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级 (时间)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18年10月30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10月30日) |
数量级 |
---|
单位换算 |
时间的数量级(order of magnitude of time)通常是一个十进制前缀或十进制数量级的量,再加上一个时间的基本单位;前者如“微秒”(microsecond)或后者如“百万年”(million years)。在某些情况下,数量级可能是隐含的(通常是1),如“秒”或“年”;在其他情况下,量的名称暗示其基本单位,如“世纪”;在大多数情况下,基本单位是“秒”或“年”。
本页按时间长短从小到大列出一些例子,以帮助理解不同时间长度的概念,比较时间单位的数量级。
普朗克时间:约 5.39×10-44秒
[编辑]- 普朗克时间是光波在真空里传播一个普朗克长度的距离所需的时间。它的数值大约为 5.39×10-44秒。理论而言,它是最小的可测时间间隔。按照当今学术界所了解的物理定律,在这短暂时间间隔里所发生的任何变化无法经测量或探测求得。
幺秒(ys):10-24秒
[编辑]1幺秒(yoctosecond)约是1.86×1019普朗克时间。
仄秒(zs):10-21秒
[编辑]1仄秒(zeptosecond)即1000幺秒。
- 1仄秒 -- 放射性原子核衰变释放伽马射线的典型周期时间(这里为激发光子能量是2 MeV)
阿秒(as):10-18秒
[编辑]阿秒(attosecond)是目前实验上能测量的最小时间尺度,等于10-18秒,又称原秒
- 150阿秒 -- 当氢原子核外电子处于基态的时候,电子绕原子核运动一周需要约150阿秒。
飞秒(fs):10-15秒
[编辑]飞秒(femtosecond)是一种时间的国际单位,为千万亿分之一秒,10-15秒或0.001皮秒。
- 1飞秒 -- 光在真空中传播0.3微米的时间。
- 1.30到2.57飞秒 -- 可见光的振荡周期。
皮秒(ps):10-12秒
[编辑]纳秒(ns):10-9秒
[编辑]1纳秒(nanosecond)即1000皮秒;也叫纳秒、奈秒、诺秒、纤秒、那诺秒、毫微秒。
- 1纳秒-- 1GHz的CPU的时钟周期,该周期的无线电波波长0.3米。
- 3.3纳秒 -- 光传播一米所使用的时间。
- 10.9纳秒 -- 铯 133 原子基态的超精细能级跃迁周期的大致长度。这个周期被用来定义秒的长度。
- 10纳秒 -- 该周期的无线电波波长3米。(VHF、FM波段)
- 12纳秒 -- K介子的半衰期。
- 100纳秒 -- 短波周期。
- 300纳秒 -- 钫-233的半衰期
微秒(µs):10-6秒
[编辑]1微秒(microsecond)即1000纳秒。
- 1微秒 -- 商业高速频闪观测器的闪动时间。
- 22.7微秒 -- CD音乐的采样间隔(44.1KHz)
- 50微秒 -- 人能够听到的最高频率的声音的周期(20KHz)。
- 125微秒 -- 电话声音的采样间隔。(8KHz)
毫秒(ms):10-3秒
[编辑]1毫秒(millisecond)即1000微秒。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本页面的单位基准。1秒即1000毫秒。
一般很少使用比秒更大的字头单位(如千秒等),而用小时、日、年 等。
- 60秒 -- 1分钟的长度。
千秒(ks):103秒
[编辑]1千秒(kilosecond)即1000秒,相当于16分钟40秒,或16又2/3分钟。
兆秒(Ms):106秒
[编辑]1兆秒(megasecond)即1000千秒,相当于约11.57天,或277小时46分钟40秒。
2.592兆秒 -- 30天的长度;这相当于格里历的1个小月。
吉秒(Gs):109秒
[编辑]吉秒(gigasecond),1吉秒等于1,000,000,000秒,大概等于31.7年。
相当于32万年。
- 34万年 - 元素锔-248的半衰期
- 约60万年前 - 人类语言发音成型
- 约70万年前 - 地球磁场对上一次顺逆转
- 100万年 - 蓝超巨星的生命周期
- 153万年 - 元素锆-93的半衰期
- 258.8万年 - 地球的第三纪终结,第四纪开始的纪元距今时间
- 260万年 - 元素锝-97的半衰期
- 374万年 - 元素锰-53的半衰期
- 400万年 - 物种的估计生命周期
- 400万年 - 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开始的距今时间
- 420万年 - 元素锝-98的半衰期
- 500万年 - 中新世终结,上新世开始的纪元距今时间
- 650万年 - 元素钯-107的半衰期
- 1560万年 - 元素锔-247的半衰期
- 2000万年 - 原始草在地球出现的距今时间
- 2342万年 - 元素铀-236的半衰期
- 2400万年 - 渐新世终结,中新世开始的纪元距今时间
- 3,470万年 - 元素铌-92的半衰期
- 3,600万年 - 始新世终结,渐新世开始的纪元距今时间
- 4,000万年 - 预计在未来,大洋洲大陆撞及亚洲大陆的所需时间
- 6,500万年 - 地球对上一次出现生物大灭绝的距今时间
- 1.35亿年 - 侏罗纪终结,白垩纪开始的距今时间
- 1.95亿年 - 三叠纪终结,侏罗纪开始的距今时间
- 2.25亿年 - 二叠纪终结,三叠纪开始的距今时间
- 2.26亿年 - 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的所需时间
