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孟子 (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孟子
宋代八行本《孟子注疏解经》扉页,
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作者一说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
另说孟子、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
编者注解者:赵歧孙奭朱熹焦循
类型书面作品[*]
语言文言文
文字:汉字
成书年代战国时期中晚期
发行信息
保存状态篇数:11篇
  • 内篇:7篇
    (分上下14卷)
  • 外篇:4篇
出版地点中国
孟子
孟子的篆书字体与楷书字体
繁体字 孟子
简化字 孟子
儒家经典
五经
九经



仪礼/周礼
春秋
礼记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穀梁传
七经 十二经
论语
孝经
尔雅
十三经
孟子
《孟子》,雍正四年(1724年)至乾隆二年(1739年)蒋衡写本。
雍正皇帝手书“七篇贻矩”匾,悬挂于邹城孟府大堂,意为孟家后代要以《孟子》七篇作为言行准则和行动规矩

孟子》是一本记述孟子思想与言行的儒家经书,完成于战国时代中后期,属于《十三经》之一。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焦循孟子正义》等。

成书

[编辑]

背景

[编辑]

对于孟子游历列国的顺序,历年来有许多不同看法。《史记》记载,孟子游说齐国齐宣王魏国梁惠王皆未果,于是返回家乡邹国著述《孟子》[1]钱穆认为孟子约在燕昭王即位前后离开齐国,返回邹国度过晚年,此时已年过七十[2]。近代学者则认为孟子离开齐国后,还去了滕国鲁国,最后才返回邹国 [3][4][5]

孟子的生存年代属于战国时期,列国以合纵连横的战争谋略为主要政策[6],于是孟子的儒家理念无法得到伸张。《孟子》即为一本阐明《诗经》、《尚书》以及孔子之道,并统整孟子思想的书[7][8]

作者

[编辑]

《孟子》的作者一般认为包含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其中万章公孙丑两人应为主要编写者,咸丘蒙、浩生不害、陈臻等人也有参与[9],但究竟孟子本人是否参与编写,则争议不休。现今学者多认为孟子没有直接参与,但仍未有定论[10][11][12]

第一种说法认为《孟子》是孟子晚年与弟子万章等人的作品,最早可见于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并受到赵岐应劭 [13]苏洵苏辙 [14]朱熹赵顺孙[15]陈士元 [16]阎若璩魏源钱基博[17]钱穆等人的赞同。焦循则进一步认为,书中孟子与诸弟子的答问为弟子所辑录,不含答问的论说部分则为孟子自撰[18]。支持此说的证据如下:

  • 史记》成书于西汉,与孟子生活的年代最近,史料最完备,所以其说法也最可信。
  • 《孟子》全书笔势连贯如镕铸而成,不像是多位作者编辑之作[19],而孟子门生也未必写作能力如此高明,能写出如此气势雄厚之作[20][21]
  • 若与记述孔子言行的《论语》相比,《孟子》较少纪录孟子的容颜表情,因为孟子自己即为作者[22]
  • 论语》之所以不称《孔子》是因为该书乃由孔子弟子论辩所得;而《孟子》与《荀子》等书皆为本人所著,故以作者之名命名。

第二种说法认为《孟子》是由弟子所记,最早可见于三国孙吴姚信所著的《士纬》,并有林慎思 [23]晁公武周广业崔述、蒋伯潜[24]等人持相同看法,但日后又可分为书成于孟子死后与孟子生前两种论点。唐代韩愈指出《孟子》是在孟子过世后由弟子所著[25]元代袁俊翁则因书中未见孟子临终的记载,故认为书成时孟子应仍在世[26],后者得到梁启超 [27]罗根泽 [28]等人认同。支持此说法的证据如下:

