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提婆达多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提婆达多派,是早在释迦牟尼住世时就从佛教分裂出的一个沙门教派,起源于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所另立的僧团。特征是崇尚苦行,严格地实践头陀行,并且终身不吃各种肉类,乃至于乳、酪等世人所认为的美食[1][2],与佛教僧团关系密切。

历史[编辑]

直到西元七世纪,这个教派仍然存在,晋朝法显在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看到过,唐朝玄奘义净也见过[3]别有三伽蓝,遵守提婆达多遗训,不食乳、酪。 [4]

法显所见,提婆达多派供养提婆达多及过去三佛,但不供养释迦牟尼佛[5]玄奘所见,他们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遗训。

提婆达多僧团制度[编辑]

提婆达多提倡“五法”,主张“尽形寿乞食,尽形寿著粪扫衣,尽形寿露坐(露天坐禅),尽形寿不食酥、盐,尽形寿不食鱼及肉”,毕生严守苦行,以其头陀行“少欲知足、乐出离者”,与印度当时的苦行风气相应。

提婆达多以头陀苦行为依归,要求尽形寿奉行,认为“瞿昙沙门亦有此五法,但不尽形寿,我今尽形寿受持此法”[6],其特点为着重在事相物欲的压制,严格实践头陀苦行为解脱之道[7]。根据佛教《律藏》的注释,佛陀自己就常常赞叹提婆达多五法所提到的那些行为、那些行为不违佛说。之所以称作非法,是由于:佛陀是赞叹四圣种(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能得八圣道,趣向涅槃,提婆达多却说八圣道比提婆达多五法更慢通向涅槃,因为将法倒说,所以提婆达多五法是非法。[8]

提婆达多教派与佛教僧团相同,都供奉过去佛,但是他们不供奉释迦牟尼佛[5]。他们的仪轨与佛教僧团大致相同;他们有自己的三藏,但是其中许多经典与佛教僧团相同;住处也多与佛教僧团混居;但是他们的戒律不同[9]

注释[编辑]

  1. ^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佛在王舍城。尔时有诸白衣来诣僧坊,问诸比丘:“僧有几人?”诸比丘言:“僧有若干人。”诸白衣言:“我等明日尽请众僧,顾临薄食。”六群比丘语言:“汝若与我乳、酪、酥、油、鱼、肉者,当受汝请。”诸人答言:“当须假贷、市买办之。”语已,各还其家,或假贷不果,或市买不得,明日食具已办,唱言时到。众僧着衣持钵,往诣其家就坐而坐,行水下食。六群比丘言:“何以无有乳、酪、酥、油、鱼、肉?”答言:“假贷不果,市买不得。”六群比丘便倒钵而去。诸白衣咸作是言:“此等不得美食,倒钵而去!为是国王?为是大臣?夫出家者,为求解脱,乞食趣足;而今云何反著美味?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到白衣家求乳、酪、酥、油、鱼、肉者,波逸提。”后诸比丘得诸美食,不敢啖;或啖已,出罪悔过。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不索美食,自得而啖,犯波逸提者,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到诸白衣家,求如是美食:乳、酪、酥、油、鱼、肉。若得啖,波逸提。”有诸病比丘,医教食美食,诸比丘言:“佛不听我索,云何可得?”作是念:“佛听我索此食者,病乃得差。”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病比丘索美食。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诸家中有如是美食:乳、酪、酥、油、鱼、肉。若比丘,无病为己索,得食者,波逸提。”若为病比丘索,若从亲里家、若知识家索,皆不犯。”
  2. ^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所以名美食者,以价贵故、以难得故、以愈(愈)病故。”
    大毘婆沙论》:“如说:‘我弟子中,大迦叶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问:何故尊者薄矩罗,简去妙食,而食麁者?答:意乐力故,有情意乐不同,随所意乐而食,不可责其所以。……有说:美食,必因害多生命,断百千头,在于地上,以多身份,血肉所成,愍彼有情,是故不食。……问:如所说,薄矩罗简去妙者,为初即不受?为受已弃之?设尔何失?若初即不受,云何名受行次第乞食杜多行者?若受已弃之,云何不损坏施主施物?答:应言初即不受。问:若尔,云何名受行次第乞食杜多行者?答:彼尊者,得天眼愿智,将乞食时,先观何方何村邑、里巷,唯有麁食,知已便往,次第行乞。”
    巴利律藏》:“如是者,美味之食”者,“酥”者,牛酥或山羊酥或水牛酥等……“生酥”者,此等物之生酥也。……“油”者,胡麻油、芥子油、末杜迦英语Madhuca longifolia油、蓖麻油、兽油也。“蜜”者,蜂蜜也。“砂糖”者,由甘蔗制作。“鱼”者,行于水中者也。“肉”者,谓其为净肉之肉。“乳”者,牛乳,或山羊乳,或水牛乳等……“酪”者,此等之酪也。”
    《善见律毘婆沙》:“乞九种美食:一乳(巴 khīra,梵 kṣīra),二酪(巴/梵 dadhi),三生酥(巴 navanīta,梵 nāvanīta),四熟酥(巴 sappi,梵 sarpis),五油(巴 tela,梵 taila),六蜜(巴/梵 madhu),七石蜜(巴/梵 phāṇita),八肉(巴 maṃsa,梵 māṃsa),九鱼(巴/梵 maccha),是名九种。”
    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如来称赞鱼、肉为美食耶?”“善男子!我亦不说鱼、肉之属为美食也,我说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麦及黑石蜜、乳、酪、苏、油,以为美食。””
  3. ^ 大唐西域记》:天祠五十余所,异道寔多。别有三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也。
  4. ^ 南海寄归内法传
  5. ^ 5.0 5.1 高僧法显传》:“调达亦有众在,常供养过去三佛,唯不供养释迦文佛。”
  6. ^ 善见律毘婆沙》:““欢喜踊跃者,调达乞五法,世尊不与,调达欢喜自念言:‘我今定得破和合僧。’拘迦利闻语已,心大懊恼,如服毒药无异。调达教化同伴,作如是言:‘汝何以懊恼?出家求道宜应精进,瞿昙沙门亦有此法,不尽形寿,我今尽形寿受持此法,何以懊恼?’同伴闻已欢喜随从。”
  7. ^ 印顺. 『華雨集第三冊』論提婆達多之「破僧」. 
  8. ^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问曰:“此五法,佛常自赞叹,何故名为非法?”答曰:“佛所以赞叹者,云四圣种能得八圣道成沙门四果。今调达倒说,云八圣道趣向泥洹反更迟难,修行五法以求解脱其道甚速。是故说为非法。””
    《毘尼母经》:“上提婆达多五法,不违佛说,但欲依此法坏佛法也。”
  9. ^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摩》卷九注:“此言随党者,谓是随顺提婆达多所有伴属。谓非随党者,即是佛弟子。此乃由其住处,则令物随处判。处中既非两处,故遣两众均分。现今西方在处,皆有天授种族出家之流,所有轨仪,多同佛法。至如五道轮回,生天解脱,所习三藏,亦有大同。无大寺舍,居村坞间,乞食自居,多修净行。葫芦为钵,衣但二巾,色类桑皴,不飡乳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