到的勃勃生机。在他身后作的尸检并未发现他患有性病或畸形。因为他的医生约翰·格奥尔格·齐默曼(Johann Georg Zimmermann)透露,弗里德里希大婚之前曾经感染性病。难得几位受弗里德里希青睐的女性,都是些所谓的“女大地主”卡罗琳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他还给她们写过诗,保持书信来往。
转变与成熟
[编辑]卡特死后,弗里德里希性格开始转变。在向父王道歉并得到宽恕后,被从监狱释放。作为交换,其父不再干涉其爱好与研究。之后被勒令进行军事和政治学习,并于1736年派驻莱茵斯堡任总督及驻军的军团长。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其父参加奥地利一方,弗里德里希则在莱茵河战役期间被派出赴德意志第一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很难说弗里德里希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能从欧根亲王那里学到些什么本领,但是欧根确实曾经盛赞弗里德里希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年轻的弗里德里希倒是对老迈年高欧根亲王印象不深。1740年初,弗里德里希写下其第一部著作《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批评权术大师马基雅维利,标志弗里德里希政治思想的成熟。
统治
[编辑]外交与战争
[编辑]弗里德里希在1740年6月1日(其父逝世的翌日)登基,年方28岁。受法国启蒙哲学思想熏陶的弗里德里希二世甫一继位,就被当时人们认为将是一位善于思考、敢于打破专制统治的开明国王,甚至可能偏于文弱。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父亲的普鲁士巨人掷弹兵团(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同时采取开放言论自由、分派粮食给市民、禁止刑讯的措施。但弗里德里希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最重要的是,弗里德里希登基不久就出现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其立即打破人们的固有印象,积极发动并参加战争。
1739年,奥地利帝国方才结束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所产生的外交破绽,刚好为普鲁士所利用。通过这场战争,自然资源匮乏的普鲁士赢得一块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同时为普鲁士赚得一条易守难攻的边界线。在这次战争,弗里德里希二世和陆军元帅什未林的库特·克里斯多夫伯爵为普鲁士赢得西里西亚。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成功保卫这一地区。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吞并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对于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同时在这场战争中,弗里德里希初次亲身领军,在几次战役中展露他的军事才华。
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弗里德里希的普鲁士王国却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作壁上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弗里德里希赢得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西里西亚是纺织工业中心,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税入的1/4。在这十年里,弗里德里希整军经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七年战争作好准备。
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弗里德里希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大大触怒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皇玛丽娅·特蕾西娅和她的首相柯尼次(Kaunitz)成功联合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史学家将法奥结盟称为外交革命),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1756年,弗里德里希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他的部队首先打进在这场纷争中与奥地利结盟的萨克森选侯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两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和俄罗斯帝国。经过7年大战,几次面临亡国边缘,弗里德里希终于因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保住西里西亚;他个人也成为军事史上的名将,赢得“大帝”的称号,更树立“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第五大强国。在伏尔泰和米拉波等人的见证下,他在这群雄争霸年代成为列强国家。
1772年,在他的倡导下,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176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于武装冲突边缘。为自身利益,弗里德里希二世用波兰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弗里德里希二世,为普鲁士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在普鲁士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在弗里德里希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一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这个计划导致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1785年)。
内政与改革
[编辑]在内政方面,他推行农业改革(马铃薯)、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实施排水工程,废除刑讯,还建立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另外,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国王求助。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他的准则“国王是国家的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对此,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级观念会作祟。
“ | 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特雷赫,他因为一场官司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他。我想清楚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农民和一个最显赫公爵或一个最富裕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
” |