- 2.80亿年 - 石炭纪终结,二叠纪开始的距今时间
- 3.40亿年 - 泥盆纪终结,石炭纪开始的距今时间
- 4.00亿年 - 志留纪终结,泥盆纪开始的距今时间
- 4.20亿年 - 首只动物呼吸空气的距今时间
- 4.35亿年 - 奥陶纪终结,志留纪开始的距今时间
- 5.00亿年 - 寒武纪终结,奥陶纪开始的距今时间
- 5.40亿年 - 前寒武纪终结,寒武纪开始的距今时间
- 5.80亿年 - 雪球地球冰河时代终结的距今时间
- 6.00亿年 - 第一代多细胞生命出现的距今时间
- 7.038亿年 - 元素铀-235的半衰期
- 7.50亿年 - 雪球地球冰河时代开始的距今时间
- 12.77亿年 - 元素钾-40的半衰期
- 23.00亿年 - 首个已知冰河时代的距今时间
- 35亿年 - 原核生物出现的距今时间
- 37-39亿年 - 月球表面雨海的年龄
- 44.68亿年 - 元素铀-238的半衰期
- 45亿年 - 地球的年龄
- 100亿年 - 类似太阳主序星(G2型)的平均寿命
- 137.99 ± 0.21亿年 -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的估计年龄[1]
1019秒以上:相当于3,200亿年以上的时间
[编辑]- 5845亿5405万3193年又10个月7天7小时零16秒 - 64位系统下,UNIX纪年总共可覆盖的时间之总长度
- 311兆年 - 印度教梵天的寿命
- 7700兆年 - 元素镉-113的半衰期
- 8000兆年 -(M型)型红矮星的寿命
- 14京年 - 元素钒-50的半衰期
- >18京年 - 元素铬-50的半衰期
- >60京年 - 元素钙-48的半衰期
- >93京年 - 元素镉-114的半衰期
- 190 ±20京年 - 元素铋-209发生阿尔法衰变的半衰期
- ×1017 Ys( 2.6×1033 年): 质子半衰期的最小可能值 8.2[2]
- ( 1029 Ys×1045 年): 质子半衰期的最大可能值 3.2[3]
- Qs( 年): 假设由俄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英语:Andrei Linde)所提出的混沌暴胀理论的混沌暴胀模型是有一个具有质量为10 −6普朗克质量的暴胀子,那么一个包含具有黑洞的假想盒子的量子状态的估计达到庞加莱复现时间的规模,其质量估计具有为整个宇宙的质量,无论是否可以观测到,都是如此。[4]
古籍中的时间长度
[编辑]佛教梵典《摩诃僧祇律》这本书中记载着:
“ |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 | ” |
根据这段文字所推算出的具体时间:
一昼夜 = 30须臾 = 600罗预 = 12000弹指 = 240000瞬间 = 4800000刹那
因为一昼夜=86400秒,因此把每个单位换算成秒数,可以得到: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Planck Collaboration. Planck 2015 results. XIII. Cosmological parameters (See Table 4 on page 31 of pfd).. 2015. Bibcode:2015arXiv150201589P. arXiv:1502.01589 .
- ^
Nishino, H. et al. (Super-K Collaboration). Search for Proton Decay via
p+
→
e+
π0
and
p+
→
μ+
π0
in a Large Water Cherenkov Detector.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9, 102 (14): 141801. Bibcode:2009PhRvL.102n1801N. PMID 19392425. arXiv:0903.0676 . doi:10.1103/PhysRevLett.102.141801. - ^ A Dying Universe: the Long-term Fate and Evolution of Astrophysical Objects, Adams, Fred C. and Laughlin, Gregory,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69, #2 (April 1997), pp. 337–372. Bibcode:1997RvMP...69..337A. doi:10.1103/RevModPhys.69.337.
- ^ Page, Don N. Information Loss in Black Holes and/or Conscious Beings?. Fulling, S.A. (编). Heat Kernel Techniques and Quantum Gravity. Discourses in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Texas A&M University. 25 November 1994: 461. Bibcode:1994hep.th...11193P. ISBN 978-0-9630728-3-2. S2CID 18633007. arXiv:hep-th/9411193 .
|issue=
被忽略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