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广州市南武中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广州市南武中学
Guangzhou Nanwu Middle School
地址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北校区:同福中路362号
南校区:江南西路杏园大街81号
类型市立中等学校
创办日期1905年3月3日(南武两等小学堂)
校长曲文国
年级初中三年全日制
高中三年全日制
学生人数约3000人
校训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学校网址gznanwu.com 编辑维基数据链接

广州市南武中学,是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所全日制中学。南武中学分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是高中部,南校区是初中部。占地共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3000余人。

历史

[编辑]
位于广州河南的私立南武学堂校门。

民国前十一年(1901)春,由黄晦闵、杨渐逵、黄汉莼、欧阳日瑚、李蕴石、谢英伯、何锡朋、黄培初、郑怀昌、黄小唐、黄仲和诸先生所发起的“群学书社”,位于河南龙溪首约,作修学励行的用途,因地方不够,遂迁于海幢寺的圆照堂,加以扩充,易名为南武公学会。后由各人捐资、捐书、成立群众阅书报处,包括中外各种时报刊物等。公学会内分设编辑、辩论、体育三部。此时,广州办学之风渐盛,河北则有时敏、启明等私立学堂相继而起。河南僻处南郊一隅,风气未开,除私塾外无一学堂。公学会同人有见及此,故又增设教育一部为筹备学堂之始。遂在圆照堂之附殿辟一课室,先召同人子弟10余人,以为实施教育之基础,时在民前七年(1905)春正月15日(即公历三月三日,故后来定此日为校庆日)开学,学生男女均有,是开广州男女同校之先河。为普及教育起见,在公学会之智育部附设一校,是为南武两等小学堂。当时议定章程,初等小学学级五年,高等小学学级三年,由公学会同人分任教职,而以谢华国为首任校长,并向广东省学务处呈请备案。

民前六年(1906年)10月26日由广东省学务处转番禺县署颁发“南武两等小学堂钤记”一颗,遂为南武学堂立案之始。为划一整齐起见,与私塾有别,各生上课均穿着操衣(即校服)。校之南为海幢寺的诸天阁,前为天演公司粤剧训练所,适是年停办,商得寺僧允许,租借诸天阁一部以扩充房舍。阁下设教室二间,校务室、校长室各一间,阁上为学生宿舍。民前五年(1907)7月,为初等小学第一届毕业,当时反清潮日益高涨,谢校长因赴南洋鼓吹革命的任务而辞去校长职务。民前六年(1906)3月,预聘上海人镜学社社长何剑吴先生回粤担任校长。民前五年(1907),因女童入学日众,不便收录,特在耀龙里租得民房另为校址,所有经费概由公学会担任,称为“南武女校”,是为洁芳女校之前身。第六学期开办高等小学一班,则以上学期毕业生晋升,因该期毕业生对中、英、数三科已超过初小程度以上。民前三年(1909)第九学期即有高等、初等各一班毕业,为隆重其事起见,当时已呈报提学司请派员监考,但提学司以开班时未有将学生花名册呈报为词,故未得批准(按清季科举废后高等小学毕业即有秀才之学位),是官方故意留难。学堂当局只得自行筹备举行两等小学毕业盛大典礼,以示庆祝。民国元年(1912)春,为添办中学级,遂更名为南武中学,附以南武小学,并设中学预科,以为归国华侨及逾年失学儿童补习不及标准之主要科目,以便升入中学者。同时订定以“坚忍奉公,力学爱国”八字为校训。因学生人数大增,经同人募捐得款,开掘乌龙岗,扩大操场,又在圆照堂上加盖新楼一座,对批借海幢寺前荒地及鱼塘为农事训练场,并商借观音殿后大荒地以为球场,学校始具规模。[1]

民国廿七年(1938)秋,广州沦陷,南武校董逃至港澳的有10余人,由陈彦、陈谨以公学会副会长的名义召集留港澳诸董事及同学商议在港复校事。到会者有:朱肃霭、杨渐逵、欧阳日瑚、何琳、郭志广、黄士勤、何剑吴、姚觉庵、郭熙棠、麦汉兴、陈彦、陈谨等,议决在港复校。民国廿八年(1939)1月,租得香港九龙深水埗南昌街南中中学旧址,开办香港南武中学,郭熙棠任校长,只办初中及小学,学生有300余人,并在侨委会备案。是年7月14日,剑吴老师因年老积劳病逝于广华医院,社会人士大为惜之。三十年(1941)冬,香港沦陷,人员星散,校具洗劫一空,港校停办。

1942年南武部分董事在粤北韶关复办“私立南武中学”。

1945年抗战胜利,南武中学迁回广州同福中路原址办学。

中国共产党建政后,南武原为私立学校,因中共禁止任何的私立学校,公学会、董事会只好议定“献校”,于1952年7月由郭熙棠校长率同全校员生作献校之举,至此南武被当局充公“接管”。而南武小学则在增办幼稚园不久后同样被充公。1956年8月28日,河南区文教科通知,南武小学和海幢小学“合并”,改为广州市河南区南华中街第二小学,仍以何琳担任校长。

被接管后的南武先后被当局更名为广州市财经技术学校广州市财政学校

1952年位于西湖路(校址在今越秀区西湖路83号广州市教育局内)的广州市市立第一职业学校并入南武中学校址,改名为广州市财经技术学校,原南武中学学生被转到新建的广州市第五中学就读。

1954年广州市财经技术学校改名为广州市财经学校

1954年秋复办完全中学,定名为广州市第十九中学

1960年与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和龙溪南小学两校合并,定名为广州市实验学校,是当时全国十间实验学校之一。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当局改为广州市第五十八中学

1984年复名为广州市南武中学。1996年学校被批准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2年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13年,获得“广东省示范性高中”称号。

2000年,南武中学在力学楼创办国有民办性质的“南武实验学校”,2001年东晓路南武实验学校校舍落成并搬迁。

校名意义

[编辑]

“南武”有三层意思:

  • “南武城”是周代文章典制,代表古代文明[来源请求]
  • “南武”是广州第二古老的名称,是广东人亲手建立的名城;(据相关知情教师说法,该观点为校方自行作出的解释,未有考据)
  • “南武”二字代表广州人英爽、文明、勤劳、勇敢、坚忍等优良性格;

校训由来

[编辑]

“坚忍奉公,力学爱国”八字校训为南武创办初期始,一直沿用至今,校训引自反清革命烈士陈天华之语。八字校训体现了学校把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奉公的精神,勤学的态度,爱国的思想放在首位和为振兴中华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精神。

校歌

[编辑]

《南武校歌》 (南武之光已弃用,现歌词如下) 二十世纪启文明,亚东古国振先声 五岭之山脉秀且容,珠江之流域远且深 辉珠美誉诞此群英,聚兹一堂济且莘 欧风美雨迫人来,留得大家身尚在 安危虽涨出群才,文经武纬好安排 晓日瞳瞳大道开,国旗招展庄严界 携手同登世界大舞台,增我南武之崔巍

著名校友

[编辑]

戏曲界(有待考证)

[编辑]

军政界

[编辑]

学术教育界

[编辑]

艺术传媒界

[编辑]
  • 高剑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外著名的岭南画家
  • 石坚:香港已故男演员
  • 列孚(王凯南):中国著名影评人、编剧、配音员及影视制作人

体育界

[编辑]

商界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钟嫦英. 广州报业名人谢英伯. 2005年7月22日 [2012年3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2. ^ 邓家宙 (编). 香港華籍名人墓銘集(港島篇). 香港史学会. 2012: 26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