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
籍贯,通常指父亲与祖父的长居地,籍贯在东亚地区古代一般情况下写到县域,如江宁府上元县,近现代一般情况下写到县或市一级,如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金湖县等。
词源由来
[编辑]中国历史古代,“籍”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之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政府煮制食盐的)、“军户”(专门为政府服兵役的)等。南北朝诗歌《木兰诗》中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
“贯”指一个人生长的所在,如“乡贯”、“里贯”。《隋书·经籍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籍贯”合在一起,指一个人生长的地点(贯),与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太兴弟遥, ……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说胡人没有生长的地点,而是并未登记。《魏书·宦官列传》:“石荣籍贯兵伍,……”即其籍编于军队。
从魏晋时期开始,政府对籍贯加强掌控,以避免徭役和赋税的流失。《魏书·食货志》:“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指出当时籍贯的漏洞。
各地情况
[编辑]在中国大陆、英国管治时期的香港、1980年代以前的台湾,籍贯是很多文件表格中须要填写的栏目,如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
中国大陆
[编辑]1931年中华民国的《户籍法》中有对本籍登记的规定[1];中国大陆的户籍实行籍贯和出生地双重登记。个人档案有的也照此办理,有的则只登记籍贯信息。
今日中国大陆的籍贯填写,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及国家档案局1991年颁布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规定:籍贯填写党员本人的祖居地(指祖父的长期居住地)在上述规定中,虽然没有对“长期”两字作进一步的诠释,但总的时间概念还是明确的。举例来说,中国共产党党员甲的父亲从世代居住的上海来北京工作,此后甲的父亲一直在京居住,那么北京就是其父的长期居住地。甲在填写籍贯时,他的籍贯就是祖父的长期居住地上海,而不是北京。而甲的子女再填写籍贯时,子女的籍贯就是北京了,除此之外,行政区划的变动也需要照新的规划填写。[2]
针对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一般民众,由公安部和各级公安机关文件规范籍贯填法。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关于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1995年12月19日)附件三《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填写说明》:公民的籍贯填写本人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城市填至区或不设区的市,农村填至县,但须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或通用简称。 弃婴,如果籍贯不详,应将收养人籍贯或收养机构所在地作为其籍贯。 外国人经批准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填写其入籍前所在国家的名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香港
[编辑]在香港,自从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网上学校行政及管理系统已不再需要学生填写籍贯,而只需要学生填写出生地。如果需要填写籍贯,但不确定时,没有硬性规定,一般可填写祖父的户籍地、长期居住地或成长地。
台湾
[编辑]台湾、澎湖自日本统治时代起将原有的汉人籍贯分类体系纳入公文档案[3]。1992年中华民国政府为解决省籍情结与混淆问题,根据立法院法律系统载明异动理由为:“为根本解决省籍问题,进一步避免地域偏狭观念,加强国家认同”,修订《户籍法》之中的本籍登记改为出生地登记。[4][5]
新加坡
[编辑]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签发的出生证明列有新生儿父母的“籍贯”(dialect group),为父母籍贯的方言[6]。
日本
[编辑]日本的户籍法令采户居分离的模式,住民票(类似于户口名簿)以居住地为主,所有公共服务与权利(就学、投票权等)皆以住民票为基准,虽然住民票上会记载“本籍”,但是仅是一种形式,没有实际用途。[7]
类似概念
[编辑]籍贯与故乡、出生地、祖籍地、户籍地和居住地的意义不尽相同,尽管实际中会有重叠。
祖籍通常是追认极遥远的祖先生长地,籍贯则是父亲与祖父的长居地,户籍是居民户口簿登记法定住址的所在地,居住地是其本人登记于居民身份证的现在定居住址。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因先祖俞敏跟从明太祖征战四方,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便从家乡直隶(南直隶)霍丘落户当地,故祖籍是直隶霍丘,籍贯为福建晋江(今泉州市)[8][9]。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户籍法》,中华民国20年12月12日
- ^ “籍貫”如何填寫?. 大兴党建网. 北京市: 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 [201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中文).
- ^ 廖英杰. 日治時期戶籍檔案之建立與應用──以宜蘭地區客家移民戶研究為例. 档案季刊. 2010, 99 (1): 40–53 [2018-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中文(台湾)).
- ^ 臺北市大安區戶政事務所-國民身分證. web.archive.org. 2020-05-15 [2022-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5.
- ^ 異動條文及理由:戶籍法 - 八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 立法院法律系統. lis.ly.gov.tw. [2022-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5).
- ^ Response to “注明籍贯有积极意义” and “反对出生证取消籍贯” (Lianhe Zaobao, 8 August 2022). ICA. 2022-08-13.
- ^ 總務省:市区町村の窓口業務に関する 手順書 (PDF). [2019-11-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21).
- ^ 《都督俞公生祠记》 载“原籍直隶凤阳霍丘县人,世泉州卫前所百户,以魁武科授正千户,累迁都督同知,虚江其别号云。岁嘉靖甲子冬十月之吉,赐进士出身、南京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同安南洲许廷用撰。”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2):“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