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明志书院
明志书院 | |
---|---|
新庄山脚义塾 | |
![]() 泰山明志书院 | |
位置 | 新北市泰山区明志路二段276号 25°02′49″N 121°25′36″E / 25.047010°N 121.426556°E |
建成时间 |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
官方名称 | 明志书院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书院 |
评定时间 | 2003年9月1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泰山明志书院,位于台湾新北市泰山区义学里,乾隆二十六年(1763年)设,为北台湾最早的书院,乾隆四十八年(1781年)本部迁往竹堑城,今样貌为2004年重修,列历史建筑。
历史
[编辑]北台首学
[编辑]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胡焯猷捐出坪顶山一进五厅的瓦屋、十二间厢房、八十甲水田设立义塾[1][2]。在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胡邦翰呈请上级正式将义塾改立为书院后,次年由闽浙总督杨廷璋,立下兴直堡新建明志书院碑[1]。杨廷璋特地引诸葛亮《诫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定名为“明志书院”[1][3][4]。该碑便置于大厅东壁上[5]。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新庄中港厝监生郭宗嘏捐献长道坑、八里坌等庄田一百六十一甲六分、园二十九甲二分,使明志书院经费充裕[1]。
因泰山明志书院为大甲溪以北最早的书院,故称为“北台首学”[6]。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艋舺地区才又设立了北台湾第二所书院学海书院[2]。
本部迁移
[编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淡水同知将明志书院本部迁往新竹县城作竹堑明志书院,原址依然招收学生[2]。道光年间,泰山明志书院倾毁[7],淡水厅同知娄云续修[8]。至同治年间,《淡水厅志》已纪录“今仅存正屋三间,中厅供朱子神位,……余屋久圮”[9]。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建惜字亭,取“敬文亭”[4]。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改名“新庄山脚义塾”[2]。旧址改称为“新庄山脚义塾”后,因此泰山乡才有义学村的称呼[1]。
1920年,泰山明志书院因台风侵袭崩塌[1]。1921年,胡焯猷后人胡全发起募捐,但筹募经费只能建一进三间[2]。据胡焯猷后代成员的胡周面芋回忆,早年每逢初一、十五时她都会带着香火及牲礼来书院祭拜[6]。早年左右两侧因为饲养鱼苗,而被地方老者唤名“鱼栽寮仔”[10]。
地遭侵占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b/%E6%B3%B0%E5%B1%B1%E6%98%8E%E5%BF%97%E6%9B%B8%E9%99%A2%E7%87%95%E5%B0%BE%E8%88%87%E6%97%81%E5%81%B4.jpg/220px-%E6%B3%B0%E5%B1%B1%E6%98%8E%E5%BF%97%E6%9B%B8%E9%99%A2%E7%87%95%E5%B0%BE%E8%88%87%E6%97%81%E5%81%B4.jpg)
泰山明志书院原先名下850坪[11]。1976年,泰山明志书院管理人胡卯成过世,长年缺乏管理[12]。周边土地的承租人便提出告诉确认权利关系,因“被告未出庭辩论”而获胜诉,便获得这些土地的地役权,甚至变更书院建筑形式、结构[6]。1978年,王姓家族申请设定泰山明志书院地上权[11]。其72建坪多的地上权、地上物也归为王姓家族所有[13]。
到1980年报导,桂文亚所见是景象残破,入口联“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传圣道应尊朱夫子”、“舍宅建祠捐资兴学惠乡里当数胡夫子”,进去可见朱熹神位与胡焯猷禄位,东厢变成经营杂货生意兼邮政代办所[14]。1990年代起,王姓家族将土地出租,每年租金可观[11]。黄中兴在乡长任内,想要将泰山明志书院纳入乡公所管理整修,但因产权争议而失败[9]。
至1998年,书院已连屋顶燕尾都已破坏、正门所悬“明志书院”连“明”字都不见[15]。地方人士认为泰山明志书院与泰山乡渊源颇深,明志路、明志技术学院、明志社区都取自明志书院,因此明志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张再旺、社区监事朱凯义等发起取列古迹保护[16]。原先计划列为古迹,但没获得持有者之一王姓男子同意[12]。之后乡公所与所有权人协调抢修,但2001年9月、11月都遭王姓家族拒绝[17]。
重建过程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1/%E6%98%8E%E5%BF%97%E6%9B%B8%E9%99%A2%E9%87%8D%E4%BF%AE%E7%A2%91%E8%A8%98.jpg/220px-%E6%98%8E%E5%BF%97%E6%9B%B8%E9%99%A2%E9%87%8D%E4%BF%AE%E7%A2%91%E8%A8%98.jpg)
2003年初,地方人士才服地主,让乡公所先以新台币六十五万整修[18]。但同年6月24日上午八点40分许,书院一旁的山黄麻倒下,摧毁书院正殿[7]。
为重建,县政府分别拨款五百万元,加上王永庆拨款一百万元[6][9]。2004年10月19日,县政通过泰山明志书院地主可减免房屋、地价税[19]。王姓家族抢先在政府将土地从住宅区变为文教公园用地前,先将后方185坪土地卖与建商盖大厦,导致日后的景观受损[20]。11月底开始重建[9]。2005年9月26日复建完工,乡长李国书、前乡长黄中兴、胡家后代等出席[6][9]。建物加庭园共98坪[11]。
自李国书乡长后,定每年9月28日举办纪念活动[9]。2024年10月17日,泰山区长郑淑敏、明志书院主委李江河等举行261周年庆与兴直堡新建明志书院碑复刻揭碑仪式[21]。
参考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丹青. 【走讀城鄉】北台首學──明志書院. 人间福报. 2024-01-31 [2025-01-28]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2.4 谢东明. 泰山明志書院 移民興學北台首院. 自由时报. 2006-03-30 [202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8) (中文(台湾)).