  • 书中可见许多关于其志向与品性的描述,而不只有劝诫弟子的言词而已[29]
  • 书中每章的开头皆为“孟子曰”,且各章皆有“孟子曰”、“孟子对曰”,若为孟子自述则应为“轲曰”、“孟轲曰”,故可以得知皆是由门生所记[30]
  • 书中孟子多以谥号称呼国君,而这些人未必都比孟子早逝[31]
  • 孟子常以“子”称呼弟子,此与《论语》中孔子直呼弟子名字不同;且书中关于万章公孙丑的问答最多,亦不以“子”称呼此二人,所以此书应为此二人所主编[32]
  • 朱熹的注本之中,有两处注解认为该章句是门生记述的遗漏,造成其说法矛盾[33][34]

内容

[编辑]

《孟子》一书为语录体,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民本政治。

据《史记》记载,《孟子》一书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篇名取自各章开头的几个字,没有特别的含意。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将每一篇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七篇十四卷。

风格特色

[编辑]

《孟子》文气雄健,气势磅礡,词锋犀利,如决江河而下,浩浩荡荡,笔锋所至,万物披靡。感情洋溢,爱憎分明,波澜曲折壮阔,词采华瞻,有时宽厚弘博,有时轻松幽默,明白晓畅,明朗简洁,流畅疏荡,极少生僻字词。

《孟子》长于辩论;逻辑严密,善用问答方式的表现方法,逐步深入问题,层次清晰,一问一答穿插变化,制造气势,分清层次,突出主题。辩论方法灵活多样,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虚实莫测,欲擒先纵,处处显出机敏和智慧;尤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不惮反复,说理详尽。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如“挟泰山以超北海”、“椽木求鱼”、“五十步笑百步”。举例取譬时,又富于幽默,如牵牛过堂、齐人妻妾诸段。《孟子》修辞技巧甚高,善用反问句、对比、排偶句,又善用虚字和语气词。[35]

注疏

[编辑]

地位

[编辑]

《孟子》一书的地位一开始并没有很高,《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叫做“传记博士”。

五代十国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尽依太和旧本,历时八年才刻成。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之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以孟子为孔子道统传人,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在明清时四书被列为公家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孟子》也成了读书人必读之书。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由于不满《孟子》一书中民贵君轻等轻视君权的内容,下令对该书进行删节,并要求科举考试不得涉及被删内容。

版本差异

[编辑]

在《孟子·告子下》中有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后世成为名言。然而,在很多现代华人的记忆中,对此句的印象都是“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并非“人也”,但翻查各种古本及收录这篇文的现代出版物(如教科书),内容都是“是人也”,未发现有“斯人也”的版本。此句被视为一个曼德拉效应的事例。[36][37][38][39]