弗里德里希二世“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他对少数民族移民和少数宗教信徒(如胡格诺派信徒,天主教信徒)采取宽容开放政策,鼓励宗教自由,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克花园(Forum Fridericianum)里,一座新教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弗里德里希甚至说过如果土耳其人到柏林定居,可为他们修建清真寺,后来还说:“纵然各行各路,但人人都有机会升上天国!”(“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但对犹太人,弗里德里希二世却一字不漏继承其前任各君王的政策,一面歧视,一面利用,一方面欢迎犹太人移居普鲁士,甚至建立犹太区安置他们,并资助犹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摩西·门德尔松活动;另一方面又颁布种种严格法令规管,如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条例(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1750), 1763年的犹太瓷器法规(Judenporzellanverordnung,1763)。另外,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
弗里德里希二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仅在国王的属地上逐步实行,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里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于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情况及待遇,弗里德里希二世会把受到不公待遇的雇农改属到管理有方的地主。
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统治时期,延续其父的教育政策,普鲁士兴建数以百计的学校。但乡村学校为普鲁士军事扩张服务,其师资来源多为退伍军人,素质良莠不齐,只能培养出具有读写能力(非文盲)的国民。但无论如何,弗里德里希二世扫盲有极大的成就,普鲁士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普及全民教育的国家(1763年)。
弗里德里希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经在波茨坦会面过。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可说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维利》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进步角度去批判马基维利充满权术角度的《君王论》(但事实上弗里德里希并不见得不用权术)。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弗里德里希二世对法律一次较量。事实上,磨坊主Vogel确实因此起诉国王,国王给予其权利并从1781年豁免他的租金。但此后该磨坊因为倒塌而被拆除,今天所谓历史上的无忧宫磨坊,其实是由荷兰移民家庭van der Bosch修建的一座三层顶楼荷兰式风磨。在威廉一世(1871年成为德国皇帝)1861年成为普鲁士国王时,他宣布该磨坊成为纪念物,并且作为免费参观的博物馆。1883年一个机翼出现损坏,结果整个风车被更换一新。
弗里德里希当政时期,普鲁士各方面人才开始陆续出现,如洪堡兄弟、施泰恩、哈登贝格等,为普鲁士19世纪初的改革奠定人才基础。
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晚年,虽然内政与经济都因为他的勤奋治理而蒸蒸日上,但人民却失去对国王的爱戴。人民虽然畏惧这位战场英雄,却背地里嘲笑他是个“终日磨麦”的老头。人民承受极端的沉重税负而苦闷不已(连卖艺讨生活的街头艺人也被课税),重税让弗里德里希二世保有强大的常备军(16万人),同时也使他大失民心。一位英国大使曾经对弗里德里希晚年的新税制评论说:“新的抽税方法不只抽走人民的金钱,实际上更抽走人民对国王的感情”。[1]
逝世
[编辑]1786年8月17日,弗里德里希二世于无忧宫中在他的沙发椅上安详辞世,享寿七十四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就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这时距离法国大革命仅有3年。他意愿是在无忧宫露台他的爱犬旁下葬,但他的继任,也是他的侄子却将他葬在波茨坦格列森教堂(Potsdam Garrison Church)地下墓室里。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马尔堡的伊丽莎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斐迪南的发起下被迁到霍亨索伦城堡 。但直到两德统一后的1991年8月17日,这位国王才到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经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话:“吾到彼处,方能无忧。”(“Quand je suis là, je suis sans souci.”)这位思想自由的共济会员在教堂里寻不得安宁。他愿意离自己的爱犬更近一些。
人们在瓦尔哈拉神殿为他塑半身像以作纪念。在他过身后,人们树立很多纪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弗里德里希大帝骑马像。二战时塑像幸存,并在东德时期重建。
评价
[编辑]军事天才
[编辑]即使忽略他作为政治家的作为和他对立法所做的贡献,单凭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弗里德里希在历代名将中的地位,可谓是十分辉煌。拿破仑认为其在近代欧洲军事史的地位,仅次于蒂雷纳子爵与古斯塔夫·阿道夫等人。[2]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弗里德里希初次绽放光芒。索尔战役更是弗里德里希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战后弗里德里希写出他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原理》(有译为军事教令,德语: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这本书集中体现弗里德里希对自己早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贴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弗里德里希其实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外传。但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弗里德里希本人驾驭部下经验,当然不愿意让部下看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里得到这本书,这才流传于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里公开刻印出版。
七年战争中,弗里德里希大帝愈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俄、奥两大强国。罗斯巴赫会战更是弗里德里希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军事史家亦把此战与洛伊滕会战许为弗里德里希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像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一样。仅凭这两场会战,弗里德里希就完全奠定其作为近代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后世拿破仑评价弗里德里希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能说的最高赞誉之词”。
1785年西里西亚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习中,英国王弟弗里德里希王子,美国独立战争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将军,拉法叶特侯爵都来参观,并向弗里德里希致敬。当时弗里德里希指挥的普鲁士军队操演方法成为全欧洲军界竞相模仿样板。
