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身份证
此条目可参照德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2年6月3日) |
德国身份证(德语:Personausweis,发音为[pɛʁzoˈnaːlʔaʊ̯sˌvaɪ̯s] )由德国当地登记处和驻外外交使团签发给德国公民,同时在柏林的Bundesdruckerei生产。
2010年11月,经过四年的准备和规划,德国成为60多个推出数字身份证的国家之一[1]。 新身份证是一张信用卡大小的多功能卡,但它与普通身份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一个非接触式电子晶片,可以存储人的照片、个人数据,甚至指纹[2]。 后来,在 2017 年,为了促进卡片的在线使用,德国让每张新发行的身份证都具有激活的电子身份验证功能。 2020 年,德国政府公布了一项计划,即最早在 2021 年秋季将国民身份证存储在个人智能电话的 SIM 卡上,这样就无需随身携带实体卡,也无需读卡器。这是德国公共当局牵头最大的 IT 项目之一,目前已发行约 5300 万张非接触式身份证,经过 8 年的在线身份识别功能实施,据测量约有 50% 的用户激活了该功能。
好处
[编辑]电子身份证使在线执行管理程序成为可能,从而使其更加方便,因为它不受地点和时间的影响。此外,它可用于公共机构的自助终端,也可用于私人提供商的某些服务[3],金融服务提供商是最具潜力的部门,与各公司合作对于促进eID使用率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该服务的用户报告说,它大部分工作都没有任何问题。 最初,使用 eID 需要单独的读卡器,但自 2020 年 12 月起,可以通过应用程式使用它,这令使用和初始设置更加方便[4]。政府大力加速发行从技术上允许使用电子政务服务的卡片(Thales,2020 年),将其作为其数码化政策的优先事项。所有身份证都通过激活的在线功能发放[5]。
挑战
[编辑]电子身份证的好处对于德国公民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使用它。 2019 年,只有 6% 的德国公民使用了他们的电子身份证[6]。报告显示,32% 的人甚至没有激活该服务,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它或它是什么,或者他们没有看到它的附加价值。这表明德国政府未能传达它为公民生活增加的潜在价值并建立对它的信任。上述应用的推出降低了使用门槛,但下载量仅为 420 万人[7]。政府的反应,例如在新发行的身份证上自动激活服务[5]并没有真正成功,因为它们没有解决信任和价值主张的问题。此外,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eID 不适用于许多交易。只有 45 项服务可供所有德国公民使用,其余 86 项仅可在特定城市和联邦州使用[7]。引入电子服务成本高昂,这意味着供应商所在地也存在适应障碍,特别是对于小型行政办公室。发展缓慢也对在其他领域引入未来的电子服务造成问题。例如,eID 是其中一项数码化医疗记录以助提供健康保险的要求。这意味着 eID 的缓慢适应也减缓了其他领域的数码化。
学习
[编辑]在德国等发达国家,电子身份证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因为它具有可行性和广泛的可用性。在身份证中放置一个微晶片并存储所需的数据,为每个拥有它的人提供电子识别和签名。要获得身份证,一个人必须在内政部 (MUP) 进行身份验证。eID 可以进行各种在线管理流程,但金融服务的运营商被认为可以从这项创新中受益并对其提供最大的支持。所有这些都是数码化政策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编辑]- ^ Overview of the German identity card project and lessons learned (2020 update). (n.d.). Thales Group. https://www.thalesgroup.com/en/markets/digital-identity-and-security/government/inspired/eid-in-german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Möller, J. (n.d.).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new electronic German ID cards. Uk.Diplo.De. Retrieved May 14, 2022, from https://uk.diplo.de/uk-en/02/e-id-cards/important-information/60294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Federal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and Community. (n.d.). eID Card for citizens of the EU and the EEA. Retrieved 14 May 2022, from https://www.bmi.bund.de/Webs/PA/EN/citizens/id-card-for-eu-and-eea/eID-card-for-eu-and-eea-node.html;jsessionid=BBF1123E5144ABB06CB874BA823F9106.2_cid28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Lehmann, D. (2021). Die elektronische ID richtig nutzen: Das kann der Online-Ausweis. Digital-Kompass. Retrieved 14 May 2022, from https://www.digital-kompass.de/aktuelles/die-elektronische-id-richtig-nutzen-das-kann-der-online-auswe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5.0 5.1 Thales. (2020). Overview of the German identity card project and lessons learned. Thales Group. Retrieved 14 May 2022, from https://www.thalesgroup.com/en/markets/digital-identity-and-security/government/inspired/eid-in-german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eGovernment Monitor 2019. (2019). Retrieved 14 May 2022, fromhttps://initiatived21.de/app/uploads/2019/10/egovernment-monitor-2019.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7.0 7.1 BCG. (2020). Zehn Jahre elektronischer Personalausweis: Wie Deutschland ein erfolgreiches eID-Ökosystem aufbauen kann. Retrieved 14 May 2022, from https://web-assets.bcg.com/43/c6/6101a4034a958228b6cce70229e8/bcg-zehn-jahre-elektronischer-personalausweis.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