- ^ 吴亮贤. 《新故鄉願景》明志書院 轉動泰山文化再生 北台首學 傳承256年. 中国时报. 2019-08-12 (中文(台湾)).
- ^ 4.0 4.1 何丽琴. 明志書院 貢生捐產興義學北台首學留佳話. 人间福报. 2021-06-21 [2025-01-28] (中文(台湾)).
- ^ 陈文荣. 泰山半日遊. 工商时报. 1997-05-21 (中文(台湾)).
- ^ 6.0 6.1 6.2 6.3 6.4 陈俊雄. 明志書院重建完工 迎朱子、胡焯猷牌位回祀. 中国时报. 2005-09-27 (中文(台湾)).
- ^ 7.0 7.1 张达智. 啪!樹枝斷了 壓垮明志書院 全台第二老書院 供奉朱熹、貢生胡焯猷 鄉所緊急封鎖現場 將搭棚保護 整修經費待. 联合报. 2003-06-25 (中文(台湾)).
- ^ 娄子匡. 何處是婆家? 長年訪親親未遇. 联合报. 1961-03-21 (中文(台湾)).
- ^ 9.0 9.1 9.2 9.3 9.4 9.5 卢礼宾. 明志書院重修 昨安座. 联合报. 2005-09-27 (中文(台湾)).
- ^ 黄树德. 泰山古地名耆老道從前. 中国时报. 2002-05-05 (中文(台湾)).
- ^ 11.0 11.1 11.2 11.3 叶冠妤. 明志書院土地爭議 三官司仍在訴訟. 自由时报. 2016-06-19 [202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8) (中文(台湾)).
- ^ 12.0 12.1 黄树德. 泰山明志書院古蹟 觸礁 鄉所爭取列入社區總體營造示範案. 中国时报. 2002-03-18 (中文(台湾)).
- ^ 陈俊雄. 泰山明志書院 重建典範. 中国时报. 2006-03-27 (中文(台湾)).
- ^ 桂文亚. 書院的一頁滄桑. 民生报. 1980-12-08 (中文(台湾)).
- ^ 黄树德. 泰山明志書院殘破留唏噓 產權糾紛加上管理不善白白糟蹋了古蹟. 中国时报. 1998-10-06 (中文(台湾)).
- ^ 黄树德. 明志書院殘破泰山人心痛. 中国时报. 2000-07-16 (中文(台湾)).
- ^ 颜玉龙、陈俊雄、唐荣丽. 產權經費作梗 遲未列古蹟保護. 中国时报. 2003-06-25 (中文(台湾)).
- ^ 颜玉龙、陈俊雄. 樹倒壓塌古建物明志書院垮了 不堪歲月摧折 樑朽牆頹 鄉所搶修不及 卅多位鄉土解說員晚到一步 逃過一劫. 中国时报. 2003-06-25 (中文(台湾)).
- ^ 雷鸣. 北縣歷史建物 可減免房屋、地價稅 縣政通過新規則 泰山明志書院、蘆洲八角樓等適用 未登錄不納入減稅. 联合报. 2004-10-20 (中文(台湾)).
- ^ 叶冠妤. 泰山明志書院管委會 控市府向建商靠攏. 自由时报. 2016-06-19 [202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8) (中文(台湾)).
- ^ 吕健豪. 新北明志書院261周年 復刻揭碑展歷史價值. 中国时报. 2024-10-17 [2025-01-28]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