琐事
[编辑]他对所有艺术都感兴趣,他自己起草设计波茨坦的无忧宫,并聘请建筑师克诺珀斯多夫兴建。他收有很多名画,吹得一口好长笛(长笛教师 Johann Joachim Quantz)还作曲。他于1747年在无忧宫与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会面。
除了母语德语,弗里德里希二世还能说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他也能听懂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希腊语,还有希伯来语。他晚年的时候,还去学习斯拉夫语与巴斯克语。
性倾向
[编辑]大多数现代传记作家认为弗里德里希几乎是百分之百同性恋,且他的性倾向对其生活和性格起到至关重要作用[3][4][5][6][7]。
纪念
[编辑]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对弗里德里希二世有很高评价,认为是他将普鲁士打造成欧洲强国。直到二战前,德国人都始终十分崇拜他,不少纳粹党人认为他是可以与希特勒比肩的伟大领导人,而希特勒本人也十分崇拜弗里德里希二世。二战后,由于成为纳粹的标志,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地位受到削弱。在2003年举办最伟大的德国人票选中,他排名第42。
2012年是弗里德里希二世诞辰300周年。无忧宫、德意志历史博物馆等地将举办一系列展览以纪念。同时,其生日的1月24日晚,柏林举办弗里德里希主题音乐会,现任德国总统沃尔夫将出席并致辞。出版业界也推出一系列有关弗里德里希的书籍,其中,有关于所有有关其生平的《弗里德里希辞典》。
家谱
[编辑]弗里德里希·威廉 勃兰登堡选帝侯 | 奥兰治-拿骚的路易丝·亨利埃特 | 恩斯特·奥古斯特 汉诺威选帝侯 | 索菲娅 汉诺威选帝侯夫人 | 布朗斯维克吕内堡公爵乔治·威廉 | 伊利诺伊·达美娅·杜布斯 | ||||||||||||||||||||||||||||||||||||||||||||||
弗里德里希一世 勃兰登堡选帝侯、在普鲁士国王 | 索菲亚·夏洛特 普鲁士王后 | 乔治一世 大不列颠国王 | 索菲亚·多鲁西亚 | ||||||||||||||||||||||||||||||||||||||||||||||||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勃兰登堡选帝侯、普鲁士国王 | 索菲亚·多萝西娅 普鲁士王后 | ||||||||||||||||||||||||||||||||||||||||||||||||||
弗里德里希二世 | |||||||||||||||||||||||||||||||||||||||||||||||||||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美)威尔·杜兰著、幼狮文化公司译,《世界文明史‧第十卷‧卢梭与大革命》(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页447
- ^ Luvaas, Jay. Napoleon On the Art of War. Simon and Schuster. 2001: 37. ISBN 978-0684872711.
- ^ Reinhard Alings, "Don't ask – don't tell: War Friedrich schwul?" In Friederisiko: Friedrich der Große: Die Ausstellung (Munich: Hirmer, 2012), pp. 238-247.
- ^ Blanning 2016,第55–56, 77页.
- ^ Wolfgang Burgdorf, Friedrich der Große (Freiburg: Herder 2011), pp. 67ff.
- ^ Peter-Michael Hahn, 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Feldherr, Autokrat und Selbstdarsteller (Stuttgart: W. Kohlhammer 2013), chapter 2.
- ^ Susan W. Henderson, "Frederick the Great of Prussia: A Homophile Perspective", Gai Saber 1, no. 1 (1977), pp. 46-54.
参考文献
[编辑]- 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 des Preußenkönigs., ISBN 3-88851-167-4
- Theodor Schieder: Friedrich der Große – Ein Königtum der Widersprüche. ISBN 3-548-26534-0
- Karl Otmar von Aretin (Mitverf.): Friedrich der Große. Herrscher zwischen Tradition und Fortschritt. ISBN 3-570-05104-8
- Oswald Hauser (Hrsg.): Friedrich der Große in seiner Zeit. ISBN 3-412-08186-8
- Johannes Kunisch: Friedrich der Große. Der König und seine Zeit. Beck, München 2004, 624 S., ISBN 3-406-52209-2
- Ingrid Mittenzwei: 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Berlin, 1979
- Dieter Wunderlich: Vernetzte Karrieren. Friedrich der Große, Maria Theresia und Katharina die Große., ISBN 3-7917-1720-0
- S. Fischer-Fabian: Preußens Gloria
- Peter Lill: Friedrich der Große, Anekdoten. Ullstein Verlag 1991, ISBN 3-548-34865-3
- Christian Graf von Krockow: Friedrich der Grosse. Ein Lebensbild. Verlag :Bastei Lübbe, ISBN 3-404-61460-7.
- Wolfgang Venohr: Der große König Verlag Gustav Lübbe 1995, ISBN 3-7857-0681-2
- Wolfgang Venohr: Fridericus Rex, Friedrich der Große-Porträt einer Doppelnatur Verlag Gustav Lübbe 1985 und 2000, ISBN 3-7857-2026-2
- 顾剑 《普鲁士弗里德里希大帝的生平战役》
- Dennis Showalter "The Wars of Frederick the Great" 1996年英文版
- Christopher Duffy "Frederick the Great: A Military Life" 1985年英文版
- Theodore Dodge "Great Captains" 1889年英文版
- 富勒 《西洋世界军事史》 1981年中文版
弗里德里希二世 (普鲁士) 出生于:1712年1月24日逝世于:1786年8月17日
| ||
---|---|---|
统治者头衔 | ||
前任者: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
普鲁士国王 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 |
继任者: 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 |
勃兰登堡选帝侯 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 | ||
明登、哈尔伯施塔特、 纽沙地与默尔斯亲王 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 | ||
前任者: 卡尔·埃德查 |
东弗里斯兰亲王 1744年5月25日-1786年8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