注释

[编辑]
  1. ^ 司马迁. 孟子荀卿列傳. 史記.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 ^ 钱穆. 孟子傳略. 孟子要略. 
  3. ^ 冯铁流. 孟子游歷諸國考. 先秦諸子學派源流考:對先秦諸子學術活動的新認知. 重庆出版社. ISBN 7536671431. 
  4. ^ 王兴业. 孟子遊歷列國問題辨析. 山东大学学报. 1998, (1998-1): 76–81. 
  5. ^ 李锐. 孟子見梁惠王年歲及相關諸子年代考 (PDF). 饶宗颐国学院院刊. 2017, (4): 159–172 [2021-1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2-26). 
  6. ^ 赵岐. 孟子題辭. 孟子章句. 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堕废。 
  7. ^ 司马迁. 孟子荀卿列傳. 史記.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8. ^ 赵岐. 孟子題辭. 孟子章句. 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 
  9. ^ 魏源. 孟子年表考. 魏源集. 史记谓退而与谓章之徒作七篇者,其为二人亲承口授而笔之书甚明。咸丘蒙、浩生不害、陈臻等偶见,或亦得预记述之列。 
  10. ^ 吴晓昀. 孟子. 台北市孔庙儒学文化网. 2020-03-27 [202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6). 
  11. ^ 黄俊杰. 前言. 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 国立台湾大学. ISBN 9789570128604. 
  12. ^ 董金裕 (编). 導言.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下). 康熹文化. ISBN 9789865974558. 
  13. ^ 应劭. 窮通. 風俗演義.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 
  14. ^ 苏辙. 孟子. 古史傳. 退而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记其平生答问称道之言,作孟子七篇。 
  15. ^ 赵顺孙. 孟子序說. 四書纂疏. 愚按:二说不同,史记近是。 
  16. ^ 陈士元. 卷一. 孟子雜記. 
  17. ^ 钱基博. 孟子第三. 四書解題及其讀法. 
  18. ^ 焦循. 孟子題辭. 孟子正義. 
  19. ^ 朱熹. 答吳伯豐. 朱熹文集. 熟读七篇,观其笔势,如镕铸而成,非缀缉所就也。论语便是纪录缀缉,所为非一笔文字矣。 
  20. ^ 苏洵. 上歐陽內翰書. 嘉祐集.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雄不可犯。 
  21. ^ 黎靖德 (编). 朱子語類. 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若是门弟集,则其人亦甚高,不可谓轲死不传。 
  22. ^ 阎若璩. 孟子生卒年月考. 余亦有一证,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便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 
  23. ^ 林慎思. 續孟子書. 孟子书,先自其徒记言而著。 
  24. ^ 蒋伯潜. 諸子著述考. 諸子通考. 故孟子七篇,必非孟子自著。惟论语非一人一时所记纂,故上论下论截然不同;孟子则由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 
  25. ^ 韩愈. 答張籍書. 昌黎先生集. 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孟轲所言焉耳。 
  26. ^ 袁俊翁. 卷七. 四書疑節. 但直谓作于孟子既没之后,则书中初未尝及于孟子临终之事,殆亦无所明验论者。但从韩子之论除去轲既没三字,则斯言为得之矣。 
  27. ^ 梁启超. 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大约是孟子弟子所编,曾经孟子看过。 
  28. ^ 罗根泽. 孟子傳. 諸子考索. 
  29. ^ 李昉 (编). 人事部八十八.品藻下. 太平御覽. 夫孟子之书,将门人所记,非自作也,故其志行多见,非惟教辞而已。或拒万锺之禄,或辞兼金之赠,或以周汉礼殊,二子时异,不可责之于周。或曰帝纳异言,而子云无正论,卒有投阁之累。孟轲昂昂其肯,然子云保家养知之士,孟轲凤峙高世之英也。 
  30. ^ 周广业. 孟子四考. 此书叙定数十年之行事,综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其始章、丑之徒,追随左右,无役不从,于孟子之言动,无不熟察而详记之。每章冠以孟子曰者,重师训,谨授受,兼法论语也。 
  31. ^ 晁公武. 卷十. 郡齋讀書志. 今考其书载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鲁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即称谥。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见惠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决不见平公之卒也。后人追为之明矣,则岐言非也。 
  32. ^ 崔述. 一. 孟子事實錄. 余按谓孟子一书为公孙丑万章所纂述者,近是谓孟子与之同撰或孟子所自撰,则非也。 
  33. ^ 朱熹. 滕文公上. 孟子集注. 门人不能悉记其辞,而撮其大旨如此。 
  34. ^ 朱熹. 滕文公上. 孟子集注. 汝泗则入淮,而淮自入海。此谓四水皆入于江,记者之误也。 
  35. ^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6. ^ 程祥.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人教社回應. big5.cctv.com.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37. ^ 中时新闻网.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是錯的 正解驚呆眾人:集體失憶 - 生活. 中时新闻网. 2023-01-28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中文(台湾)). 
  38. ^ 陈进安. 曼德拉效應?「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掀激辯 網民:平行宇宙. 香港01. 2022-10-27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中文(香港)). 
  39. ^ am730. 網上熱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錯了?網民驚呼:曼德拉效應!. am730. 2022-10-27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中文(香港)).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孟子 (四部丛刊本)》(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孟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孟子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